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心理延续尝负期”的地位,面临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各说不一。本节将各家之言予以梳理,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心理常见问题的三个大的维度。
1.认知心理维度
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
(1)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二是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2)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等一类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政法类二类职业前景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情绪心理维度
(1)悲观情绪心理。此种动力状况主要出现在就业的去向是回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或一些在学校受过处分的学生身上。
(2)不满情绪心理。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市、省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对家庭成员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的经济条件限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视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
(3)焦虑情绪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这类问题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
3.社会心理维度
(1)从众心理。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数字精英”、“管理精英”大加宣传,对“经济价值体现”衡量“个人价值”持过分积极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
(2)攀比心理。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