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国外经验借鉴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国外经验借鉴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实事求是地分析当今世界各国高校的网络思想教育模式,加以比较与借鉴,对搞好我国“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国外经验借鉴

进入21世纪以来,着眼于网络飞速发展的现实,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了培养适应本国需要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并且卓有成效。当然,我们更应看到,由于发达国家实行的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其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因此,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例如,在美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性混乱、吸毒酗酒、暴力犯罪等现象日趋严重,它日益威胁着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尽管美国的一些要人和学者一再呼吁要解决思想道德危机,但如果不改变其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抛弃其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思想道德价值准则,便很难找到解决思想道德危机的灵丹妙药。中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民族特点各异,历史文化传统也不一样,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目标更是迥然不同,但在人才培养上还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在网络思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也有互相学习借鉴之处,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态度。因此,实事求是地分析当今世界各国高校的网络思想教育模式,加以比较与借鉴,对搞好我国“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

最初的互联网是美国军事发展的产物,后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学术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并且美国高校非常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因此以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载体成为必然,这不仅使高校的师资得以有效节约,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能力,对发挥创造性和形成较高的心理素质都非常有帮助。

(一)美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

美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灵活多样,各种高校办得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所以在教育内容上也就很难完全统一。在网络思想教育内容上也是如此,很难找到全国统一规定的要求,但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大方面的基本内容。

1.合格公民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合格公民教育,是美国网络思想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内容。《美国的公民教育》一书指出,公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对政治体制有所了解,培养参与公民生活的技巧,奉行符合民主制度原则的道德标准,同时要有能力分析这些道德标准所产生的结果。可见,美国合格公民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养青年人树立合乎美国社会政治制度所要求的态度和信念。

美国的公民教育主要突出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一般被认为是美国公民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在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是通过历史教育来实现。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每个学生在大学里都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在弗吉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历史教育课被规定为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在美国各高校的历史课程网站中内容丰富,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社会背景的阐述、发展进程的揭示、重要作用的分析以及学术界对重要历史人物进行的综合讨论情况和大学生学习论坛。“历史”成为美国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它通过对青少年宣扬美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美国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作用,西方文明的博大精深等等,力图使青少年以“我们是美国国民”而自豪,从而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二是法制教育。美国在高校普遍开设了政治—法律课,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忠于国家,认同美国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学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美国法制教育的这种目标,立足实际、定位不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美国高校,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述与政治—法律课程网站的配合,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最终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美国法制的合理性、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从而自觉地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芝加哥大学有一门网络法律课——美国总统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美国总统制这一美国政体,介绍了行政部门的成立背景、由来及变革,历届总统的人物传记,立法、行政、司法三者之间关系。这门课程通俗易懂,没有“学究气”,从日常生活的“具象”入手,再上升到“抽象”,由点到面地层层剖析,使学生达到学习和理解的目的。[2]与此同时,美国高校中还十分重视纪律教育。美国大学表面看来纪律约束较少,学生非常自由,其实这完全是误解。美国大学在法制和纪律教育上采取的是一种综合措施,即将学校的纪律教育作为对法律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具体化。如果学生违反了纪律,同时也触犯了法律,最后要通过法律程序加以解决。在美国高校中,把遵守纪律本身就视为一个道德问题。

2.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

美国各高校普遍十分重视价值观教育。他们认为,价值观是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和原则,是在人们的行为中起决策作用的标准,它是道德教育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而大学阶段是人生选择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开始探索个人前途并逐步形成自己价值观的时期,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关于如何进行价值观教育,美国有各种观点,分歧由来已久。但在教育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即都强调价值观中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因此,尽管美国人的价值观体系包括个人主义、平等自由、节俭勤奋、自由竞争、乐观进取、讲求实际等内容,但个人主义是其核心,也是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中心内容。美国人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每一个人都积极寻求自我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就会自动出现。

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一是功利个人主义,这种功利个人主义把人际关系推演成赤裸裸的商业关系,给人间的爱、情感和深刻的自我表现几乎没有留下余地。因此,不少知识分子提出反对,于是从本世纪开始形成了以强烈表现自我欲望为中心内容的表现个人主义。美国的功利个人主义和表现个人主义的矛盾,不断影响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例如,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有很高的品位,对美术和文学有很强的欣赏力,对各学科都有一定的科学了解”的“文化人”,还是培养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实际上这正是功利个人主义和表现个人主义的矛盾焦点所在。因此,美国历次的高等教育改革都力图把这两种个人主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以功利个人主义为指导,而在私人生活中则以表现个人主义为指导,但都必须以有利于巩固发展美国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为前提。

