传感器技术
主编姓名:贾伯年,俞 朴,宋爱国
出版时间:2007年8月
出版单位:东南大学出版社
教材形式:文字教材
适用层次:本科、研究生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自动化类各专业
获奖情况:东南大学优秀教材,2004年12月
作者简介:
贾伯年,男,1937年7月生。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曾任测控技术及仪器教研室主任。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为本专业本科生先后讲授“陀螺仪器结构与设计”、“精密机械设计基础”、“导航仪器概论”、“传感器技术”等课程,曾荣获学校“教书育人”先进光荣称号。长期从事国防科研任务,曾先后参与或主持“0九工程”动压陀螺仪、静电陀螺仪、挠性陀螺仪及502平台罗经、DH系列电控罗经等重要国防科研项目10多项。20世纪70年代,所承担的原六机部下达的“DH-2型电控罗经研制”(主参)和“DH-3型电控罗经研制”(主持)等项目,曾获省、六机部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87—2000年间,主持了中船总、海军、国防科工委下达的“水声测试多坐标定位测量与控制”装备的研制项目4项,其中获省、中船总及军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1993年曾获国防科工委“光华基金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材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1.本教材(第3版)结构体系更科学,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当今传感器技术已发展成为检测理论、功能材料、器件设计与微细加工、信息处理与微处理器等多学科高技术集成和新技术综合的新兴学科。为紧跟时代步伐,第3版教材的结构体系由前两版的“传感器技术基础(共性理论与技术)”、“常用传感器的分析与综合”、“新型传感器”三个组成部分扩展为四个组成部分,即新增了“传感器新技术”部分。更新后的结构体系,更能反映当代传感器技术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趋势,更能体现传感器技术学习的认知规律,因此更具科学性、创新性。
2.本教材内容取材推陈出新,体现了与时俱新的思想。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经过前两版十多年的教学与应用实践,本教材第3版在基本保持前版总篇幅的前提下,遵循“典型、常用、求新”的原则,对许多章节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推陈出新;尤其增补了反映当代传感器技术前沿高技术内容的“传感器新技术”一章,使本教材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这些扩展、新增的本学科前沿新知识点,也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启迪,因此,更具先进性。
3.本教材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取材学科广泛,内容系统全面,结构富有层次;以有限的篇幅实现更大的覆盖面;既有教科书那种严谨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又兼有工具书那种可解决实际问题的启示性;传统与新型俱备,深度与广度兼顾。因此,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可供有关专业不同层次对象的教学中,作因人制宜的组合选用。
教材使用情况:
本教材于1992年2月初版,2000年8月第2版,2007年8月第3版。15年来,用户和读者逐年增长;前后付印达19次,总量已达63000册。用书面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近百所高校,其中如中国人大、中国科技大、东北师大、山东大、武汉工大、中南大、湖南大、中山大、华南理工、西北工大、华东师大、浙大、南大、河海大以及本校等众多全国重点高校的师生,曾用此书作为本科生教材,也有多所院校选用本书经适当组合或补充,用作大专生或研究生教材;是东大出版社多年来最畅销书之一。本教材在全国众多同类教材竞争中,能长年保持广泛的使用面和不断增长的销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读者对本教材的信赖和认可。它也是近年来被众多新出版的相关教科书和著作引用频次较高的参考文献。2005年还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电子图书馆藏书。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扩大了我校的影响。
教材建设总结:
“传感器”课程及教材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应我校精密仪器专业扩口改造需要而新设置的。本教材的前身是1984年编写,并于1987年获东南大学优秀讲义二等奖的自编讲义《传感器技术》。该讲义于1988年被推荐列入东大出版社出版计划。当时,为扩大用书,除在本系物色同仁外,还在校外吸收了上海交大、上海工程大,在校内吸收了电子系、电气系、测振中心的参编者,人数达12名之多。这也为嗣后的组、编、统稿增加了相当的难度。经3年多的共同努力,全书于1992年2月正式出版,首印3000册(当时社方担心销量只同意2000册),半年后即销售一空。当年即第2次追印5000册。之后历时十余年,社会需求稳定增长,长年不衰。由此,我们体会到:
1.课程设置和新教材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需要。《传感器技术》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国家号召重振经济,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和自动化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之后,随着国家和社会信息化、自动化的迅猛发展而对传感器的研发、应用需求更日益增强。这是传感器领域的教材得以蓬勃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质量是成功之本。8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传感器课程和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各相关高校纷纷诞生,相互竞争日趋激烈。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本教材能长存不衰,立于不败之地,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从结构、体系到内容、形式等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新意和创新点。所以,教材的品质才是它茁壮成长的内在生命力。一本好教材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关键的两条:一是“大纲”,二是队伍。教材的“编写大纲”好比作品的构思、设计方案,构思科学,设计方案合理、先进,作品才有成功的基础。再者,编者的素质也十分重要。物色编者,首先要注重其为读者着想的责任心和严谨、认真的态度,有了这样的心态,才会全心尽力把上乘的精神食粮提供给学生,而不误人子弟;其二,还要考虑他对所承担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必备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欠缺,作品的取材必然是东拼西凑,内容平淡而如嚼蜡,毫无新意,抓不住读者;缺了后者,作品的表达难以顺理成章、引人入胜,文字晦涩、不流畅,令读者读之心烦而厌倦。这样的作品肯定是不会受欢迎的。
除此之外,欲使教材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而充满活力,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俱新”。为此,不仅教材本身要不断“推陈出新”,而且编者队伍也要“吐故纳新”,即根据发展需要作必要的调整。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后继之人,教材发展也不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