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1世纪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念
一、理念概述
何谓理念,通常意指主体根据自己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判断,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需要和对个体本性的体验,经过长期的过滤、积淀和检验而固定下来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既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观念,也是一种高度价值性的观念。科学的理念,既应是对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趋势规律性的正确揭示,也应是人类、集体和个体发展需要的正确反映,还应当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1)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念,既应当反映大学生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要求,又应当反映思想教育这一特殊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要求;既应当反映大学生群体发展和进步的本质需求,又应当反映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
(一)理念界定的纬度
应当怎样确立理念又使其具有科学性呢?角度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或许在确立理念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但在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界定的纬度时,至少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考虑:
1.理念价值的科学定位
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功能价值的科学定位,亦即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来讲,具有什么功能和价值,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整个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的研究就失去意义和方向。
2.理念确立的科学依据
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确立的科学依据,亦即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念应当依据什么进行确立。任何理念的确立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基本依据,而科学理念的确立则需要科学的依据。没有依据的理念就不具有积极的功能和价值,就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没有充分而科学的依据的理念,同样难以发挥积极的功能和价值以及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没有充分而科学的依据的理念,同样难以发挥积极的功能和价值以及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
3.创新完善机制的建构
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完善机制,亦即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念如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具有新的认识、新的判断的基础上,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的经验、新的发展的前提下,如何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念更科学更完善,更能符合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等各个方面发展的新的要求。
(二)理念的功能价值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具体讲,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1.目的方向
理念具有有利于确定大学生思想教育目的和方向的功能和价值。任何一项社会活动,都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和运动方向,否则就是盲目的活动,而盲目的活动,不是失败的,就是有害的。而一旦具有正确的目的和运动方向,活动的运动就有了目标和动力,就能积聚社会资源来实现活动的运动目的和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念就能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提供科学的依据。
2.基本原则
理念具有确立大学生思想教育基本原则的功能和价值。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为有效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和方向而确立的,什么样的原则才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只有那些符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基本理念的原则才能做到这一点。
3.方式方法
理念具有确定和确立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的功能和价值。如果说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的第一个功能和价值是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科学的和长远的目的及其方向的话,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的第二个功能和价值就可以说是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个过程能够有目的的顺利运行,那么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的第三个功能和价值就是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怎样才能从现在做起,从具体做起,并做得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的这三个功能和价值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大学生思想教育就能够真正成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高校和服务于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公益事业”。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全面发展理念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基本的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用全面发展的理念教育大学生。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人类社会一直在追求的美好理想,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西方社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指出完美的人是真善美的统一。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谈到教育要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引起了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家的关注,他们批判了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和分工制度,批评资本家片面追求生产率和利润,无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弊病,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措施。这些思想和主张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他们看不到人的畸形发展的深刻根源在社会制度,不了解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了解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解放是同一个过程,因此,找不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从历史观的意义上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他把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这三种历史形态。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依靠消除分工对人的制约,即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促进人的能力和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利用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出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使人摆脱贫困,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3)。另一方面“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4)。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生产发展本身要求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客观趋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已经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条件”。在一定意义上,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物质生产力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共产主义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5)他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6)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只有建立社会主义才能保证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不仅如此,他还把能否实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一,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重要的方面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条件和前提。其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综合而全面的发展,人的体力要发展,人的智力更要发展。体力是智力发展的载体,健康的体力可以确保智力持续发展;智力发展可以解放体力、提高能力,并且还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三,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7)。全面发展的人是劳动能力全面的人,具有适应社会关系普遍性的能力,也就是人的能力多方面得到发展。
第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由于具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是自由的”,(8)每个人都应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示他的重要的生命力”,(9)“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10)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每个人的生命力得到显示,才能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必须为每一个人提供社会活动场所,为人们腾出活动时间,为人们个性发展创造机会。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也是人类的全面发展的表现,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标尺。
