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学生理想教育
什么是理想?理想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一般来讲,理想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长远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江泽民也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中牢固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加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4)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5)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实践的产物,这里所说的理想通常也指人生理想。理想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理想具有现实可能性,否则就不能称为理想,而是空想;二是幻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理想,而理想一旦形成就不能再回到幻想状态;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生活发展前景的愿望和追求。理想的价值主要决定于它的社会意义。积极的、健康的理想能激励人们的斗志,鼓舞人们的信心,推动人们去学习和工作。正因为理想是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所以伴随着复杂纷繁的社会现象,就会有不同类型的理想。
一、理想的分类
对于理想,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根据理想超越对象的主体不同,分为个体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
所谓个体人格理想,是指个体对人格的追求和向往。关于人格的定义,据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37年的统计,已达50多种,目前也有15种之多。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总体来讲,个体人格理想是一种个体对于自身修养与完善方面追求的目标,是个体所追求的在人格修养方面的最高境界。
社会理想的概念较为广泛,它涉及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领域。社会理想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未来社会发展图景的总体设计和社会成员对此设计的奋斗目标的共同追求。社会理想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统一的整体。从理想所属的对象(主体)来看,可分为社会的社会理想和个人的社会理想。社会的社会理想对个人来说,是前进的奋斗目标,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对社会来说,则是对未来发展前景的设计,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离开了社会的社会理想,个体的理想追求就会偏离社会发展的轨道;离开了个体的理想追求,社会的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社会理想是社会的设计与个体的追求的统一,亦即社会的社会理想与个人的社会理想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人的社会理想仍属于个人理想的范畴,它与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是并列的关系。个人的社会理想与社会的社会理想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社会理想无论是社会的设计,还是个体的追求都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道德等的理想。
(二)根据理想所包含的内容,可以把理想分为政治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和道德理想
所谓政治理想,也称为社会政治理想,是社会成员对未来社会的政治制度的追求与向往。
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种类、性质以及将要达到的工作成就等方面的向往与追求。职业就是人们所要从事的工作,职业理想在大学生理想追求中占有重要地位。职业理想不仅是一种追求谋生的需要,更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自我才能的重要手段。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对人们的心理需要进行研究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人们只有在与他人和社会打交道,并且在为社会做出贡献,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才会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这一过程离开了人们的职业生涯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职业理想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的;同时,根据各种职业的差异以及人们对职业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的追求和向往。
所谓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目的和生活态度的向往与追求。在生活理想中,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占据主导地位。所谓生活方式,则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包括吃、穿、住、行等方面,是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生活爱好、生活态度以及生活目的的总和。生活方式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物质生活方式是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的活动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则是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所进行的精神生产和享受(诸如文化、体育、音乐等)的活动方式。人们只有在保证了基本物质生活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发展到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所以,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基础,而精神生活的满足则是升华,精神生活对于物质生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谓道德理想,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社会或阶级基本道德要求的认识而自觉追求和向往的某种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中的道德关系。道德理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道德理想都同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或现实矛盾密切相关,它往往既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激励人们在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关系方面所追求的目标,又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反对异己势力和现存不合理现象的手段。它以当时社会或阶级的基本道德要求为主要内容。道德理想能不能成为人们热忱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目标,能不能激励人们改善个人道德品质和现实道德关系,最终要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现实社会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按照理想的性质和层次,可以把理想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现代汉语词典》中“科学”的定义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能否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就成了判断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志。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的科学理想呢?胡锦涛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6)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树立科学理想就是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只有树立了这样崇高远大的理想,我们的大学生们才会充满朝气与活力,才能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斗志。总之,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理想都是科学的理想,否则,是非科学的理想。
