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大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大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从新中国成立就开设了,而思想品德课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设的,这就是高校的“两课”。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从新中国成立就开设了,而思想品德课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设的,这就是高校的“两课”。“两课”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多年来经过各个学校的潜心研究和探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两课”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主导性原则

“两课”建设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主体意识,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两课”的建设要始终把坚持国家意识形态放在首位。一方面,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多样化,利益关系在调整,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乘虚而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比较软的情况下,各种迷信及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沉渣泛起。社会上的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交织影响着人们,引起一部分人的思想混乱、心理困惑和信念上的动摇。另一方面,在“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我国,极力推行其“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据此,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两课”,一定要坚持主导意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注意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点的教育引导,不断完善“两课”的理论体系并提高其教育、教学效果。这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方向性的大问题,是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二)前瞻性原则

高等学校的“两课”建设,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还要站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预测新趋势,开辟新路子。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形成,都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两课”面临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偶然因素越来越多,对形势的把握越来越困难,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有前瞻性。“两课”建设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头,体现先进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最新研究成果,一定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并将其纳入“两课”教育、教学体系中,帮助、引导学生站在高处看世界、未来和国家的改革发展,成为具有统揽全局、辩证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民族性原则

任何一种文化都带有民族性的印记。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中积淀成的特征。“两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不失深刻的民族性内涵,体现着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年来,广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开展了许多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比较研究,为“两课”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很多营养。世界各国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的新成果的引入,充实和丰富了“两课”的内容。但是,应该注意到,东西方文化存在着民族性差异,两者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文化传统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把西方优秀的文化有机地融入我国民族传统特色之中,形成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两课”体系和内容。用这样的知识和理论来教育学生,不仅吸收了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且坚持了民族特色。

(四)联系实际原则

“两课”建设要注重实效性。这种实效性,一方面,体现在内容合理充实,结构体系稳定坚实,方法灵活扎实;另一方面,在讲授和指导大学生运用“两课”理论知识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联系教育发展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也就是说,“两课”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真正做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使大学生在理论上得到循循善诱的引导,政治思想上得到入情入理的启迪,道德品质上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行为上得到切实有效的激励,使他们成为品行端正、政治合格、信念坚定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两课”建设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两课”,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和考核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

(一)课程体系建设

“两课的课程体系建设,要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体系,更好地向大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特别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探索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进行“两课”教育的新路子,提高“两课”的说服力和有效性;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发挥“两课”作用,推动和完善学校的教育改革。在长期的“两课”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育部及时总结经验,目前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课或思想品德课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各个学校以主干课程为核心,开出了若干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程,这就构成了“两课”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突出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中心,注重搞好纵向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和横向各门课之间的衔接,强调针对性和时代性,几门主干课程既突出中心,又力求有所侧重,成为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

目前我国的“两课”教学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开设改变了过去其三部分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大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和在当代的发展。第二,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政策和实际知识教育。其他几门课也都体现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第三,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时代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开设,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全面介绍了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使学生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增强对当代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开阔了视野。第四,紧密结合了大学生实际,增强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遵纪守法观念的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开设,将原《中国革命史》课横向拓宽,纵向延伸,从历史上的纵横对比和史论结合的阐述中,使大学生了解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是怎样根据历史的必然走上了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三门思想政治教育课也从不同侧面,回答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两课”主要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内容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阐述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就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而言,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内容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规定,重点学习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理论,即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突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在这一部分,要克服只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阐述,把它只当作知识而忽视政治的倾向。要强调哲学的党性原则,强化哲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强化世界观、历史观与人生观的关系。在讲实事求是时,既讲懂不懂、会不会实事求是,又讲敢不敢、能不能实事求是。讲辩证法时,注意讲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把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强化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性。要注意引证大学生在世界观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把人生的奋斗目标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是正确选择等内容加以强化。

第二,突出哲学方法论功能。大学生学习哲学,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要管用,这是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为此,我们要在内容上加大“辩证法”的内容,每讲一个规律或一个范畴,都要强调“方法论意义”,在认识论部分要讲“认识的基本方法”,把系统方法、控制方法、结构方法等现代科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增加时代感。

第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与必然趋势。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发展至今已有370多年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做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迄今160多年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与趋势呢?