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偏好和欲望,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也是推动人的全面活动的内在动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需要的多方面的真正的发展总要受到资产阶级和资本利益的剥削和限制;人们不但在经济上受剥削而且精神也极其贫乏、空虚,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受到多方面的约束。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普遍性是发展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需要的发展。因为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全面丰富性和多面性,每个人将按自己的个性探寻一切合理的理性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质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在建立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基础上把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改造成自由的个人能够充分发挥其个性和创造性的关系,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发展理论认识的深化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国际形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具体,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又到“四有”新人,都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具体化。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这一论断,从两个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是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根本目标。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目标的应有之义。这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意义和目的意义的统一,克服了过去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偏重于手段意义而忽视目的意义的误区,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二是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上,又明确地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发展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与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物质生活的发展是思想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思想和精神生活发展则是物质生活发展的精神动力并引导物质生活发展的方向。物质生活始终是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推进人们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灵魂。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容。人们政治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胡锦涛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12),并强调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让“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13)。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素质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统一。就个体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其目标大致有三个层次,即基本需要的满足、素质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
四是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人口、资源和环境不平衡、不协调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不全面、不协调发展的反映和表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科学发展观审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物质需求、政治需求、精神需求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目标的互动与和谐,而不是割裂与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社会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发展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体现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因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迫切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即需要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当今大学思想教育正是以追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理念,努力使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相互依存。
大学生思想教育要服务服从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教育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精神支撑;要以人为本,把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放在首位,把思想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
大学生思想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思想教育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总结一切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规律的文明成果,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多渠道、多方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思想教育中无论是推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头脑”,还是加强文化、网络、科技、伦理等领域建设,无论是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拓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等,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思想教育要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思想教育要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优化资源,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好的条件和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工作。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在当今大学生中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挫折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学会合理宣泄,保持乐观情绪,形成健全人格,帮助有心理问题学生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思想教育应有助于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精神动力和创造能力等,也可分为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和非智力资源(智力资源以外的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文化功能的强化,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社会将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14)要实现这一任务,仅仅依靠教育手段是不行的,特别是人的非智力资源的开发,更多地要依靠科学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解放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创造性,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从而全面实现人的价值,使人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教育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在校大学生家庭产生贫富差距,特困生在高校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如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切实了解大学生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与他们谈心、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体制和机制,切实为困难家庭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同时,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随着大学生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为此,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开展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的宣讲,进行就业、求职应聘的技能培训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竞聘能力,顺利就业。
三、和谐发展的理念
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一直是思想家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在当今的世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和谐发展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我们必须用和谐发展的理念教育大学生。
(一)社会和谐的基本思想
中国古人追求的“大同世界”和西方人追求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时代课题。古今中外的历代哲人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形成并提出了本质相同而又各具待色的和谐思想。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命题,强调“和”就是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揭示了和谐的本质特征。老子提出了“阴阳冲气以为和”的命题,提示了致和的途径。在这里,和谐是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而产生的状态,而阴阳二气则是和谐状态的内在机制。阴阳二气尽管相互对立、冲撞、激荡,却最终必然以“和谐”的方式来解决。
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和谐理念的探索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谐最早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他们主张,数是万物的本原,数生点,点生团,面生体,体生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相互转化而产生出世界万物。而作为本原的数之间有一种关系和比例,这种关系和比例产生了和谐。就此而言,万事万物都是和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学、音乐中的和谐引入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试图以这种和谐为基础建立平等、正义、完善的人与人的关系,消除社会政治中的纷争和混乱,化无序为有序。而赫拉克利特则认为差异与对立才是造成和谐的原因,他提出“正义就是斗争”的命题,强调斗争在和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他看来,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万物“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而和谐倒是由于对立和斗争造成的。当代西方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加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分裂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那种体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纯朴的美不存在了。于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和谐思想,如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和谐思想。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都提出了建立人人平等和幸福美好社会的愿望。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中,也包含着社会和谐的思想。博立叶的《全世界和谐》就指出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将被新的“和谐社会”所取代。但这些思想由于历史的局限,具有空想的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和谐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未来社会不仅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都应形成和谐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5)。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完全消灭,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带来的不平等与社会冲突不复存在,人性得以全面解放,人们的创造力获得充分的释放,这样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这就是说,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每个人自由发展与其他人的自由发展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关系。这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辟论述。