3.以健全人格为中心的心理教育

由于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健全人格教育也成为美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美国,自由的意识、乐观进取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是健康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在高校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心理学的教育及心理咨询。美国许多高校将心理学课程列为学生学业的必修课程,并成立了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网络机构,从人员配备、经费划拨、制度管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高校的网络心理咨询机构每天24小时都有人值班,能够来到这里工作的心理咨询人员均是经过严格考核挑选的业内专家,他们不仅具有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还具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从而能够保证全面地为大学生提供网络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如美国的哈佛、加州、弗吉尼亚等大学,他们通过心理必修课程开展和网络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不仅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增强心理健康的方法及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途径,同时也为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其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健康成长。因此说,无论是心理课程还是网络心理咨询机构均是保证学生具有健康心理和人格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因而在美国得到了极大地认可和迅猛的发展。

(二)美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

美国是一个注重实用和功利的国家,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中也带有这种鲜明印记。因此,形式主义的东西比较少,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网络思想教育途径。

1.网络课堂教学

这是美国大学进行网络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美国公立大学几乎全部开设了独立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如公民、美国宪法、美国历史、西方文明史、美国政府、现代社会、心理学、外国文化等”[3]。同时,美国大学生道德教育还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据调查,美国现在已有95%以上的大学开设了通识课程[4],并且这些课程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配套完善的课程网站,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重要的还在于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扩大美国社会所必需的伦理和社会价值,它既注重通过网络思想教育“塑造学生美国式的政治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同时又注重用人类历史上,尤其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优秀人文传统影响学生”。[5]因此,开设相关的网络思想教育课程是美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此外,美国大学还十分重视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网络思想教育。例如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要学习技术史和信息革命的社会影响等网络课程;建筑学、遗传学、工业化学专业的学生,要求学习社会学与伦理学等网络课程;学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求学习社会环境学与自然环境学等网络课程。

2.组织校园网络活动

美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并不囿于网络课堂。他们十分重视通过各种校园网络活动来陶冶大学生的德性人格。他们还十分重视网络环境建设,认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R.H.Moors等人为代表的个人—环境作用学派将学生的行为视为个人和环境作用的结果,主张通过优化环境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发展。[6]美国高校的校园网络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网络社团活动、网络竞赛活动、网络宗教活动等方面,通过这些活动,强化美国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美国大学的网络社团活动的内容涉及政治、宗教、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小到应付考试,大到国家总统竞选,无一不包,它不仅起到了交流学术思想的作用,而且能广泛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

3.开展网络社会服务

美国大学生网络社会服务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如为伤残人筹款,为移民子女提供在线外语培训,为监禁青年进行在线思想疏导等等。美国的高校和社会都很支持大学生的这些网络活动,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许多高校成立了各种专门的服务性指导办公室。这些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大学生形成美国的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

4.网络心理咨询

网络心理咨询类机构是美国高校中唯一一个专为网络思想教育建立的专门机构。网络心理咨询使思想教育工作在调节大学生情绪,化解矛盾和创造和谐的大学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网络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思想教育是美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分有效与独特的重要途径。美国高校中的网络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咨询范围广泛,包括学习咨询、个人事务咨询、职业咨询、经济资助咨询等等。凡心理咨询的专职人员都须经过严格挑选,有专业特长,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如美国哈佛大学设立的网络心理咨询处,就“配有24名专职人员,其中7人具有心理咨询博士学位,4人具有硕士学位,3人为在读博士”。[7]在咨询方式上采取一般咨询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咨询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个别咨询则着重解决学生心灵深处的个别性问题。咨询人员在咨询过程中,不仅仅为学生排忧解难,而且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这样自然就起到了教育的作用。

(三)对美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分析与借鉴

美国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对培养美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起了重要作用。抛开其他因素,就其效果来看,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教育内容上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多样性和一致性的统一。美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尽管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心,但是教育学生成为忠诚于美国的合格公民却始终如一,这无疑有助于避免思想观念的混乱。

美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各大学在网络思想教育目标上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统一的道德规范,没有统一规定的网络思想教育课程,但其统一性也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就是对基本政治原则和基本价值观念进行十分一致的教育。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尽管在美国大学校园里人们对许多问题可能会有种种不同意见,但很难发现有人对美国的宪法、独立宣言有不同意见。这不能不说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多样性与一致性统一的作用。

教育方式、方法上讲求实效,借助其他学科的成果,为网络思想教育服务。美国高校中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很少空洞无力的说教,纯粹形式主义的活动更是少见,相反却是及时经常地借助社会学、人才学,特别是心理学等学科取得的成就,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教育方式和手段也有比较科学的依据。例如网络咨询服务与网络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模式就是比较成功的经验。

另外,美国大学注意在网络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发挥自己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的优势等方面,也都值得我们重视。

二、英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

英国高校历来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教育体系,这极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教育目标和办学方向。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促进经济建设与公民思想素质同步提升,英国高校对网络非常重视,将互联网环境纳入学校的整体氛围中,倡导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通过网络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榜样效应。