一是要正视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现实。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在经历了战后恢复、快速增长、经济滞胀几个阶段后,从80年代开始进入了一个由信息技术为龙头的新经济时期。30多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降低,物价基本稳定,就业增加,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保持高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世界贸易总额、资本输出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在科技、政治和军事上也占有明显的优势,它们还主导着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和经济全球化过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资强社弱”局面难以改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要承认资本主义占相对优势的客观现实。

二是要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原因很多,其主要的有: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多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宇航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强劲发展。其次是自我调整和改良。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管理机制的某些环节做了不少的调整和改良,如实行股份制以分散风险;征收所得税以调节贫富分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国家宏观控制以减少经济无计划性;建立存款保险机构以减少银行破产带来的损失等等。这些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或缓和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使生产力得以继续发展。再次是利用优势获得利润。在新的经济秩序还未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及军事的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获得巨大利润,也是它们继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还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垄断先进科技和市场主导经济全球化,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世界市场中谋取利益。

三是要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当今的资本主义虽然进行了自我调整,工人的实际收入有所提高,这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的矛盾并没有改变。第一是尽管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但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仍然尖锐。第二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生产日益社会化,市场更加国际化,这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又有新的发展。第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私人垄断基础上的,私人垄断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其盲目竞争等弊端依然存在。第四是垄断资本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加快了资本国际化的步伐,金融资本跨国流动,资本投机造成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时有发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增加。

上述可见,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和发展着,这些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和激化,终将把资本主义愈益推向它的末日,社会主义终究必然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要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内容建设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在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对大学生进行毛泽东思想教育,要按照基本教材规定的内容,重点教育学生理解以下内容:第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第三,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处理方法,关于经济工作与其他工作、经济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关于民族关系处理与民族团结,关于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关于科学文化工作方针,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方针和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人民军队的宗旨、原则、纪律,不同时期的战略战术、军事原则,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五,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第六,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引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旗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指导作用。”(1)因此,在当前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对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对大学生开展邓小平理论教育,要结合实际突出以下内容: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第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对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新的科学判断。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对大学生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要结合实际突出以下内容: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第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通过教育,达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的目的。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大学生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要结合实际突出以下内容:第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一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突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二是要强调理论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注重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三是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适应能力,克服不良的行为和心理倾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为此,在内容建设上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抓好人生观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进行“人与社会”、“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的理论阐述,帮助大学生深刻把握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是抓好成才观教育。从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谈起,激励大学生明确目标,勤奋学习,掌握方法,勇于创新。围绕他们在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理想信念问题、责任感和使命感问题、奉献和索取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爱情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行为与规范问题等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从而完善自身素质,提高能力,促其健康成长。

三是抓好道德观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来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并形成了优良的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从介绍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传统入手,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出发,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出大学生应重视道德修养的要求,促其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成自己的道德信念,促其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四是抓好案例教育。案例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生动性,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加深对法律理论与规范的理解。

4.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是向大学生进行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正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和时间性的特点,它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给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带来了困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必须为党的教育方针服务,为高校的培养目标服务,为大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了开好这门课程,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改革和建设的原则。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形势与政策课建设都必须坚持有利于大学生认识重大国际、国内形势的原则,有利于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原则,有利于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综合发展的原则。

第二,让大学生掌握观察形势的立场、观点、方法。无论观察国际形势,还是观察国内形势,都有一个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使他们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在复杂的形势面前,能够看得清,看得透,看得准。

第三,要突出重点。让学生了解重大国际、国内形势与党和国家采取的政策。其中,最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大的国际事件与形势要及时讲清;二是重大的国内事件与形势要讲透;三是党和国家重大方针与政策要讲深。

三、教学和考核方法改革

(一)改进“两课”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广大“两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好方法,应坚持和发扬。一是章节讲授和专题讲授相结合,二是教师讲授和电化教学相结合,三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四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五是必修和选修相结合,六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此外,要不断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创新“两课”的考核方法

在“两课”的考核方法上,广大教师也创造了一些好经验,一是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二是问答式与论文式考核相结合,三是考试成绩与品行评分相结合。这些方法应予坚持,并不断加以改进、创新。

“两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对加强“两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两课”教师队伍建设

“两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加强。具体讲,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领导要注重对“两课”教师的思想教育,教师要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二是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学校要有计划地加强对“两课”教师的培养,选送进修,充实新知识,并创造条件让“两课”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提高学历层次。教师要认识到知识更新快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自学,弥补自己的不足。三是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艺术,增强说服力、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四是加大对“两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是政策支持,学校制定鼓励教师教学、科研、进修等政策;另一方面是财力支持,用于社会调查、参考资料、教学设备等。强化教师的社会实践环节十分重要,经常组织教师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切身的体会向学生讲授,这样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效果会更好。五是大力开展科研活动。教师要带着问题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带着学科前沿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仅能提高理论素质,而且把研究的新成果带到课堂上进行讲授,这样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锻炼出高水平教师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