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目标、措施和方法

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目标、措施和方法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并使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是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目标、措施和方法

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

(一)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

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1.随着人的社会化,人类的情感也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可以对自己的情感进行理性的调节和控制,它具有稳定性、丰富性和深刻性

动物的情绪基本上是一种种族的进化,它不会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更不能升华情感。然而在我们人类某些个体的身上也存在一些低级形式的情感,它们在表现方式上也非常接近动物的情绪表现方式,而且,如果在某些情况下,人类个体丧失了对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控制力,丢失了人的社会本性,与动物没有多大区别,所以,要使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必须对年青一代的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人的社会性情感。人类的社会性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其他的一些情感都是这些情感的具体化和综合化。

2.提高大学生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情感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时期是情绪和情感波动起伏较大的时期,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大都与他们的情感品质和情绪情感调控能力有关。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积极关注大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处理情感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学会调控情绪与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的事情使人记忆最清楚,回忆的细节也多。在愉快和沮丧两种状态下学习,记忆和效率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良好的情感能使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能调节人的精神状态,使人能自由驾驭自己的情绪,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一些大学生行为举止的粗野、不礼貌,多与他们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关。

3.帮助当代大学生在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中产生积极良好的情感,为其健康成长与发展创造良好心境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交流着信息和情感。情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纽带,青少年时期情感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易受暗示性,他人的一个眼神、一声嘉许会强烈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果社会的精神氛围都是积极向上的话,这种易受暗示性就会为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带来良好的影响。但现实社会本身是复杂而又良莠并存的,由于大学生的不成熟性,使他们在接受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同时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而一个人一旦对社会、对自己有了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就会严重地影响和阻碍其自身的成长。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一些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上一部分人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的影响,自己也变得唯利是图,与同学老师相处也斤斤计较,对自己无利的事一点也不干,从不关心他人,冷漠无情。对有这种情感表现的学生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使其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就无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但要使他们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情感体验,仅靠教师是不行的,必须形成他们自己的情感“免疫力”和“鉴别力”,而我国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完全忽视了这一点,使众多大学生在拥有了高分甚至上了名牌大学的同时,却没有良好的情感,最终导致有的辍学,有的犯罪,有的精神抑郁,有的自杀。所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并使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是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二)情感教育的阶段目标

大学阶段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中学阶段初步形成的一些心理品质会积淀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比如,社会道德感进一步增强,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情感的稳定性、丰富性等都有所增加。而且这一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成熟阶段,故在此阶段进行情感教育有着极其关键的意义。

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情感特征主要有:职业性情感开始出现,职业偏好开始形成;出现朦胧的爱情和爱情体验;情感发展方面,在中学时因学习而导致的抑制减弱,开始迅速发展;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道德感进一步发展,与社会一般水平相接近,能够产生比较深刻的道德体验;理智感进一步加深和分化,开始产生专业偏好,出现“科学家崇拜”;美感也倾向于丰富和个性化,开始喜欢一些经典的作品,开始少于盲从。

根据上述这些特征,高校德育中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应重点突出以下目标:

第一,培养他们自立自强、敬业与合作精神;第二,引导并具体帮助他们区分友谊和爱情,区分朦胧的情感需要与真正的爱情需要;第三,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感,可以就学业、就业以及社会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以促使其道德态度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第四,引导他们追求高尚的美,用健康高尚的文艺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熏陶教育他们,从而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逐渐走向成熟,形成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三)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经过对大学生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对其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完成和学会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使整个教育目标完成,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理念。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以情动人,扣开情感教育的大门

情感具有感染性与迁移的功能,具有扩散与泛化的规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学会以情育人,以情动人,这样才能打开培养大学生情感的大门。教育者的教育才干就在于他善于以自己的感化力使受教育者体验到应该体验的情感。他们善于找到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可以改变他们的学生的动机与情感世界的感化手段。教育工作的艺术就是要善于透过受教育者的各种行为方式,理解、洞察大学生实际的生活目的是什么,指导大学生认识行为的最有意义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感化作用时能触动要害,定能激发大学生的情绪反应。因此,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教师应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大学生,将对大学生的爱渗透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使大学生对教师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从而“亲其师”且“信其道”。教师应多与大学生接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思想,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还应以饱满的情绪走上讲台,使大学生有振奋的精神,产生教育上的共鸣。