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他的《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探讨,提出要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他提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具体方针:通过实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实现国家经济生活的和谐;通过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实现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和谐;通过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现科学文化的繁荣等等。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发展、完善的邓小平理论中更是充满了社会和谐的思想。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中的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体现了社会和谐的思想,特别是“两手抓”思想,涵盖了和谐思想的方方面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更是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例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改革、发展、稳定、协调一致的思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及与时俱进和谐一致的思想;社会方面,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相和谐的思想,关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等等。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7)。这是从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道德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动力机制和整合机制等诸多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所做出的精辟阐释,也是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总要求。
由上可知,经典作家的有关和谐社会论述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民主的重要功能就是它能通过设置合理的各项制度为公民的利益诉求提供充足的表达渠道,为解决利益冲突提供足够可信任的机制,使社会矛盾通过正常渠道得到舒缓和排解。法治的重要功能则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通过法制来保障“人人平等”和人民的民主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改革发展稳定从政治上、法律上提供保障,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和共同理想,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尺度,是评价一种制度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一个社会只有做到公平正义,才能极大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和谐社会不仅是指利益层面的和谐,也包括价值层面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有着共同的价值信仰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从根本上说,价值信仰是物质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共同的价值信仰是共同的物质利益的反映。它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柱,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它对于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团结社会具有重要的功能。实践证明,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诚信,没有相互的合作,人们之间缺乏相互关爱,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团结,就不能形成普遍的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安宁和谐。建设诚信友爱的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本身等各个方面。经济上,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政治上,要努力营造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意见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文化上,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能被广大社会成员所认同,进而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产生凝聚作用;对具体人而言,就是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人与群体和社会相融洽相和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第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是最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最大的政治问题。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性特征。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等。
第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向自然界索取并积极地探索自然,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及人类所使用的各类物质产品,无一不是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是指把人和自然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促进大自然按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优化、生态良好,达到“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用和谐发展理念教育当代大学生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转型期的关键阶段,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要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召唤,以和谐发展理念为指导,使大学生在人际和谐、环境和谐、管理和谐和文化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
1.人际和谐
人际交往就是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而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又称为人际关系,它是在人们直接的交往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同乡关系、邻里关系、师生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内容。在人际交往的工具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际交往与沟通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这使得大学生较少或者不愿关注人际交往,交往的范围比较狭窄,有些人则表现得相对自闭。这并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应加以改变。首先,应进行内在调整,要先从自我开始,毕竟主观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要重新认识自我,尊重自我,接受自我,能够正视和包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一个人越是尊重自己,就越可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其次,对人要诚恳真切,没有人愿意和一个虚情假意的人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再次,要有一颗开放的心灵,经常留意周围的同学,在自己遭遇麻烦时,学会找到正确的途径和合适的人寻求帮助,疏导自己的苦闷;留意周围的环境,要培养对自然与社会的好奇心与热情。最后,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涵养,这样才不至于在交往中迷失自我,而自身散发的气息也同样能感染别人。周围的人要给予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困难的同学以帮助,学校是一个大家庭,社会也不例外,只有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鼓励、互相倾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才会和谐,社会才会充满阳光。
2.环境和谐
和谐环境的构建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对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起协调、平衡、互为作用的重要因素。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形成一种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关系协调、程序严密、运转高效的和谐机制。营造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和谐环境,就是要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理念和体系、管理体制、教育内容和传统的教育方法的革新、学校内部硬软件建设、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建构符合并体现各个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的机制,使之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自觉选择的评判标准和行为。
构建和谐的思想教育环境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这是营造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谐环境的前提。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由社会主义高校本质属性决定的,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应对其地位给予保障。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好的形象能够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这就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应当是由素质强、觉悟高、作风硬且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组成。因此,应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一支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高素质的专兼职队伍。二是提高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整体能力和素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有驾驭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使大学生感到工作是实在的、可信的、真诚的。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树立起虚心好学的形象,树立起奋斗者与奉献者的形象,树立起勇于创新的开拓者形象,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务实者形象。三是实现多种教育教学方式的和谐。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使之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大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其主要教学方式为演示教学、模拟教学、个性化教学。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加强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同时,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尤为必要。教师应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运用广播、电视、多媒体、因特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充分重视网络论坛,发挥校园网主阵地的正面效能,建立思想教育网络平台,形成正确的校园信息导向。要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和谐环境和氛围。四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大学生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大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这是衡量思想教育实效的重要标志。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学生是积极意义构建的主体。所以,大学生只有亲身参加思想教育实践活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知识来源于实践,大学生的学习虽然主要是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但是实验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课件让大学生观察、操作、实验、探索,引导大学生去做、去思考、去练习、去应用、去实践、去探索。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大学生学习知识,会应用,会举一反三,会融会贯通,才是真知,才具有稳定性、长效性。五是实现各种关系的和谐。大学生思想教育是高校内部的一个系统工程,它离不开高校师生双方努力,要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学党团组织就要发挥引导作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外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3.管理和谐