(一)英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政治教育

英国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以“公民教育”的形式出现,旨在培养青年对本国政治、社会制度的认同感。英国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具备的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并理解公民的基本知识。[8]全国教育委员会发表的《1993年全国教育报告》指出:“公民教育关系儿童个体及其所生活的世界。它不仅与本国,而且与欧共体乃至全世界相联系。它关涉民主社会里的民主组织机构和个体的责任、权力……关涉人们在社会共同体中的发展机会。”

2.借助宗教教育渗透的传统道德思想

英国有着悠久的基督教传统,因而非常重视在大学生中通过宗教思想的传播进行传统道德教育。英国二分之一的学校是教派开办的,宗教教育是所有学校基础课程中的必修课,集体礼拜是法定的学校活动的一部分,政府也认为宗教教育和集体礼拜是儿童道德和精神发展的主要部分,在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法中仍给予宗教教育和集体礼拜以法定的重要地位。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为所有在校注册的学生开设宗教课。课上,宗教教师注重向学生介绍宗教和精神领域的历史、内容和观点,尤其注重介绍对英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宗教传统知识,课下,大学生可以登录高校的宗教课程网站进行学习或者与教师在线交流。所以,英国的宗教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的主要执行官员尼古拉斯·塔特所说:“没有宗教的教育我们将无法理解这个世界。”[9]

3.自由主义的价值观

理解任何社会德育的最好方式是审视该社会中的文化传统。在英国以及整个西方社会,自由主义普遍盛行,为政治和经济范围的价值取向提供了理论框架。从洛克认为国家的目的是保护个人对生活、自由和财产的自决权到弥尔顿的人生来就享有自由再到亚当·斯密的天赋自由论,自由主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当今英国社会,自由主义包含三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即:

·个人自由(如自由行动,自由追求个人的需要和兴趣);

·在社会结构与实践中平等尊重所有个体(如不歧视其他群体中的人);

·一贯的理性(以理性判断作为决策和行动的基础)。[10]

个人自治、尊重平等、培养理性,这些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是悠远的英国历史长河中的积淀,延续至今,在当代社会中经过整合,成为当今英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出发点。自由并不是放任,正如霍布豪斯所说:“自由并不反对纪律、组织及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11]而是基于理性思考基础之上的对个体及事务的尊重与宽容。自由主义价值观要求英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经验,关注社会和生活,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和开放的头脑,彻底摒弃灌输,并为反对有关人种、性别、种族、国家、地区、社会阶层歧视的教育政策提供了基础。例如近来在英国讨论热烈的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中,所有的孩子平等地为国家公民的生活做准备,鼓励儿童尊重那些信仰和价值观念不同的人,用一种开放的、多样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显然,这正是一种自由主义的理念,是一种开放的思想教育观。

此外,针对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网络自闭症、网络忧郁症、闷瘾以及某些网络犯罪行为,部分高校开设了专门的网络思想教育课程,将传统的德育内容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有机结合,并且借助优秀学生团体的力量,帮助导师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发扬英国高校严谨治学的传统。

(二)英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

1.“中立式”的网络课堂教学

英国高校普遍开设网络宗教课、网络道德课。网络宗教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英国教会的协议编写的,介绍有关宗教的一般常识。网络道德课的教学内容是有关专家以道德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对学校德育意见的基础上编写的。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不提倡明显倾向性的说教以及提供一些标准答案,而是把教育目的或意向渗透到各种具体的生活环境或情境、事件中,通过激发大学生的愉悦、激奋、庄严、悲痛、愤怒等情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并促使其自主思考、自我教育,进而达到教育者的预期目的。

2.“渗透式”的网络课堂教学

英国的网络课堂充分利用其他学科进行渗透教育。除了开设网络道德课外,英国高校很注重在其他学科特别是在历史、文学、艺术及体育等网络课程中渗透思想教育,体现英国的道德价值观念。如通过网络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值得一提的,即使是在理工科的网络教学中,也不忽视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主修专业,都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都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主流和传统是什么?他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与所学的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利于思想教育目标的实现。

3.高校网站的“隐蔽式”思想教育

英国高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和网络环境等资源,使大学生登录校园网站就能潜移默化地受到英国价值观念影响,从而获得道德情感上的体验。英国大学一般都有较好的人文传统,对美、正义、和谐、智慧等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十分重视,并且积极运用网络展示建筑、雕塑、园林的图片,以视频的形式加以体现。英国的很多高校历史都比较悠久,许多古老的建筑至今仍在使用,这些建筑物的墙上或楼前大都立有历史记载和纪念性的文字标牌,使人感受到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这些建筑物和文字标牌都被拍摄成精美的图片点缀到高校网站中。此外,在高校网站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为学校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照片和文字说明,生动地表达了校园文化中的关爱、信任和对历史的尊重,传递出激励后人热爱学校、努力奋进的力量。

