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及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及存在问题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的热情与所追求的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其次,大学生的美感与其认识、品德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极为密切。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这些心理因素不容忽视。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情感特点

(一)大学生情绪状态的特点

1.应激水平明显提高

大学生能主动调动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的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意志,做出险情判断,采取对策。

2.富于激情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潮阶段。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和控制自己的激情,对促进其成长将有很大好处。

3.热情高

青年期是人生热情最高涨的时期。大学生的热情与所追求的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大学生对目标的热情,控制着整个心理的运行。目标的选择、对目标实现的信念、为实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毅力等,无不在热情的控制范围之内。在大学教育中,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设法爱护和保持其积极热情的持久性和饱满度,并使之呈现向上的发展趋势。

(二)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稳定性与波动性共存

大学生的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他们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遇事能保持较冷静的头脑,情感体验出现心境化特点。但他们的情感稳定性是相对的。与成人相比,他们的情感发展有较大起伏,心境变化频繁,具有波动性。

2.外显性与内隐性共存

大学生对社会非常敏感,反应迅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情感变化呈现出外显性的特点。然而,他们的外部情感表现也有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时候。大学生对自己心中的秘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等一般不肯轻易吐露。

3.暴发性与延续性共存

在外界刺激影响下,他们容易产生激情。情感体验具有暴发性的特点,尽管这样,完全丧失理智控制的激动状态在其行为中还是少数。由于他们的激情常常有理智因素,往往激情过后其情感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具有明显的延续性。

(三)大学生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高级情感主要表现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友谊感等方面。首先,他们的各种道德情感全面发展起来了。其次,大学生道德情感所赖以产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大大提高了。

1.理智感方面

这一时期是他们个人理智感发展的重要时期,那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新知识的渴求,对不了解事物的怀疑,对新发现的喜悦,对认识成果的自豪,对谬误的鄙视等理智感的成分在大学生中明显地显现。

2.美感方面

大学生的美感发展极为迅速,首先,表现为对美的追求的广泛性。大学生喜欢并懂得欣赏自然美,喜欢文学艺术美,注重仪容美、内心美、性格美,向往和追求人生美。其次,大学生的美感与其认识、品德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极为密切。美感随着其认识、品德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美感又促进认识、品德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再次,他们的美感在对美的分析、评价探求中不断得到升华。

3.友谊感方面

表现在对友谊既渴望又珍视。其原因,一是大学生社会交往面逐渐扩大;二是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在感情上对家庭的疏远;三是希望得到同龄人的理解和支持。

二、影响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情感因素

情绪情感是一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活动,也是具有特色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大学生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和活动中形成的,又是在个体内部心理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受到学校、家庭、社区乃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个体本身。思想品德的内容和能力,都离不开知、情、意、信、行五大心理形式,都必须以它们为载体,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会伴随情绪情感等相应的心理活动。其中,良好、健康的情绪情感对道德认知的接受和理解,对道德意志和信念的培养,乃至对道德行为的矫正、约束、催化、激发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体验的基本形式会对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影响

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是比较常见的、基本的情感体验方式。它们对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会产生一些本源性的、机能性的影响。

快乐是在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愤怒是由于目的、愿望一再受阻而积累了紧张,以致产生愤怒,特别是遇到挫折,不合理的事情或由于他人的恶意中伤时产生的。悲哀与失去所盼望、所追求的东西的有关。悲哀的强度决定于个人所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恐惧是在准备不足,而又不能处理和应付危险的情景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要注重对上述情绪形成的个体心理感受的研究,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具体的品德养成训练之中。表扬的成分居多,批评的手段尽量少用,对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中的闪光点多加褒扬,使之产生轻松、美好的情感体验,使其养成向善避恶的心理定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适度释放心中由目的受阻产生的紧张情绪,平息愤怒,使之确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态度,以平常心淡化功名袭扰。我们应聚合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等心理体验的正面激励效应,促使大学生养成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良好心理品质。

(二)常见的情绪状态对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会产生影响

心境、激情和应激是常见的几种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状态,它会在一段时间里使人的心理活动染上某种情绪色彩的体验状态,并影响人的整个行为,即所谓的“喜则见喜,忧则见忧”。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体验状态,具有鲜明的激动性和冲动性特点。应激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体验状态。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这些心理因素不容忽视。

工作的顺逆,事业的成败,人际关系的好坏都会影响心境,心境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个体的道德品质的外现。思想教育过程要以良好的心境促进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强化以控制不良心境、培养良好心境为主要内容的自我修养。

一般来讲,积极的激情,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以奋不顾身的勇气和力量去投入正当的、有意义的活动,而消极的激情,使人丧失理智,不顾社会后果,是有害的。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养成处理问题冷静、为人谦逊、涵养忍让等品质。

应激状态能使有机体具有特殊的防御和摆脱困境的机能,急中生智,转危为安。我们要注意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求异性,磨炼意志,果断处理问题,加强应付危险情境的技能训练,提高在意外情况下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三)高级的社会情感对大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更为重要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的社会情感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人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属于道德感。人们发现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举止合乎公认的标准,就会对这种行为给以肯定的表示,并产生满意、愉快的情感。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大学生逐步认识、理解并掌握一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并力争把它变成个体的道德需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感,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的荣誉感,同志的友谊感,革命的人道主义情感等。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人的行为以及艺术作品,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人们对美的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向往与迷恋。在培养大学生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我们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要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同时选择有意义、易于接受的美学形式,使其产生美的体验。理智感是与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和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事实表明:只有当人们的思想被深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力量倍增,才能对客观事物进行积极钻研和认真探索。缺乏情感,人们的认识便难以深入,更谈不上牺牲与奉献。为此,德育过程要加强针对性,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和理智感。

三、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滞后,缺乏思想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方面的理论指导,致使情感教育实施时层次不清、可操作性差

大学生思想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存在,往往使大学生思想教育更多地强调其教化功能,以偏代全地笼统地突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等抽象的道德原则。理论研究中,对有关实施情感教育的现实意义、情感教育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实施这种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技巧等都缺乏科学的系统的阐述。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情感修养、彻悟、控制的能力和指向也有所不同,情感教育应根据这种实际存在的差别,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体系,分阶段有层次有步骤地实施。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对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为丰富学校德育内容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应有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情感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为此,要积极发挥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努力培养大学生健康而高尚的情感,帮助大学生合理地提出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充实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情趣,培养大学生爱祖国、爱生活、爱人民的思想情感,培养大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掌握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

(三)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知行不一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实践证明,只有形成良好的情、意、信品质,才能消除个体在思想品德中言行脱节、思想与行为“游离”的状态,克服知行不一的现象。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过多停留在知识和理论的灌输上,停留在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和训练上,而没有促使其进一步深化,形成相应的思想情感、信念,致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难以巩固。应当承认,观察和了解知和行的表现,转化知和行的矛盾,只是思想教育的开端,形成良好的情、意、行,才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

(四)教育功能的误区使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受到限制

尽管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培养高技术、高智能、高效率的人才仍是高校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轻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表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它以传授明晰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理论、学说及职业方面的专门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最基本、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教师的科学语言、教学仪器和各种教具是最基本的中介物,标准化的测验方式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这种规程化、单一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的情感特征,不能满足人的各种不同的情感需求,难以激发、调节人的情绪机制,因而也谈不上对人的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