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揭示民族的发展规律,处理民族的问题,从而形成的无产阶级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原则是国际主义,核心内容是坚持所有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要求把各民族人民共同的革命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主张维护和加强各族人民完全平等和共同革命利益基础上的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方面。教育重点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少数民族伦理道德中的团结、爱国主义思想等,国内外出现的民族热点问题的分析等。
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民族观,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正确地认识和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提高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有利于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
1.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重视民族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一直坚持在全国对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广泛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再教育。宣传、灌输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的经常性任务,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有对大学生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内容,有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有进行反和平演变教育的内容等等。
2.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加强民族团结,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需要
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及其教育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树立必须是由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细致、持久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才能使各民族大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并推动在各族人民中间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意识。是否具备这种意识,具备的程度如何,决定着在解决民族问题时各族人民的自发性和主动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工作越广泛、越深入、越细致、越持久,这种意识在各族人民中间就越普及、越巩固,民族之间(也包括民族内部)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互相帮助、友好合作、真诚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就越巩固。我们越强化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就越能克服和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错误思想,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自觉的行动。
3.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考虑,必须抓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
从世界范围看,民族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复杂性,是当今世界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难点。世界各国,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受到不同的民族问题的困扰和考验。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固然有诸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长期以来,背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工作严重失误。这是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问题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如果处理不当,在国内外一定气候下,矛盾也可能激化,甚至发生某种对抗,导致社会动荡。针对我国多民族的国情,为了社会稳定,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政策做好民族工作。高校更应充分发挥自己引领社会文化的优势,有针对性地、经常性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扎根。
4.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市场来组织和配置生产要素、社会资源和进行收入分配,必然使各地区、各民族的人口(主要是劳动力)出现较大范围和较大规模的流动,这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原有的民族分布及民族人口比例结构,扩大民族关系的空间范围。这样,一方面民族之间相互了解、互助合作、相互联系的机会、领域、频率就会增多和提高;另一方面,民族间发生摩擦和矛盾的机会也可能增多。同时,市场经济要求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以效率高低分配收入,这就必然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上的差别和矛盾突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加以分析研究和正确解决。通过广泛、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提高贯彻、执行民族宗教政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以使他们在大范围、深层次、高频率交往和联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能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由各种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所产生的民族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从而加强民族团结。在积极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展民族之间的竞争,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做贡献。
5.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安定团结,必须加强大学生民族观教育
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趋于活跃,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内乱,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仍然相当活跃,它们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三股势力,防范和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高校在直接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还应从培养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强大学生为民族地区服务的热情和责任感,使他们懂得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充分尊重民族特点、维护民族团结的同时,积极帮助民族地区进行经济开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会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问题上。这些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敏感因素,也是社会生活和民族交往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看待、研究和处理这些问题,也就成为解决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重要方面。所以,广泛、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对待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克服和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不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错误思想、观点和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能够更好地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为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服务,另一方面也使各族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下,彼此尊重民族文化,彼此了解和吸收优秀文化,并且同那些歪曲和侮辱民族文化,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宗教观是人们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对宗教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工人阶级政党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与方针政策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本质的论断,宗教发展、消亡的历史规律,科学无神论教育,如何正确把握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复杂性三大特点,以及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方面,教育重点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政策、新中国宗教工作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无神论基础上的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道德约束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文化交往功能等正面作用以及国内外出现的宗教热点问题等的分析。
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政策,正确认识宗教及其与民族的关系,了解并正确认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从而自觉遵守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性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大都含有提倡真、善、美,强调止恶扬善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心理消解、关系调解、行为规范作用。但宗教毕竟属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宣扬的是有神论,难免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它容易使大学生在世界观上滋长以有神论为特征的唯心主义,在人生观上产生消极的宿命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滋长反经验和反理性的倾向。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我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基础,这个基础不是宗教而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因此,高校要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长远思想保证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宗教观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增强紧迫感。