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庸俗理想是针对理想的层次而言。所谓崇高、一般和庸俗的理想是从树立的理想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以及人民根本利益的程度而加以区别的,崇高理想是指树立的理想能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尚追求与向往。爱因斯坦说:“我强烈地向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就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7)他曾经拒绝过每分钟高达1000美元的电台演说的聘请,却同意将1905年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重抄一遍拍卖,将所得的200多万美元全部捐献,支援反法西斯战争。这反映了爱国斯坦为人类和社会做贡献的崇高理想。所谓一般,就是指普通、平常。一般理想也就是一种基本能够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并反映普通人民利益的理想。这种一般就是介于崇高和庸俗之间,其典型表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这种理论,是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辩护的理论,最初流行于英国经济学家的著述中,稍后,这种理论被伦理学家引进了道德哲学,孟德威尔把它概括为“私恶即公利”。按照这种理论,每个人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活动,为所欲为,结果却造成了一个“快乐的幸福天堂”。他得出一个结论:“人性的自私是社会生物的伟大原则”。黑格尔在阐述法的发展环节——市民社会的伦理时,有保留地肯定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个命题,并作了思辨哲学的解释。由此可见,在当时看来,“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就已经成为一种道德规范标准,或者说成为一种道德理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应该进行深入分析,全部否定和全部肯定都不正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客观的经济关系来说,每个经济活动主体既是自我目的,同时又是其经济活动主体实现自我目的的手段。从这个意义说,这种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就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正当劳动的手段,获得正当个人利益。他们道德觉悟虽不高,为人境界也不高,但不能否定他们行为的正当性。“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行为是存在的,还可以说它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事实”,但并不是说“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社会主义社会普遍的行为法则,也不能说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普遍必然法则。对于这种道德理想的追求,既不能认为就是庸俗理想,也不能认为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只能把它视为一种一般理想。所谓庸俗是指平庸鄙俗、不高尚。庸俗理想就是指那种不能反映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们根本利益的理想。一切反社会、反人类的阶级的理想都是庸俗理想。
(四)理想按照其发展阶段,又可以分为远大理想和近期理想
所谓远大理想,是指个体对于较为久远的未来的社会政治、道德、职业、生活等方面的向往和追求。远大理想是一座照亮人生前进方向的指明灯,是人们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有人认为远大理想是遥不可及的,会让人生活在自己设计的虚幻之中。这种观点并非正确。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自己确定的远大理想形同虚设,以至于只想做大事,不屑于做小事,甚至看不起做小事的人。但如果认为这些人之所以如此高不成低不就,就断定是因为远大理想害了他们,则是不正确的。关键就在于远大理想同样需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上,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所谓近期理想,是相对于远大理想而言,在最近想要达到的现想,因此也可以称为一种近期计划或规划。
二、理想的特征
理想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理想具有现实性。如空中楼阁一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或者幻想。真正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座桥,一座不太长也不太短的桥。它长得需要你努力向前,走稳脚下的每一步,才能到达彼岸;也短得让你一眼就能看见桥那边的迷人风景。理想自人的心底萌发,它经过深远的思考,经得起时间的流逝,道路的坎坷,是风雪不断的人生路上一座长明的指路灯。但理想与现实之桥,不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有时它需要你亲手建造。所以,理想来源于社会,发端于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具有现实性。
理想并不是从一开始存在就注定其毫无实现的可能性,因此理想具有可能性。理想的最高境界便是它的现实可能性。当理想在一步一步地向着最终实现的可能目标前进时,它对于人们的激励作用就会愈显突出。理想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信某种人生品德或者社会制度的美好与完善时,就会有着强烈的追求,有着希望早日实现的向往。而理想最终能否实现,就需要建立在现实客观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时机条件的成熟,这种理想最终就能够转化为现实。
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因此理想具有超越性。理想属于人的精神现象,具有超越性。它是人对不完美现实的完美化和升华,是人的终极的精神追求。理想的超越性和现实性具有辩证统一性,理想有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阶段性理想和终极性理想、理想形态和理想本身。所以,理想从其产生开始就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否则,便失去了其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的意义。
理想是社会中的人们对于未来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向往和追求,不同社会的人有着不同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理想具有阶级性。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了理想性质,不同社会阶级总会从自身的经济地位出发,向往和追求对本阶级有益的奋斗目标,由此,在人类社会中就会形成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理想。譬如,在封建社会里,地主和农民的理想绝不会一致,甚至根本对立。
三、理想的作用和意义
个体的心理需求不仅有着生理上的要求,更有着交往和尊重等精神方面的要求。人们—旦没有了理想和信念,就会过得浑浑噩噩;有了理想,才有了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有了前进和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理想在人们的生活和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理想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邓小平曾经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8)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他指出:“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乐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9)人们在满足了一定物质需求之后就会把目标转向精神享受,精神享受是人们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人们如果没有得到较好的精神生活享受,就如同没有支撑自己前进的动力。从古至今,关于理想作为精神支柱的事例举不胜举。典型的如当年的红军,在敌人围追堵截、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能支撑他们前进的动力和支柱不可能是优越的物质享受而只能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理想。而这种理想就是一种远大的社会政治理想。