建立和谐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把大学生思想教育融于高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要实现管理和谐,就是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任务,把和谐管理体现在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法之中,体现在实际的工作成效上,既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又重视大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将人性化与制度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实际效果。二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要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建立开放务实的管理机制,做到思想教育的管理决策、管理权力、管理运作、管理方法、管理责任、管理利益一体化。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德育管理经验和方法,实行开放式管理,把民主性管理与制度性管理、自律性管理与他律性管理有机统一起来。三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要运用现代工程建设的办法来抓。大学生思想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大系统工程,我们可以借鉴工程建设中的科学程序与办法来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四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应实行责任制。大学生思想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要抓好落实,这就首先要求责任到位。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应把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规划并加以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基层组织,做到思想教育管理权力、任务、投入、利益、效果责任到人。五是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教育管理人才。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应注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重用人才,尤其要建设好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思想教育队伍。当前最为重要的是抓稳定、优培养、重选拔、严管理,在培养思想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上下工夫;解决好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者待遇、职称、地位问题,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举贤选能,把有敬业精神和较高素质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重点加以培养,各级党组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高等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他们应有的待遇,维护他们的威信,提高他们的地位。
4.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建设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有着清醒的文化价值立场,从开展和谐文化建设的视野思考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文化生活。文化的要义在于提升文化品位,丰富心灵境界,这与思想教育育人的宗旨相契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促进大学生接受与认同属于意识形态核心成分的社会价值规范。思想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人文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文化过程。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是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努力发挥多种文化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文化属性规定了自身必须对和谐文化建设的原则做出合理借鉴,确立清醒的文化价值立场。文化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关系,反映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领域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共存的辩证统一。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摒弃“训导观”,倡导“指导观”,绝不能回避多元化文化中存在的高校无法回避的多元价值观,应当指导大学生在对各种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与鉴别的基础上,自主、合理地选择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教育必须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掌握多种文化传媒,不断加强对思想教育环境的预测,主动接纳各种不同文化的辐射,指引当代大学生参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使命。
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持续可总结为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侵害。孤立追求经济持续必然导致经济崩溃;孤立追求生态持续不能遏制全球环境的衰退。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内涵。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在人类需求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给他们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过美好生活的愿望。当今世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状况完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要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公平的资源使用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各国拥有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理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责任。第二,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的纵向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条件(主要指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内涵。可持续发展有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主要限制因素是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这一基础和条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必须适应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换言之,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自身的消耗标准,而不是盲目地、过度地生产和消费。
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内涵。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球的发展。尽管不同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也各有差异,但是,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则是一致的。并且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的。因此,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正如《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写的:“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这就是说,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要共同促进自身之间、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这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冷战的缓解,“发展”日益成为世界性的时代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的产值增长、速度加快、规模扩大、人均GNP提高等意义上。近100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使经济增长了几十倍,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现代人在一致惊叹科技革命的奇迹及其对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时,陶醉于从未有过的物质享受中。然而,国内外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敏锐地察觉到人类生存的危机,并尖锐地提出了伴随经济发展所出现的三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是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二是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全球性资源短缺,以及与此相关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三是工业化国家的贫富悬殊带来的人类道德衰退,“损人利己”作为一种驱动力导致了人类责任感、历史感的淡漠。这些严重问题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产生和加剧,需要及时加以调整,否则将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继续发展。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与自然的关系:是继续坚持传统的发展观念,还是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新模式。顺应世界发展的需要,1980年,由国际自然和自然发展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共同起草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改变了过去把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以及就保护谈保护的做法,提出要把保护和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和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要合理地利用环境,做到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条件。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1990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重建21世纪道德规范的任务。1992年,“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巴西召开,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文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以正式形成,并出现在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文件中。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社会的共识。
(三)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当代大学生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超越狭隘和短视的利益优先观念,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广阔的视野把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融合在一起,它不仅改变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也改变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改变大学生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把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观念、持续观念和平等观念注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
树立大学生的持续观念。所谓持续观念,就是要求人们确立新的生态自然观,把未来的发展作为当代发展的前提来对待。持续观念要求大学生转变自然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传统观念,代之以“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新观念,要求人们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生态自然观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强权自然现。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才能获得健康而完美的生存。以确立人与自然这种新型关系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它极大地延伸了人的利益关系,对人的权利义务作了新的阐释,确立了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寻找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正确定位。这无疑意味着人类精神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和深化。