(二)情知互促,提升情感教育的境界

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因此,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教师应依据情知互促的规律,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端正大学生的情感倾向性,培养大学生的情感稳定性,使大学生学会用理智调控情感,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有计划地指导大学生看一些健康、励志的书籍,让书中的美好内容打动大学生的心灵。教师也要善于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功能,提高教育艺术与教育内容的情趣,引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将苦学、厌学转变为乐学、好学。

(三)情意互促,巩固情感教育的效果

意志是人们按照既定目标,克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构成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一方面情感激励意志,另一方面意志调控情感,这是情感教育的又一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教师要善于以情感激励意志,让大学生将在品德、学业等方面获得初次成功的喜悦上升到进一步的刻苦、勤奋与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上来。教师要充分发挥意志的调控作用,提高情感的稳定性。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自省、自察、自控、自励和坚持性等。因此,教师应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缺点,给予正确的评价,锻炼努力完成任务、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在教育实践中,大学生们对待学习往往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热情也高,但一遇考试失败,极易一蹶不振,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培养大学生努力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百折不挠的意志,让失败成为前进的动力,遇挫折反而更冷静、更信心百倍,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前进。大学生一旦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就能调控自己的情感。只有让情感与意志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提高稳定情感教育的质量。

三、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情感教育的基本方法

1.提高认知水平

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形成后又反作用于认知。因此,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认知水平是培养大学生积极情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认知越全面、深刻、恰当,对需要的体验就越具体和客观,也就越容易避免急躁的情感冲动,保持心情的相对稳定性。部分大学生由于对社会、对国情等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情感容易走极端,特别对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如分配不公、官僚主义、贪污受贿等现象,往往有夸大的倾向,从而产生一些消极的情感。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2.陶冶高尚情操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迅速形成和稳定的时期,只有树立乐观主义的人生观,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心情舒畅、豁达开朗。而乐观主义的人生观是以高尚的情操为基础的,因为只有当情操高尚时,思想境界才会高,而思想境界越高,思路就会越开阔,就越容易克服外部不良刺激造成的心理障碍,也才能辩证、全面地看问题,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不仅思维开阔,而且认识辩证,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用幽默感来松弛紧张的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心情快乐,感情丰富,生活便充满了乐趣。

3.加强意志磨炼

情感和意志是紧密相连的。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意志的调节和控制,坚强的意志能抑制不良的情感冲动,战胜消极情感的影响。大学生的情感易于冲动,这是大学生不成熟的表现。因而大学生更需要加强意志的磨炼,逐渐提高自己的控制力,既要保持极大的生活热情,又要能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冲动,用坚强的意志来维持心理的平衡和稳定,保持心理健康。

4.重视人际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缺少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缺乏人际交往,人的心理发展会遇到严重的障碍。例如,出生后即被人抛弃,由野兽哺养长大的孩子(如狼孩、豹孩等),后来被人们发现并带回人类社会生活时,虽然保持有良好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但由于早期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缺乏社会交往,以致回到人类社会多年后仍智力低下,缺乏人类的情感,永远也不可能重新成为一个正常的人。社会交往是人的高级情感发展的基础,在良好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责任感、义务感。社会交往也是人的一种需要,它对于人的其他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表明,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勇于探索、智慧聪颖、有潜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最重要的心理前提就是为他提供充分的与人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5.保持良好心境

由于心境具有持续、弥散的特点,因此它对人的学习、工作以及心理健康等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能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同时,良好的心境可以增强人的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易于形成其他高级情感。

6.进行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是指采用适当的方法使不良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保持心理相对稳定性。要培养良好的社会情感,必须采取有效的自我调节手段,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二)情感教育的基本技巧