理想确定人们的前进方向。作为一种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会确定人们的前进方向,也就是说,确定了理想之后,人们就会按照自己的理想前进和发展。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10)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灯——理想,那他的生活将是醉生梦死的。”(11)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离家时曾经给他的父亲留下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后来他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后,又讲到:“要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行皆符合此理想。”周恩来在他中学读书期间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这样的理想目标就一直鼓舞着他为人民的事业而鞠躬尽瘁。
理想为人们提供力量源泉。网易创始人丁磊1993年大学毕业后回到了他的老家宁波,进入当时被许多人羡慕的电信部门工作。但过了两年,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他离开了宁波市电信局,此后就开始了艰苦创业。这段历程中也有着许多艰辛痛苦,但丁磊都挺过来了,因为把网易打造成如同雅虎一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公司的理想成为他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生活历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困难的出现是正常的,而对困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采取的是回避,有的人采取克服困难。有了理想,才有了克服困难、实现自我理想的动力。理想的一个非常显著的作用就是为人们提供前进的力量源泉。
四、大学生理想教育
既然理想能够确立人生前进的方向,成为人生的精神支柱,提供人们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源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就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12)那么应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呢?
(一)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
进入2l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政治多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如同潮水一般冲击着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就业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呈多样化发展,使得人们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经济生活的全新变化使得人们对利益、职业、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已全然不同于过去,因为在市场经济行为中,人们往往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安排个体的经济行为,处理个体与全局之间的关系。这就使过去单纯依靠集体主义教育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如何帮助大学生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个体情况分析,进行个性化的理想教育。以往的理想教育,没有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以一种统一的模式和纯粹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一种样板化的教育,忽视新世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结构、需要层次等情况,片面强调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这实际上既不合理,也不现实。同时,也应看到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看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个人理想是基础,是社会理想的组成部分,社会理想的实现要依赖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依赖于每个社会成员具体理想的实现;社会理想寓于个人理想之中,又总是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理想的实现。对大学生个人理想和意愿的忽视,就使得大学生的需要、兴趣乃至个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得培养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成为一纸空文。因此,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并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个性发展等方面出发,进行理想教育,并引导不同的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追求符合个性条件的理想。
其次,研究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树立理想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过自身经济、政治、社会等政策的调整之后,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活力。这就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追求产生各种疑虑。同时,西方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通过多种现代传媒渠道进入国内,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全球化发展的背景条件下,对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一味采取“堵”的方法并不可取,也不可能,只能采取疏导的办法,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本质,增强辨别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再次,研究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树立理想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树立科学理想追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毕竟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悬殊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经济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同时,党内还存在着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尚需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些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理想产生着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也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但就目前而言,应该对当前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树立理想的影响加以研究。
最后,研究大众传媒和网络化对学生树立理想的影响,引导大学生科学运用网络和传媒工具,树立远大理想。大众传媒、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外界的信息平台,使高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各种传媒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教育的功能往往受到娱乐、商业等功能的冲击,难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各种健康与不健康的内容、正面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内容和负面的容易产生思想混乱的内容混杂在各种传媒中,无疑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就使原来在相对封闭的“象牙塔”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很难适应处在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以及各种信息冲击之下的现代大学生了。为此,我们应着重研究大众传媒和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产生的影响,构建更多的网络平台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追求。
