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学十五讲》教材建设总结及使用情况介绍

《美学十五讲》教材建设总结及使用情况介绍

时间:2024-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艺术学》丛刊第1卷第4辑发表署名文章《深美闳约,摭英拾华——评凌继尧教授的近作〈美学十五讲〉》,对本书作出积极评价。虽然《美学十五讲》主要作为大学通识课的教材来编写,但作者着力实现通俗性、趣味性和学术性、前瞻性的结合。作者将自己多年的研究结晶呈现在《美学十五讲》中,使普通读者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这些当代美学最富有活力和魅力的部分。

美学十五讲

img180

主编姓名:凌继尧

出版时间:2003年8月,2007年第9次印刷

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材形式:文字教材

适用层次:本科

适用专业:普通专业

作者简介:

img181

凌继尧教授,1945年生,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评审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艺术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重点学科艺术学学科带头人,曾多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常州市人民政府奖奖金。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经济审美化现状及对策研究”(06AZX005)和教育部重点项目“我国工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LA070083)。

从1981年起在高校任教,承担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任务,开设的课程有美学原理、艺术原理、艺术美学、艺术设计学、西方美学史等。

教材简介:

本教材30万字,是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任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一种。2003年8月出版,2007年第9次印刷,是已经出版的40种“十五讲”书系中重印次数最多的一种。该书繁体字本由台湾五南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

教材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本教材突破了现有美学教材的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理论性,而灵活性、生动性、审美实践性不足的框架体例,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将有关的美学基础性知识梳理、切换成15个教学单元,恰好和一学期的教学时数和进度的要求相吻合,非常便于授课教师的备课和上课。

《艺术学》丛刊第1卷第4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发表署名文章《深美闳约,摭英拾华——评凌继尧教授的近作〈美学十五讲〉》,对本书作出积极评价。

教材使用情况:

本教材被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几十所院校采用。

采用本教材的教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反映,在备课时以该书为基本内容,再适当补充材料,加以发挥,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参与热情很高,常为每讲内容中那些生动的审美案例所吸引,不知不觉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轻松、活泼、惬意。

教材建设总结:

1.教材分15讲,在每讲内容的敲定上,注意到了学科知识的相对稳定性,保留了美学的主干内容——美论、美感论、美的对象论、审美范畴论、艺术论、审美教育论等六大板块。同时在每个知识点的介绍中,以已有定论的观点为主,对那些存在较大分歧观点的美学难题也尽力做到陈述客观公允,体现出鲜明的学科通识的特色。

2.注意到读者对象的特殊性,以生动浅显的例子和语言对深奥的美学理论予以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阐述。在语体的选择上,有意保留了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注意到艺术和生活中审美实例的运用,和读者的思想实际“零距离”接触,使人感到亲切、随和、充满意趣。比如在论及崇高、优美和悲剧的第八、第九讲单元中,没有像一般的美学教材那样从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等审美范畴的观念入手,而是径直以艺术和现实中的审美实例来对其审美内涵进行揭示。通过比较荷马的两部史诗,指出《奥德赛》宛若“退潮的沧海”,“在四周崖岸中波平如镜”,而《伊利亚特》则具有磅礴的热情和崇高的风格。讲“悲”这个范畴时,先谈到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同声演唱冯有兰先生写的西南联大校歌时内心“悲愤而又坚决的心情”,然后再剥茧抽丝,层层深入,剖析其特征、内涵。这种亲切、随和,注意援引审美实例的行文风格,减少了那种一上来就“掉书袋”,引经据典,以抽象的学理探讨而让初学者对美学产生的恐惧感、敬畏感和神秘感,直以美学的形象可感性触动读者内心最深切的爱美灵魂。

3.考虑到教师的备课和学生延伸阅读的需要,在每讲课后都留有一定量的复习思考题和指定阅读书目。这一方面便于教师提纲挈领,把握每讲内容的重难点,同时也给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复习以及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指引,可以帮助初学者以最切近的方式步入美学的殿堂。虽然《美学十五讲》主要作为大学通识课的教材来编写,但作者着力实现通俗性、趣味性和学术性、前瞻性的结合。读者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部美学的学术专著来阅读。本书最大程度地挖掘了传统美学中的宝贵资源,并成功进行了现代转换,使之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富有时代感。

4.对当前美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空白点”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探索。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类作为本体存在的基础,美学也越来越走向跨学科化、综合化和集成性。作者将自己多年的研究结晶呈现在《美学十五讲》中,使普通读者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这些当代美学最富有活力和魅力的部分。

5.对当前美学界存在的常识性错误、误解进行了纠正。比如古希腊美学的原创性问题,无论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和谐”论,还是苏格拉底关于美和效用关系的理解以及柏拉图“美是理式”论的内涵等,作者都一一进行论述,澄清了学界理解上的偏差,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