4.强化网络思想教育实践

英国高校十分重视实践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道德伦理规范的教育无济于学生,真正的教育途径是实践,主张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认识,培养道德情感。英国高校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包括网络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两个方面,网络校园活动主要有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网络学术论坛、网络文艺比赛、各种纪念性、宣传性活动等;社会活动主要有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从而实现校内外活动互补互动、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相辅相成,构成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增加了大学生实践的机会,给大学生创造接近社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人们的需要,增加他们对于社会结构和进程的认识,有利于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对英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分析与借鉴

1.注重网络思想教育的多学科渗透

英国高校把网络思想教育渗透到学校网络课程和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借鉴英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经验,我们应当注重思想教育理论的多学科整合,要把网络思想教育贯穿于高校网络教育的全过程,发挥课程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大学生对思想教育的“防备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反省,鼓励引导他们探索、判断正确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如在网络法律常识课程中渗透明礼诚信教育;网络艺术类课程可以通过欣赏美的作品,使大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愉悦心情的同时,不知不觉接受作者意图,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只要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注意挖掘,网络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随处存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关键是每个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一种传道意识和教书育人的观念。

2.坚持网络课堂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思想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个体服从某些规则而是鼓励个体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激发其成熟的道德行为。借鉴英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在社会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不应拘泥于网络课堂上道德知识的讲授,而应加强思想教育实践,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角色承担的机会,促使他们将学到的思想教育知识获得体验和内化,提高他们的道德境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3.重视高校网站建设和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英国高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校园网站中展示的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的图片与视频,学校规章制度、学校传统的文字描述,配有图片及详细资料的教师介绍,这些元素“构成了高校的校风、学风,对大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教育作用有时比正式的课堂教育更有感染力,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更持久深远”[12]。因此,在我国“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中,重视高校网站建设,优化校园网络环境,营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进行无形教育,推行无声管理,不失为“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一个具有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的有效途径。

三、日本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

日本的思想具有悠久历史,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有借鉴,在礼制方面尤为突出。后来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日本高校除了坚持培养本民族的爱国精神外,对欧美文化采取积极学习的态度,鼓励大学生勇敢争取和善于抓住能够帮助自己实现人生飞跃的机会,充分展示自我,以勤奋踏实的态度勇于创新。由于始终在电子技术研发方面处于世界前沿,因此日本的网络化进程相当迅速。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日本高校非常注重将网络应用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既保证教师对学生积极引导,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日本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格与个性教育

人格和个性教育是日本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首要内容。日本企图通过人格和个性教育来改变战争给国民造成的不良或扭曲的道德倾向及自我认识,转变他们的道德观念,培养国民具备良好人格和个性意识。日本在1946年公布的日本新宪法中提出“国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权不得受到妨碍”以及“全体国民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1947年公布的《教育基本法》中就指出:“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培养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13]新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的制定为日本实施人格和个性教育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日本教育改革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1985年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中详细论述了“个性教育”的问题,它指出:“希望能在现实的教育中实现以尊重个人的尊严……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而有个性的个人团结起来就构成了有生气的集体。”[14]这里的“个性”,不仅仅指个人的个性,也与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劳动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国际化教育紧密相关。这意味着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国家文化以及时代的个性,因此,它是贯穿在个人、社会、国家等一切方面永恒的哲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新精神,培养丰富的个性,达到自我觉醒,从过分崇尚集团意识而丧失自我中解放出来,成为一名“独立的人”,将个人融入社会中去,成为时代的建设者。由此可见,日本在倡导培养个性的同时,并没有否定集团意识的价值,而是从谈个性入手,其实质是为阐明个人和集团的相互关系,即发挥个人个性只是手段,实现集(体)团利益才是目的。“在重视个人的同时,以道德来谋求个人和团体、和社会的协调。”[15]1996年7月,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在第一次报告中,同样提出了学校思想教育(特别是高校)应该以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生存能力为基本方针,力求严格筛选教育内容,重视基础,并推进学生的个性教育。[16]此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本高校又将人格和个性教育作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首要内容,注重用现代化手段挖掘传统思想教育的深刻内涵,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格和个性意识。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日本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2006年春,小泉政府向日本国会提交《教育基本法》修正案。根据该法案,在未来的日本教育体系,“爱国主义”将取代“个人尊严和价值”,成为核心理念。具体而言,日本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有三方面内容:虔敬天皇、忠诚国家以及乡土教育(本国传统和文化教育)。