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防止和平演变的必要措施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骨干力量,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是关乎党的事业成败兴衰的大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宗教方面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正常的促进我国宗教界与国外宗教界的友好往来是发展的主流,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宗教的正常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国家的外交工作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内外敌对势力加大了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力度。2003年11月美国出版了《时代周刊》前驻北京记者站主任大卫·艾克曼写的《耶稣在北京——基督教怎样变革中国并改变全球力量均衡》一书;自2000年开始“民运”分子远志明先后拍摄发行了《神州》《十字架——耶稣在中国》《福音》三部影片,直接把耶稣介绍给近十三亿还不认识耶稣的人。“一书一片”都着力向人们传递这样一种信号: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等许多负效应,只有基督教才能拯救中国,因此现在是向中国人传福音的黄金时期。由此可知,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就是要通过宗教达到他们和平演变的目的,而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就是他们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美国新闻署曾发表文章公开声称:“美国应向中国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念,这比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1)在这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有可能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坚持科学,反对迷信。使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防止绝对化和片面性,增强抵御和平演变的能力。(2)
2.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论述将我国的宗教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政治社会关系提出来,既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赋予宗教团体、宗教事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以十分重要的位置和责任。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信教人员和宗教问题大搞暴力恐怖事件和民族分裂活动,2008年1月4日至11日,新疆公安机关破获“东伊运”恐怖组织派遣人员入境预谋针对北京奥运会实施暴力恐怖活动,2008年3月14日在拉萨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2008年3月26日至4月6日,新疆公安机关在乌鲁木齐打掉了以阿不都热合曼·吐尔逊为首的针对北京奥运会实施恐怖破坏的暴力恐怖团伙。这一系列的事件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外一些敌对势力和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相互勾结、遥相呼应,制造各种事端,企图分裂我国,破坏北京奥运会以及“打砸抢烧”等破坏社会秩序的事件只是现象,妄图将新疆、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才是本质。因此,无论是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经验看,没有宗教领域的团结稳定,也就没有全社会的团结稳定,更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相处。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就可以使他们避免因为宗教知识的缺乏而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的情况发生,谨慎和妥善地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对于大学生中的宗教信仰者,要引导他们爱国爱教,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要同时开展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总之,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3)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确立无神论思想和科学精神
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无神论思想和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它论述了宗教的本质、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从而揭示宗教的虚幻不实和欺骗性,以便把人们从这种思想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现实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近代自然科学与有神论斗争的产物,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拉普拉斯的“星云说”、20世纪的“宇宙大爆炸”、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等无不是自然科学一次又一次对神学世界观的突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一种理性精神,追求客观真理,主张任何一种理论必须经过实践或实践的检验才能证实或者证伪,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诞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思想,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必须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无神论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求真的理性精神、务实的实证精神、求新的创新精神,从思想观念和心灵深处解决大学生的信仰问题。(4)
三、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是对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增强其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从我国高校法治教育走过的历程来看,高校法治教育从性质上讲是从属于思想教育的。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思想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大学生只有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产生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法律产生认同,才能谈得上接受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从而达到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更好地学法、守法、用法。同时,大学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学习,了解我国法律制定的背景、依据、目的、作用,以加深对法律的认识。第二,思想教育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广义的思想教育包涵法治、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教育。可以说思想教育的许多内容都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应,对其予以法律上的认可。比如,公民诚信教育与诚信制度的法律法规相对应,伦理道德教育与民法中相关条款相对应,孝顺的传统美德教育与民法中子女应尽赡养老人义务的规定相对应,民族精神及政治信念教育与宪法中相应条款相对应等等。思想教育与法治教育从两个方面维护了社会的正义、公平与秩序,从而确保我国社会能在一个稳定、协调、健康的环境中向前发展。第三,法律规范是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宪法中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遵纪守法教育等,这些都是思想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大学生加强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并树立公民权利义务意识。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的重要性
1.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面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加强法治教育特别是宪法的教育”。明确地把法律素质作为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的重要方面提出来。教育部、司法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可见,在大力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已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2.加强高校法治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通过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有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学校法治教育,坚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科技文化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高校法治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实行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培养公民的法律素质。今天的大学生,是2l世纪的建设者,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并带动整个社会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强烈的法治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完善的人格品质和文明的行为方式,将影响小康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4.加强高校法治教育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要求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既是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严峻挑战。如何做好各种积极的应对,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不仅在经济方面要进一步国际化,而且在法制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一场变革。通过法治教育,让大学生熟悉并掌握世贸组织的各种规则,全面了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作的承诺,我国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利和义务,我国为加入世贸组织在法律方面所做的调整,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影响等,才能使他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提供的权利和保护机制来维护国家利益,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