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姓名:王 炜,过秀成
出版时间:2000年10月
出版单位:东南大学出版社
教材形式:文字教材
适用层次:本科
获奖情况:教育部优秀教材,2002年
作者简介:
王炜,教授、博导,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兼任交通工程系主任、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此外还担任国家“畅通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交通运输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工作。
除承担学校的教学与行政工作外,一直致力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1项国家“973”计划课题、6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支撑)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省级基金项目。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省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7次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出版第一作者学术专著9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100多篇次。
教材简介:
本书总结与吸收了国内近年来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考虑到交通工程学科综合性、系统性、交叉性、动态性的特点,教材系统地介绍了道路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重点阐述了道路交通系统特征、交通调查与分析技术、交通流与通行能力理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安全、交通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与理论,最后介绍了交通工程的最新发展动态。
全书共分十二章,前五章为基础理论部分,阐述交通系统中人、车、路及交通流的基本特性、交通调查与分析技术、交通流理论以及道路与交叉口通行能力;中间五章为应用理论与技术,介绍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停车场规划与设计、交通环境保护;最后两章为发展动态,介绍计算机交通模拟技术、智能运输系统的基础理论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城市交通、公路交通、城市规划等领域规划、设计与管理部门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教材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本教材结合交通工程研究的最新动态,总结吸收国内外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交通工程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教材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内容贯穿交通系统调查与分析、交通系统建模、交通方案的设计等全过程。
在内容上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与应用并重,增加对实际问题的建模训练,如交通调查技术训练、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等,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三结合教学培养模式及交通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
教材使用情况:
本教材为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教材,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及其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本较好的交通工程读本。国内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福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已使用该教材,效果良好,并已成为国内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参考用书。2002年,本教材进行第2次印刷,2006年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教材建设总结: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基础教材,经过众多教师的多次更改、修编,才形成今天的版本。1980年东南大学在道路工程专业开设“交通工程学基础”课程,徐吉谦教授编写了授课讲义,成为《交通工程学》教材的雏形;1984年根据部订道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交通工程》的教学大纲作了修改;1987年对教材进行了第二次修改,为交通工程专业开设增加了道路交通规划、停车场规划及交通环境保护等内容,补充了新的研究成果,更新了统计数据;1989年该教材被评为东南大学优秀教材;1994年,徐吉谦、过秀成等又根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新的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对教材作了补充与校订,增加交通模拟和智能运输等内容,并由东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交通工程学基础》,该版本在国内高校中被广泛使用,并且反应良好;2000年,王炜、过秀成等结合交通工程研究的最新动态,总结吸收国内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老教材的结构作了调整与充实,增加了TSM及TDM技术、交通环境影响、智能运输系统、交通计算机模拟等新内容,系统全面地编著了具有特色的《交通工程学》教材,并于2002年进行第2次印刷,2006年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与此同时,为配合教学的需要,课程建设组编写了《交通工程习题集》、《交通工程实习指导书》、《交通工程考试大纲》和《交通工程教学大纲》等配套教材,并于2004年完成了《交通工程学》网络课件的制作。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教材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好评。学生一致认为,交通工程课程教师水平高,教学质量优秀,他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教材内容丰富新颖,特别是所学课程内容结合科研活动使他们提高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同时,编写组也得到了很多有益的意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功能在转变,教材应在内容、结构上与时俱进,以便能够适应不同教师、学生需要的灵活性。
1.在教材建设中,要强调纲要性。这主要是为师生留有充分的发挥余地,尤其是在教材一度出现越编越厚或者内容越编越多的情况之下,提倡教材纲要性更具有现实意义。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作为该学科的基础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且翔实,提倡教材的纲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和实践探索,实现对教材的新的建构和创造,这不仅使教材真正转变成了“学材”,从而赋予教材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使学生与教师的能力与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进而可以唤起学生联想,激发起学生进行创造的欲望。全书章节分明,涉及面广但不泛,已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好评,并已成为我国高校交通工程专业的首选教材之一。
2.教材的编写或修编在总体目标上应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应对我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交通工程专业教育应建立适合中国国情、严谨完善的交通工程专业规范,指导交通工程专业教育健康而有序地发展。制定规范的交通工程专业体系,不仅对于交通工程专业发展及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教材建设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本专业的发展目标主要是: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交通工程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明确交通工程专业的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设计与培养规格相符的交通工程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教学条件以及学时学分等主要参考指标;促进交通工程专业及科研的发展,提升专业的整体水平。在教学改革和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建设组成员先后发表了“‘交通工程’课程改革的实践等教学研究”(过秀成、王炜,1997年)、“交通工程专业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三元综合教学模式”(过秀成、王炜、李峻利,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等教改论文,总结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和教材编写方法,以交通工程学作为专业的支撑,以掌握规划、管理、信息、工程等关键知识、技术与技能为目标,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应用人才,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主干学科要求做到强化专业基础教育、重视自然科学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其提出的“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教材内容与深入的选择应与课程的定位相结合。交通工程学是为解决交通问题提供基础理论及基本技术的一门学科,是一门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工程、法规、教育、环境、能源、经济等诸多领域。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除了《交通工程学》以外,还有《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工程系统分析方法》、《道路交通安全学》、《公路网规划》、《交通流理论》、《智能运输系统》等。不同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如何规避一些教材中的重复内容以及如何掌握各部分内容的编写深度,必须是在完善各课程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决定的。因此在教材建设的同时,交通学院根据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为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按照顶层设计方法,建立了交通工程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部分共15个知识体系构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建设组在此基础上,整合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年建设,将《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流理论》等相关内容融入《交通工程学》教材及教学内容中,同时引入了新的研究动态及成果介绍,如交通环境影响、交通计算机模拟、智能运输系统等。
4.教材建设应具有多样化的形式。《交通工程学》在编写过程中,一是在教材中加入练习题、思考题,即直接使用教材中配套的练习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掌握习题作业的分配情况;二是对教材内容提出不同要求,如一部分只要求认识,一部分要求熟练掌握等,这种方法适当地增加了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弹性,对刚接触专业知识的本科学生不可能要求其对所有知识点都能熟练掌握,因为部分知识内容在随后的专业主干课中会进一步学习加深;三是结合教材内容,增加课外工程实践,补充课本及课堂上无法展现的知识内容,比如本课程还专门开设了交通工程实践环节。以上这些都是对教材编写的一种多样化补充,是适合工程实践类专业教材编写的主要方式之一。
5.编者的水平是决定本教材的重要因素。交通工程学科研究的交通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科学为交通工程学的教育提供社会科学的支持,在大力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更加突显这一支持的重要性,诸如交通规划方案的设计,交通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交通标志标线的设计乃至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等等,无不渗透着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众多社会科学的思想理念。因此,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基本教材之一的《交通工程学》的编写难度相当高,并且很难准确把握编写深度,只有在本专业具有一定教学造诣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较好地把握住该书的编写技巧。本教材的两位编者王炜教授和过秀成教授都是在交通工程领域具有很高知名度及专业修养的专家型学者,多年来一直走在教学岗位的第一线,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授课经验,他们在教学领域获得过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东南大学林同炎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东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东南大学教学工作优秀特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等称号。此外,他们在相关的科研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果,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及市级科技进步奖等数十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