第一,虔敬天皇。强调“尊皇”是日本战前教育的核心之一。日本两千多年的天皇制度造就了天皇在日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皇制度作为把天皇置于最高支配地位的统治体制,需要献身天皇、效命国家的整体精神与其相一致,而且,在漫长的天皇统治期间,日本人也极容易把天皇视为国家的人格化的象征。历来对天皇的效忠和虔诚是日本爱国主义教育中一个不能忽视又无法回避的内容。但另一方面,日本天皇的存在是封建意识残留下君主立宪制的产物,对于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一个重要障碍。因此,必须对日本天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在日本战后的改革中,首先就遇到了改革天皇制的问题。1946年1月1日,日本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宣布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从而自我否定了天皇的“神性”。同时,宪法也规定天皇是国家的象征,不再享有任何政治、经济、军事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国民解除了对天皇顶礼膜拜的精神枷锁。但是,这一举措虽然解除了天皇的实际权利,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天皇在国民精神世界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战后至今日本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仍然在不断普及虔敬天皇的内容,把它作为国民精神的寄托和载体,成为当前日本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本土特色的内容。

第二,忠诚国家。对国家的忠诚是日本高校进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日本进入封建幕府时代起,日本就把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根据本土需要加以取舍,对儒学的“忠”的含义加以新的阐释,当时的“忠”主要是强调对封建主的忠诚,还远没有上升到国家意识。直到日本进入明治时代,对国家和天皇的忠诚开始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道德内容,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与狭隘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结合,走向极端爱国主义的误区。后来随着冷战的形成和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以及日本主权的自立和国际威望的提高,在日本朝野和国民中日益呼吁振兴道义,加强爱国心教育。此外,日本历来重视团队精神,要求团队给其成员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要求成员对其所属的团队忠诚和奉献。而国家是日本人归属的最大的团队,所以国民理应忠诚于国家。

第三,乡土教育。即指以本地区的地理、历史、风俗、文化为教育内容,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日本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而激发国民对日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热爱,起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和英国学者汤因比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对话中探讨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池田大作指出:“如果在现代寻求相当于过去本来主义上的爱国心这个理念的话,我想那一定就是把全世界看成我的祖国的爱、人类爱、世界爱。那时,国家规模的国土爱可能就相当于现在说的乡土爱了。”[17]

3.人生观教育

日本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中的人生观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珍惜生命,尊重人性。根据日本《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在家庭、学校、社会具体的生活中,贯彻尊重人性的精神与敬畏生命的观念。具体要求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培养拥有丰富心灵的人。通过教育使人们懂得,人的生命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在个人的生命根源上有父母的生命、民族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单指人的肉体,还包含人的精神,而精神体现的正是人们要努力追求的人生意义。第二,追求生命的价值,展示生命的意义。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才智、力量,去实现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在此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丰富的教育,培养他们坚定的责任感和顽强的忍耐力。第三,正确处理自己同他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教育人们要诚实有信地与人交往,树立正确的异性观;具备谦虚、宽容的美德;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事物,尊重生命,感受生存的快乐;理解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有正义感并致力于集体目标和理想社会的实现;有仁爱之心,孝敬父母,敬爱亲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有感恩之心。

4.国际化教育

日本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中的国际化教育是指,通过网络教育大学生熟知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往来与友好相处,树立日本人的形象,同时教育国民珍惜和平、自由和人权,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

日本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包含国际化教育是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的。从历史角度来看,日本是一个孤立的岛国,民族、语言、文化都长期呈现较强的单一性,再加上封建幕府时代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日本在明治时代以前与国外的交流极少,国民性情相当封闭。19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让日本感受到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对外关系的策略,也就有必要引导国民去观察和了解其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从现实国情来看,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到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日本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国际市场,与各国进行贸易往来。这就要求日本人不仅要懂技术、善管理,而且还要了解外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另外,20世纪末以来,日本政府为了谋求日本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强国地位,日本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中的国际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改善日本人的形象,树立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威望,以实现其政治与经济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对日本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分析与借鉴

1.处理好吸收外来文化与保持本民族优良传统的关系

在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中,如何保证民族文化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做到既能吸收外来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又能保持民族特色,这是我国在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日本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日本早在封建社会就将中国的儒家伦理思想与其特有的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合为一体,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出了“和魂洋才”的思想方针,就是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生活方式、精神理念,又要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教育民主化重建,并借机推行美国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但有着强烈集团观念和民族精神的日本,并没有使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学校发展起来。相反,日本高校通过开展渗透性的网络思想教育课程等一系列措施,把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合理因素与日本传统的价值观念融为一体,保持了“和魂”这一民族特色。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当前我国“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改革过程中既要弘扬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要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一方面,要看到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崇尚道德的民族,在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传统道德也有许多缺憾。因此,我们不能抱着传统道德不放,必须反对和批判狭隘民族主义,把“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融入世界潮流,既要立足于传统又要面向未来,既要立足于民族,又要走向世界,把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培养良好的民族意识结合起来,促进“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与实践的创新。