(二)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增强
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针对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对大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理想追求教育。过去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往往就是要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这种整齐划一的理想教育,忽视了不同大学生在思想觉悟方面的不同层次,因而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甚至会让一些大学生产生对理想教育的抵触和反感情绪。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依据他们在思想觉悟方面存在的差异,有层次地进行教育。一方面,教育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针对当代大学生关注自身和现实目标实现的实际情况,教育他们把远大理想与个人现实目标相结合,使他们明确符合社会进步及党和人民利益的个人理想本身就是社会理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把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付诸实践。从大学生个人的、近期的、具体的事情出发,逐步提高思想觉悟,升华精神境界。
其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大学生的理想教育。针对网络和信息对大学校园影响逐步加深的实际,要加强先进网络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宣传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高校应组织制作思想性、趣味性强,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构建网络平台,使理想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同时,加强教育的互动,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氛围。
再次,充分发挥大学生榜样的作用,通过先进大学生的事迹鼓舞全体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追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坚定理想的大学生将会深深地影响和鼓舞周围的同龄人。通过对先进大学生的典型事迹的宣传,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而科学的理想。
最后,在理想教育中配合进行责任、义务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对社会有益的理想观念。现在许多大学生并非完全没有个人理想,但他们的理想往往建立在自己的权利和个人需要的满足基础之上,而对于社会和他人的奉献则不够。应该让他们明白,理想与责任不是毫不相关的,二者具有密切的关系,正确的理想总是激励人们自觉地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一定社会中的个体总会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他人、自身和社会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因此,在理想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的同时,把促进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义务与贡献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大学生所树立的理想才不是空洞、无益的庸俗理想。
(三)加强共同理想教育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将构建共同理想的观念融入教育工作的实际内容中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他们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满信心,为建立共同理想信念奠定理论基础,为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威力创造条件。
人们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崭新事业,在这项事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无数有着共同理想、远大抱负的有志青年前仆后继。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应从根本上加强大学生的哲学素养,例如对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等理论的学习,让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而更加坚定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信心。
要让大学生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让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新事物一定会代替旧事物,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而动摇信心,不要因为短期利益放弃远大理想。
要让当代大学生有励精图治、克服困难、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前进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中会遇到各种挫折、遭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政治信仰,艰苦奋斗,戒骄戒躁,准备走曲折道路,做好克服各种困难的准备。反对一味鼓吹社会主义事业即将成功的盲目乐观主义,同时,也反对部分居心叵测之人的悲观论调。(13)
(四)将理想教育与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当前大学生的突出弱点就是理论知识较多,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在大学生信念教育中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的引导作用,让大学生走进社会,历练自我,通过实践使大学生的理想得到内化,这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针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功利化的倾向,组织他们到专业相关的领域参观、实习,亲身感受所学专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可以组织理工科大学生去参加工厂、企业,用他们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技术性问题,这样既增长了他们的实践经验,又长了他们的信心与志气,使大学生更直接地了解知识的重要性,改变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错误认识,提高他们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他们服务社会的正确理想。
针对大学生理想层次低的问题,组织他们访问英模,参观革命圣地,到基层劳动锻炼等实践活动,唤起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高校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很多大学毕业生积极参加西部建设,到边远贫困地区执教。特别是在国家经历重大困难或者取得巨大成绩的时候,大学生的责任感会被更强地激发出来。例如:北京奥运会上大学生志愿者展示出高尚品德和服务精神、“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后大学生奋发学习的热情表现等等。在这些特殊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同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大学生理想不坚定的问题,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专家学者来校做演讲报告,通过讲述他们的理想追求、奋斗史和人生道理上的喜怒哀乐,启迪引导大学生明白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接受正确的理想并内化为自己的理念,促使正确的理想深入内心,这样可以避免单一的理论灌输给大学生造成的逆反心理,从而提高理想教育的效果。(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