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级传播理论的发展及分析介绍

二级传播理论的发展及分析介绍

时间:2024-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级传播理论1955年出版的《个人影响力》无疑是美国经验主义社会学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拉扎斯菲尔德在书中介绍了他在迪凯特主持的长期而细致的调查,进一步发展了二级传播理论,同时把传媒研究的接力棒交给了他的学生艾利休·卡茨。调查结果支持了人际传播比媒介传播更能影响个人决策的假设。以这些调查发现为基础,以互动为中心的新模型取代了单方面说服的简单传播模型。

二级传播理论

1955年出版的《个人影响力》(Personal Influence)无疑是美国经验主义社会学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拉扎斯菲尔德在书中介绍了他在迪凯特主持的长期而细致的调查,进一步发展了二级传播理论,同时把传媒研究的接力棒交给了他的学生艾利休·卡茨(Elihu Katz)。为了弄清楚是什么因素决定人们在消费、时尚、电影和公共事务(政治信息而不是投票)等方面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调查访问了800名16岁以上的女性。具体操作是选一个规模足够小、社会结构受到的影响足够少的城市(既保证财力支持,又保证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方法组合了多个视角,既有社会测定,如就初级团体的内部关系提问(谁跟谁见面?谁说自己被影响?被谁影响?关于什么事情?),也有品位和传媒消费的社会学分析(谁在看什么、听什么、读什么)。调查对象两次接受系列访谈(1945年6月至8月),访谈特别注意分组和对照,尤其是在有关影响力的问题上反复跟踪对照(为的是发现谁是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了解他们在家庭和朋友圈子里的定位),在消费问题上重复提问(行为的变化为什么发生)。调查结果支持了人际传播比媒介传播更能影响个人决策的假设。舆论领袖对个人选择的影响大于报纸杂志和广播节目中广告的影响,这一现象在消费品和电影问题上尤其明显。直到今天,电影上座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口耳相传,广告攻势只决定影片上映最初几日的票房。

按照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解释,人际传播的影响大于媒介传播,是因为影响者的言论自身的吸引力,即“我们知道的东西”(可传媒不也一样供应有吸引力的内容吗?),也因为直接传播有特殊的控制功能。朋友意味着什么?朋友的社会意义比朋友所说的话更重要。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逐个领域展开研究,最终表明消费品领域的舆论领袖通常是已婚女性,时尚和电影领域的舆论领袖多为年轻女性,在公共事务领域则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为主(她们与丈夫和父亲一起发挥影响,影响力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两位学者还给以往的调查结果做了重要修正:舆论领袖不是脱离全局的特殊人,在这个领域他们是领导者,到了另一个领域,他们又会变成追随者,他们的地位会因时间和境遇而改变。舆论领袖不是永远对追随者发挥绝对影响的人。他们的特征不过是更合群,有更强的社交能力,他们会在各自的领域内把自己影响过的人培养成才。舆论领袖也不是独裁者,他们被信任是因为他们符合追随者不言而喻的期待。描述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关系的人类学公式在这里也可被套用:“我是他们的领导,所以我追随他们”。再以电影上座率为例,大家可能根据朋友的介绍去看某部电影,因为朋友的品位值得信任,前提是朋友的品位与自己的品位接近,而且不曾连续让人失望过。舆论领袖虽然可以摆出自己的观点,加入圈子里的激烈辩论,但他们最终所做的只是让追随者表达出期待,并将期待兑现。投票前举棋不定的人非常需要跟人交流,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以这些调查发现为基础,以互动为中心的新模型取代了单方面说服的简单传播模型。

简言之,传媒无所不能的假说是不成立的,社会原子化的说法是不合理的。传媒效果是非直接的、有限的,会被个体的认知能力过滤,它在网络内部是横向扩散,而不是从传递者到接收者的纵向传递。“民主的曙光也好,邪恶的工具也罢,这两种观点其实是以同样的方式再现大众传媒的过程。它们认为,大众分裂为成千上万的读者、听众和观众,时刻准备接收讯息;一切讯息都可构成强有力的直接刺激,会立即得到答复,引发行动。总之,传媒被视为天下一统的新力量,仿佛一套神经系统,在这个人际传播匮乏的垂死的社会组织里,它能抵达每一只眼睛和每一只耳朵。”(卡茨、拉扎斯菲尔德合著《个人影响》,第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