2.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个性教育,就是个人的尊严、尊重个人、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长期存在的划一性、僵化性、闭锁性等弊端,明确提出了“尊重个性”的原则。因此,在此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确立中,个性教育的思想一直渗透其中,突出大学生丰富个性的培养及自由、自律、自我负责等德性的培养。同时,为了适应个性培养,在网络思想教育方法上特别注重在线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

目前,我国的“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特别注重观念的灌输,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从思想观念的建立到思想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这就导致了思想教育过程与学生“知,行”相脱节,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我国“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应该把培养“90后”大学生个性当作一项重大课题来深入研究,以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3.网络思想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接轨

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道德,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要求学校网络思想教育要适时地调整其目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服务于发展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日本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发展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面前,如果还是采取简单地肯定一些价值观否定另一些价值观的方式教育学生,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从而影响思想教育应有的教育功能。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远大目标十分关注,而对思想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现实的具体目标重视不够,因而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有时表现得苍白无力。日本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特别强调思想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应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注重大学生自主意识、道德选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有效地应付和面对多元多变的世界和社会形势。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体系。它不仅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要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使之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当前我国“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本着“去粗取精,综合创新”的精神,对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做出及时调整,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不妨向日本学习,在网络思想教育内容方面,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接轨,加入多一点的乡土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更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的历史文化;加入多一点的劳动与职业道德教育,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职场;更好地进行国际化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与外国人友好相处,宣扬我们的中国文化,更好地融入国际大舞台中。

4.注重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

在日本,从事学生事务的工作被视为有竞争力的职业,网络思想教育专职人员几乎都受过高等教育学生事务专业的专门培养,并且对个人的品德要求也比较高。日本高校正是因为有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专家队伍,才使得高校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非常贴近大学生生活,因而也就具有实效性。当前,我国高校的“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比过去非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增加了很多,与日本网络思想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相比,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有待提高。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多一些专业研究生来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他们除了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通晓政治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网络基础、电脑操作等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同时,他们还必须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新加坡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

新加坡自1965年8月独立以来,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不但物质生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国民的精神面貌也为世人称誉。新加坡国民素质能有今天的这样高的水平,与它成功的学校德育密不可分,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新加坡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

新加坡教育部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没有统一和具体的规定,因而不同大学有不同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儒家伦理教育

儒家文化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生中大力弘扬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对社会及他人的奉献精神。在新加坡,许多大学开设网络儒家伦理课,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开设了《中国文化史》、《中国文明专题》、《儒家思想专题》等网络课程,这些网络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授了儒家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伦理价值观念,借以塑造学生东方价值观,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新加坡人。此时新加坡进行的儒家伦理教育,已不再是完全中国意义上儒学思想,他们对儒家思想中“过时”的内容进行了现代化转化和创造,形成了符合新加坡德育需求的伦理思想。比如,儒家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他们就扬弃了不合时宜的“三纲”,传扬了“五常”。“君臣”改称为“国家和人民”等等。同时,他们致力于将儒家思想新加坡化和现代化,成立儒家伦理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发扬孔子的学说和如何把它用到新加坡现实生活中去。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等思想都被赋予了新加坡人的理解。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在1982年华人农历春节献词中号召新加坡人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他把儒家倡导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动准则。新加坡实施大学生网络儒家伦理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念,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使大学生认识华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认识自己的根源;培养学生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将来过有意义的生活;帮助大学生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共同价值观教育

新加坡在1991年提出了五条“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共同价值观是在博取新加坡各种族价值观念共同精华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它主要吸取了儒家伦理中的有益成分,并充分考虑到新加坡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国情,创造出让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其他种族的新加坡人都认可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大学开展网络公共价值观教育,不仅使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还有利于维护各种族之间的民族团结,对于新加坡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政治思想与法律思想教育

新加坡高校的网络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介绍政治学基础知识和新加坡的政治思想,向学生灌输新加坡的政治理念,鼓励他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建设新加坡而努力奋斗。政治学基础知识教育主要讲授政治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理论。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开设了《西方政治思想》、《东方政治思想》、《现代政治思想》、《比较政治概论》等网络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各国的政治情况,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关系。新加坡政治思想教育主要在于通过介绍新加坡的政治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感。新加坡网络法律思想教育主要在于通过介绍新加坡的法律思想,让学生了解新加坡的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敦促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加坡公民。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律系开设了《新加坡法律制度》网络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新加坡法律制度的由来及形成过程、新加坡的法律机构、法院的结构与功能、新加坡的法律教育与实践等。“这门课程还关注了新加坡的法律体制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包括新加坡的主权和司法权如何被国际法所限制、规定等问题”。[18]

