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人主义和族群之问题的分析介绍

个人主义和族群之问题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4-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人主义和族群之问题互联网是功能丰富的多媒体,但它不是单一媒介,它凭借功能和经济的优势,也凭借与社会主导价值的适配性,带来了难得的突破。互联网为个人主义和社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电子邮件、个人主页和博客把互联网变成私密性的媒介,人人皆可对它倾诉观点和表达情绪。调查发现,网民主要还是与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交流。它给业余者、协会、粉丝等逆文化团体注入了新的力量,促成的是多元化,不是碎片化。

个人主义和族群之问题

互联网是功能丰富的多媒体,但它不是单一媒介,它凭借功能和经济的优势,也凭借与社会主导价值的适配性,带来了难得的突破。互联网为个人主义和社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资本主义实用主义追求的是高效多产,最好免费,互联网作为这样一种精神的载体,同时也承载了社会对更平等、更横向、形式更网络化的交流的追求。吕克·伯尔坦斯基和夏娃·夏佩罗(Eve Chiapello)在《新资本主义精神》(Le nouvel esprit du capitalisme,1999)中指出,早在70年代,经济领域的话语和组织就采纳了以临时团队围绕非重复项目进行的类型,更重视个体参与,也就是说,在维持等级化结构的同时,更重视灵活性。用另类全球化理念批判新自由主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复这一模型:他们的网络往往只有“理论上的横向性”(即便不命名,领导也还是存在的),不透明,排他,混淆与私人的界限,就像在工作场合混淆私人与职业的界限一样。将多种理论模型融合,文化领域的peer-to-peer现象也不妨用工业化的结构加以解释:明星经济在被网络交流破坏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口耳相传(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双层传播”的新形式),而这实际上可以促进明星效应和名声的构建。

电子邮件、个人主页和博客把互联网变成私密性的媒介,人人皆可对它倾诉观点和表达情绪。其实只要对比自由电台和电视真人秀,就会发现私密性的网络化不是新趋势,也没有与大众传媒背道而驰,差别在于数字化民主的变化是成规模的,尽管事实上数百万博客的主人都来自条件相对较好的社会阶层。网民得益于内容汇合的可能性(博客群、peer-to-peer小组等),频繁地向别人展示自己。这种趋势可能朝着去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发展成真正的横向性,最终出现一种混合型的文化实践。在日益宽容的教育中也出现了这种实践,个体在预留的自主空间里自由表达,同时完全尊重他人。

网络技术使家庭、族群、兴趣相投的人之间的联络更方便,巩固了已有的社群。民族情感通过网络得到加强就是一个例子,布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称之为“电子邮件民族主义”。调查发现,网民主要还是与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交流。网上的匿名社群基本没有完全不过滤的,也就是往往都有“自我介绍”和“交流框架”之类的套路,以方便挑选可接受之人,与之和谐交流。这类群体依靠共同经验或/和共同实践组在一起,在社会空间里的位置比较独特。它们文化上多产,在社会性方面却是易逝的。日益壮大的网上粉丝俱乐部在现实和虚拟空间的历史都很丰富,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曾著文追溯它们与行业的不平等关系的发展史,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粉丝作品(fanfics)渐成规模,有的已经超出业余水准,发展成真正参与型的创作,甚至为行业所借鉴。

互联网与大众传媒不是对立,而是互补,它服务于个人和团体的表达。它给业余者、协会、粉丝等逆文化团体注入了新的力量,促成的是多元化,不是碎片化。少数团体利用多种媒介,这既是为了维护自身认同,也是为了促进他们融入集体。有的本位主义的利益自动消失了,就像无穷无尽的小网站没人看,最后也自动消失了一样。互联网不是乌托邦变成现实,也不能用它质疑社会向着现代性的演进:毕竟,互联网不过是一种媒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