1.要爱大学生

教师对大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大学生的爱心,萌发大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爱心是滋润大学生心田的甘泉。爱心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也是教师对大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爱是人的一种积极的高尚的情感。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与情操,就应该关心大学生、热爱大学生,这是情感教育赖以实施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对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大学生经常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和爱,他就会充满希望和愉快感,从而会上升到对人民、对祖国以及对他人的爱。教师对大学生真诚的爱滋润大学生之后,可以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为大学生的情感升华打下必备的基础。而且教师对大学生的爱,对于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大学生智力,转化大学生的思想,陶冶大学生的情感,塑造大学生的灵魂,都有极大的激励与感染作用。反过来,大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爱的满足之后,又会更加尊重与信任教师,教师在大学生的这种爱的回报的激励下,会更加爱护大学生。这种师生间爱的良好关系,循环往复,使教师更加投入教育工作,大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好好做人。教师如果和大学生建立了真正的情感,达到信任的程度,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大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情绪心理学认为,人在心情舒畅时,才思维敏捷、妙语联珠、幽默机智,各种能力都增强;反之,如果情绪低沉、沮丧、忧郁,那就会思维迟钝、记忆衰退、语言呆板、各种能力下降。教师只有及时调控自己与大学生的情绪,才能获得一把开启大学生心灵的钥匙。

2.要理解大学生

理解是一种心理换位,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理解是双向的,大学生对教师都有交往的强烈愿望,都想对教师表达自己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善于与大学生交往,了解并理解大学生的需要,将欢乐给予每个大学生。善于在各种情况下正确理解大学生,了解大学生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能细心察觉大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要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当大学生遇到困难,遭到失败时,教师应主动去关心,并对他说“相信自己”“你能行”!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唤起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从逆境中坦然走出。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大学生的个性、优点、特长和不足,关心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中的困难与困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大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大学生。有时理解还不仅仅表现在某件事情的处理上,平时和蔼的一个眼神,温柔的一个手势,或者早上主动向大学生问早,都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加深师生间的理解和感情。

3.要尊重大学生

人们对尊重的需要有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两个方面。自尊包括对获取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方面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承认、接受、关心和赏识等。因此一个具有足够自尊心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效率的,而最健康的自尊是以别人给予的尊重为基础的。教师尊重大学生,就会使大学生感到自己不仅是一个大学生,而且是一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因此也会觉得教师一直对他是欣赏的。教师尊重大学生,实质上就是对大学生个性的尊重。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也是大学生乐学的一大秘密。那么,对教师而言,除自己应有的自尊以外,来自他人尊重的源头何在?这源头无疑是来自大学生、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如无此尊重,教师对教育也就无快乐可言。

4.要信赖大学生

这是指教师相信大学生是有能力学好的,相信大学生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教师的这种信赖一旦传递给大学生,就会使他们感到自己与别的大学生一样具有才能,对自己的缺点有改正的勇气。反过来,教师也要设法使大学生信赖自己,这样才能使师生相互信赖,情感交融,使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的因素都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愉快地教,大学生愉快地学。因此,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创造教育与被教育者彼此间相互理解、尊重和信赖的和谐的民主的人际氛围,无疑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实施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是情感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友爱融洽的关系使人心情舒畅,教育教学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把青年大学生造就成有正常理性、有良好情感、有创新精神,懂得关怀社会、关怀自然、关怀他人的有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好情感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因为一个情感上有缺陷的人,就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人。

【注释】

(1)卢家媚.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2)朱小蔓.情感教育的意识及其特殊机制[J].教育研究,1993(7).

(3)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277.

(4)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王艳.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西南大学,2007.

(6)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7)刘长庚.情感教育的内涵与现状考察[J].兰州学刊,2003(2).

(8)李春霞.浅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开封大学学报,1997(3).

(9)王静.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9).

(10)张玲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情感教育[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11)王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西南大学,2007.

(12)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4.

(13)王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西南大学,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