4.品格教育

近几年来,新加坡大学普遍重视学生的品格教育,培养学生爱国、诚实、勇敢、善良等良好品质。例如,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在1997年推行“品格教育”网络课程,并且为配合网络课程还增设了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该院院长拉保绍说:“品格教育课程通过个案、讨论和郊游等方式将廉洁、进取、毅力、关怀、合作与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这些价值观不但对学生将来有所帮助,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也将终身受用无穷。”[19]

5.国家意识教育

1998年,新加坡总理宣布教育政策的三大措施之一——国民教育,即实施国家意识教育计划。前总理吴作栋指出:“国民教育,应该培养出共同的国家意识,使学生了解我们的过去对今日和将来的影响。国民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兼顾到认知和情感。”[20]在国民教育政策的引导下,新加坡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通过正规网络课程与非正规课程开展国民教育,向大学生灌输核心价值观,培养国家认同和国家意识。正规网络课程方面,理工学院的教育内容在于强调国家的继续生存和繁荣,取决于他们的工作素质。本科大学则通过网络课堂、网络讲座、网络专题论坛,再辅之以大学生户内户外的观察与报告,使大学生认清树立核心价值观、培养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性。非正规课程主要有课外活动、国庆日活动、参观公共部门、社区活动等。总之,通过正规网络课程和非正规课程推行国民教育,对大学生灌输为国尽忠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二)新加坡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途径

1.专门网络课程教学

新加坡各大学都普遍开设专门的网络思想教育课程,教师通过讲解思想教育理论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教育。《道德哲学问题》和《伦理和社会责任》网络课程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新加坡管理大学开设的专门网络思想教育课程。“教师主要向大学生传授现代道德哲学、个人职业道德、经济活动中的企业道德以及新科技革命环境下公民的实用道德等问题,使大学生在学习、探讨和争论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升华,道德境界的提高,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1]

2.网络专业课的渗透

新加坡有些大学并不开设专门的网络思想教育课程,而是在网络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对学生实现思想教育渗透。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开设《个人与社会》、《转型中的新加坡社会》、《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等网络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使大学生早日了解新加坡,感受新加坡。而专门开设网络思想教育课的大学,有时也把这种方式作为思想教育实施的辅助手段。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律系开设的《新加坡法律制度和宪法法律》网络课程,大学生可以学到新加坡的法律知识,了解新加坡法律制度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开设《新加坡社会》网络课程,通过介绍新加坡社会的起源、思想意识形态、种族关系、工业、家庭、宗教、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新加坡社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培养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

3.与网络思想教育相配合的实践活动

新加坡大学十分重视与网络思想教育相配合的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研究,这些活动主要有学校的社团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学生自治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社团活动方面,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了学生政治协会、历史协会等社团,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时政问题,有些论坛和对话活动还邀请新加坡的政界名流参与。活动的议题很广泛,涉及恐怖主义、利他主义等众多影响国计民生的问题。在社区服务方面,“学生指导计划”是新加坡国立大学颇有特色的社区服务活动,该计划在促成国大本科生参与指导中学生,帮助有不良倾向的少年改过自新的同时,也使大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人性,更自觉地关爱他人。在参与学校管理的“学生自治活动”方面,国立大学许多事务委员会如校饮食委员会、图书馆委员会等都设有学生代表,学生在参与学校教学、服务、管理的过程中,找到个性发展的平台,发挥个人潜能,也深切体会到学校对学生个体的重视。

4.立体化的网络思想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化结构,是新加坡大学网络思想教育途径的显著特点。首先,新加坡大学在实施网络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强调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各学校都要建立家长联谊会。其次,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再次,新加坡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予以配合,开展一系列社会性思想教育活动。在社会上推行与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相一致的奖惩标准,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于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相得益彰,新加坡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效果非常显著。

(三)对新加坡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分析与借鉴

1.将儒家传统思想和现代社会有机结合、实现儒家传统思想的现代化

儒家传统思想在新加坡能做到生根发芽,推陈出新,取得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这说明,儒家思想仍有其存在发展的空间和价值。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儒家传统思想中许多精华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时代意义。如朴素的爱国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慎独意识、自强不息精神、诚信精神以及勤俭精神等等,这些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儒家倡导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我们要发挥儒家思想教化民众的积极作用,并将儒家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同时,还要革除其与现代化不相符的方面,赋予它新时代的内容。