树立大学生的整体观念。所谓整体观念,就是整体发展的观念,它要求人类从强调理性主体的主客二分式思维方式向现代突出整体论的系统思维方式的转变,这必将导致更深层次的作为人类文化现象本质的思维方式的又一次巨大变革。可持续发展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以整个地球、整个人类(包括人类的今天和明天)作为大的生态系统。人及其他生物、非生物是这一大系统下并列存在的子系统,它们处于相互依存的有机结构中。地球环境是所有人(包括现代人和后代人)和所有生物共有的财富,任何国家、地区或任何一代人都不能为了局部小团体利益而置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于不顾。大学生必须树立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整体发展观。
五、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依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个性化发展,注重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受教育者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为特征的教育。应当说,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它可以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优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俗地讲,它可以让每个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身心健康发展,真正成为一个幸福之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
一是社会性。我们在考察素质教育时不应该脱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孤立地去思考,而应该把它放到社会大系统中去认识。任何教育就其本质而言,都要按照社会的要求、依照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特点去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大众的,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宝贵资源的现代意识,对保障教育普及和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价值。素质教育不是一种英才教育,它要求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都在他们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既着眼于当前的社会需要,更注重未来社会的需要和人类发展的需要。
三是全面性。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体现的是综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目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把“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让学生成为理想中的“完人”的现象。其实“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孔子创办的私学里,设置的课程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也可理解为古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纵观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从孔子办“私学”,到董仲舒办“大学”,再到朱熹办“书院”,直到蔡元培办“大学”,中国几千年教育理想在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这篇著作中最早论及全面发展思想,后来,马克思创立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源,素质教育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提高人的基本品质,促使一个人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四是个性化。21世纪是需要各类人才以其丰富的个性力量带来中华民族腾飞的世纪,也是充满活力与激烈竞争的世纪,需要人们具有刚毅的性格,机敏的才智,自强不息的拼搏进取精神。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是一种悲剧性的教育。素质教育正是针对传统教育压抑个性发展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它不是为了消灭差别、泯灭个性,它承认差别的存在,鼓励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素质教育不满足于每个人一般的、共同的发展,而是根据人的千差万别的自然本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个性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学校里都受到同样的重视,学生的不同特点都受到尊重,并且主张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五是主体性。主体性问题反映了如何看待受教育者的问题。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是身与心或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综合表现。受教育者是活动的能动体,具有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动力机能,而不是装知识的口袋,我们要防止把受教育者造就成标准件,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善加开发,从而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智力活动不受抑制地充分调动起来。
六是创造性。我们生活的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培养创造者、革新家,而不是只会踩着别人的脚印走的人。为了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我们需要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志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创造性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素质教育是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人的各方面素质互相促进而使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立论基础,在这之上突出强调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素质教育是面向大众的,目的是提高人的基本品质,要全体学生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事实上也是做不到的,因此,创新教育是比素质教育层次更高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二)当前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传统观点一直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笼统地归纳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几大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观点已经明显带有片面性,不符合新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实际要求,从而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大学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养与能力所构成的综合的整体。那么,我们就从品质、素养与能力等三个层次来看看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首先,品质层次。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属于以先天为基础,又在后天通过学习和实践加以完善和提高的品质层次的基本素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身心素质认识的深化,尤其是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高校对发展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已变得更为迫切。从身体素质方面看,新时代大学生至少应保持身体各器官和整体发育正常;各个部分、各个系统能获得和谐统一的发展;具有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运动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具有充沛的精力,能够迎接未来生产、生活节奏与形式的各种挑战。从心理素质方面看,大学生应具有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良好的个性、进取的精神,还要有经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韧性和决心,有一定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其次,素养层次。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艺术素质、科技素质、经济素质、法律素质等则属于以知识的学习为基础,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和实现的素养层次的基本素质。政治素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核心地位,它决定了其他方面素质的实现程度,是其他素质得以发展的基础,在综合素质的发展中起着导向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主要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素质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等。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素质元素,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标志。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有助于大学生灵魂和人格的完善,也可以启发大学生思维,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是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经济素质,目的在于养成大学生的经济意识,这对于完善大学生的素质结构,迎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更好地成为未来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并处理好个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都将具有良好的影响。法律素质对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科技进步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都有着重要意义。
最后,能力层次。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和劳动技能等属于以实践为基础,在先天的身心要素和学习活动的配合下得以实现的能力层次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才能够不断学习与掌握新领域、新层次的知识,开展探索和创新活动,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发展。适应能力是衡量人的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够不断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也才能够更好地为学习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组织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只不过其具体内容依组织成员的地位、角色、作用有所不同罢了,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的创造型高素质的人才,应当把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当成必须具备的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而也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社交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教育对象素质的高低、素质教育的成效,最终是由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来检验的。
(三)用素质教育理念教育当代大学生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主要在于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应重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培养。一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否有所创造而成就一番事业。二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的四大支柱概括为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生存以及怎样与人相处。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此外,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固然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灵魂也必须有所依托。因此,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只有渗透到各个环节中才能获得时间、空间上的极大拓展,才能真正贯穿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