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向公共空间,对话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再现

走向公共空间,对话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再现

时间:2024-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向公共空间议程设置和沉默的螺旋学说摆脱行为主义,走向定性分析之后,渐渐认同了上述政治构建。观念之所以成为观念,是因为它们被允许存在。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议程分析,个体还有其他智识来源可以利用;对话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再现。公共舆论分析,就算与社会符号学靠拢,社会性也还是不够,还是没有把社会的冲突性和那么多的行动者全部考虑在内。于是,更广义公共领域里的再现问题浮出水面了。

走向公共空间

议程设置和沉默的螺旋学说摆脱行为主义,走向定性分析之后,渐渐认同了上述政治构建。这些学说描述了表达的框架,同时坚持可使用性(disponibilité)的因素(即提出哪些是应思考的问题),提供了分析政治互动和意识形态部署的工具。以筛选和意义编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结构化,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了观念。观念之所以成为观念,是因为它们被允许存在。意识形态难道不就是一整套限制阐释的体系吗?套在现实头上的量或质的框框,既是认识的工具,也是统治的工具。政治生活处在永远的集体构建过程中,时不时经历着矛盾,永远不会自我封闭。它靠的是对社会的想象,是词语、图像、议程和等级的生产,“人民”凭借这些被道出,也凭借这些被动员起来,想象着自己是一些相互冲突、互相影响的派别。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议程分析,个体还有其他智识来源可以利用;对话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再现。戴维·莫利、比特·达尔格伦(Peter Dahlgren)等学者明确指出,对信息的阐释和对虚构的阐释一样多样,它们引起的讨论不仅限于公共领域。公共舆论分析,就算与社会符号学靠拢,社会性也还是不够,还是没有把社会的冲突性和那么多的行动者全部考虑在内。于是,更广义公共领域(不限于政治)里的再现问题浮出水面了。

【注释】

[1]议程效果理论和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接近真实的:如果社会上没有别的信息网络,当传媒彻底窒息了信息,共识确实更有可能产生。

[2]丹尼尔·嘎希(Daniel Gaxie,1978)和帕特里克·尚帕涅(1990)继续这一批评,前者指出了主导类别在舆论构建过程中的强加作用,后者指出了公共舆论的历史构建性,公共舆论是“意识形态战争的机器,它由17世纪知识精英和布尔乔亚搭建,目的是满足他们自己的诉求”。

[3]民调扩大了让民众得以体现的方法,按照历史学家皮埃尔·罗桑瓦隆(Pierre Rosanvallon)的说法,民调“让民主有了肉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