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的使用,互联网设备拥有率掩盖了消费的多样性

互联网的使用,互联网设备拥有率掩盖了消费的多样性

时间:2024-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对所有年龄段来说,上网的决定性动机通常是为了利用身边人等组成的网络相互帮助。设备拥有率还掩盖了消费的多样性。有说法认为网络催生“游牧民”,但互联网还是让屏幕前的脸一动不动,个性特征模糊不清。不过,后性别研究认为,性别化的使用可能阻碍也可能促进女性解放,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无社会性别的。至于互联网的其他功能,它们实际上只吸引少数专业人士,与大多数网民无关,更不用说非网民了。

互联网的使用

以为信息技术和网络互动会无限扩张,这种观点暗含的传播模型是信息会从最富有、最有能力者向最贫穷、最无能力者扩散,在实践中,这种模型遭遇了复杂的经济现实和社会现实。在美国、北欧等条件最好的地区,网络覆盖了60%~ 75%的人口,但是似乎也就到此为止了。2002~ 2004年的“数字化鸿沟”调查唤起了人们重视网络设备覆盖不足现象背后的经济和教育原因。文盲现象和使用成本是网络普及的障碍:世界上有一半人每天全部的生活费只够打两个小时的电话!通常情况下,网络接入比例与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成正比。年龄也是重要的结构性变量。年轻一代上学或上班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社会化,在15岁以下的人口中,年龄越低,网络接入的程度越高。也许有人以为,随着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也随着人口的更新换代,网络普及的障碍会自然消失。但信息技术的不平等比工资收入的不平等更严重,因为信息技术对人提出了特定的技术要求,网络使用的不平等也比电脑普及的不平等更严重。信息技术的文化,包括掌握英语、特定技术以及常用工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今,对所有年龄段来说,上网的决定性动机通常是为了利用身边人等组成的网络相互帮助。

设备拥有率还掩盖了消费的多样性。调查发现,有的用户上网几个月之后就彻底放弃了网络生活。实际使用率低的用户算不上真正的用户,有的人避免上网,因为他们不喜欢生活被技术过分入侵,不愿意过多接触网络这个意味着限制的工具。时间成本也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因素。有说法认为网络催生“游牧民”,但互联网还是让屏幕前的脸一动不动,个性特征模糊不清。曾有研究者这样总结加州青年的经历:“他们离开海滩上网冲浪,然后他们还是回到海滩冲浪。”有两种人更看重直接沟通,网络对他们的诱惑相对少些。女性情愿看电视,维护家庭生活的节奏,避免影响夫妻和孩子的生活,保持交往圈子的活力。而且信息技术主要是男性为男性设计的,这对女性用户来说也是障碍。不过,后性别研究认为,性别化的使用可能阻碍也可能促进女性解放,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无社会性别的。年龄大的人,尤其是平民阶层,对网络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他们大多认为退休就是要休息,因而也就更青睐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不觉得有必要利用技术提高效率。

关于网络使用的定性分析揭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网络的扩散一方面非常迅速,另一方面又非常有限。其他任何传播技术都不曾像互联网那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扩散得如此之广,但是家庭对互联网的使用主要是读写邮件和浏览数量有限的个别网页(旅游、疾病医疗信息等)。半口头形式的电子信息进入了家庭,它介乎邮政信件和电话之间,既是即兴的又是有距离的,既可实时也可延时。电子邮件的使用同样反映了社会差别。邮件使用者大多来自高层的圈子,他们喜欢个性化的交流,追求语法和拼写准确的形式。快速、无痕的网络聊天对普通阶层的年轻人更有吸引力,这些人与所谓合法文化显然有一定的距离。即时信息的好处在于可以把认识的人聚在一起,虚拟本来就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社会性的延伸。至于互联网的其他功能,它们实际上只吸引少数专业人士,与大多数网民无关,更不用说非网民了。音乐下载也是如此。所有需要尖端技术和最新设备的实践,都是受过教育、有条件的年轻男性率先从事之(与被过量消费的媒介,如电视的用户形象恰恰相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