在实现如何将儒家传统思想现代化方面,我国应向新加坡学习,那就是要立足自己的国情,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搬套用。新加坡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儒家思想新加坡化。任何外来文化被接受,都必须经过本土文化的“过滤”。新加坡根据现代化的需要,在对各种文化作了比较、鉴别、分析、综合后,决定在东方文化中做出取舍,保持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使之新加坡化”。儒家思想本土化主要体现在儒家伦理课程的开设及共同价值观的提出。其次,儒家思想现代化。所谓“儒家思想现代化”,就是按照“为我所用”的原则,选择儒家思想中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并通过现代语言的阐释,使其“精神实质”不露斧凿地融入新加坡文化中。新加坡政府认为,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乡村的农业社会,而现在的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的工商业社会,故儒学必须现代化才能与新加坡的现实相协调。实际上,把符合新加坡现实需要的儒学精华抽取出来,并用现代语言加以注释,这本身就是儒学的现代化。比如,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就被新加坡引申为“八德”,成为新加坡大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和新加坡政府执行的“治国之纲”,赋予了其现代化和新加坡化的阐释。新加坡人把“忠”释义为爱国,忠于国家。“孝”理解为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爱”就是要有同情心和爱心。“礼义”就是讲礼貌和讲信义。“廉”指政府官员要清正廉洁。“耻”是指人要有羞耻之心。至于那些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儒家思想,例如“父母在,不远游”、“三纲五常”等等,则予以扬弃,这类思想即使在现代华人社会内部也是行不通的。总而言之,新加坡的儒家思想现代化运动的内容,是对儒家思想进行“去粗取精”的过程,即使其现代化和新加坡化的过程。[22]

对传统价值观,新加坡一方面扬弃其消极因素,另一方面不断对它做出新解释。当前,我国“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可以借鉴新加坡大学网络思想教育的优秀经验,使中国的传统德育思想和价值观实现现代化,即去其糟粕,保留其精华,结合中国的国情,发挥传统德育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和需要,赋予其新时代的解释和新意,使传统思想和价值观也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发挥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现代价值,做到古为今用,为新时期中国“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发展和进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2.借鉴新加坡“多元一体”的网络思想教育模式、创新我国“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理论体系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移民国家,但新加坡各民族却能和谐相处,各种文化竞相开放,其“多元一体”的网络思想教育模式功不可没。新加坡大学网络思想教育始终坚持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情,不搞硬性统一,并且能够根据各民族可接受的方式进行,符合了思想教育规律。在新加坡大学里,各个民族的学生共处一所大学,学生互相交流、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学校鼓励各种宗教加强接触和了解,提倡容忍和节制。儒家文化与马来文化、印度文化共存、交流与借鉴。与此同时,学校还组织各种活动让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的学生交流,实现各种族学生的宽容和和谐,形成一幅各族人民共享和谐的美妙景观。新加坡大学网络思想教育强调多元化教育,但更注重统一,而且是一种多元化基础上的统一。新加坡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了多元统一的特色。如在目标上,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和文化的多元性;内容上,儒家伦理教育、基督教等宗教教育同时进行;中式和西式的德育方法各异却能在同一所学校使用且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些都体现了新加坡大学网络思想教育的多元统一性。在“多元一体”的网络思想教育模式实现过程中,国家意识教育和共同价值观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加坡领导人一直以来都在倡导所有人都是“新加坡人”,所有的新加坡人都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新加坡”,这种教育使新加坡人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意识,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使他们对国家怀有深深的热爱之情,使新加坡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各民族建构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但目前我国在德育方面的研究大多数是以汉文化为背景和基标的。[23]与此同时,处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还面临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中国正处于多元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中,大学生不得不经常对冲突之中的各种价值取向做出实时取舍,这就不免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因此,中国大学网络思想教育的革新应根据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确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多元一体”的大学网络思想教育模式,新加坡的做法不失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3.德法并举、倡导道德教化与法制约束相结合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自豪地说:“新加坡的今天是多年法治的结果。没有铁的社会法纪,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新加坡。”[24]新加坡建国初期,社会一片混乱,谋杀、抢劫、勒索、吸毒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后,新加坡由一个混乱不堪的热带港口变成了世界上最干净、最繁华、最安全的城市国家,这不能不说是个伟大的奇迹。高度的法制化以及在学校开展的法制化教育便是推动这一奇迹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新加坡大学网络思想教育特色之一就是对学生实施严格的法纪教育,将道德建设的内容纳入法治的轨道,用法律规范来配合道德教育的贯彻和实施。新加坡现行法律有400多种,法律调整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政府权力、商业往来、交通规则直至公民生活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而且切实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如随地吐痰,最高罚款1 000新元。乱扔垃圾,罚款1 000新元。上厕所不冲水,罚款1 000新元。在公共场所吸烟,最高罚款500新元。开车闯红灯,罚款180新元。乱停车,罚款500新元。闯入私宅挥刀抢劫,男子判刑5年,鞭刑12下等等。[25]新加坡不仅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让世人瞩目的是其执法严明的程度。在新加坡,无论是国家官员还是普通民众,是本国国民还是外国游客,一旦犯法,就要接受法律制裁,决不留情。美国青年费伊在新加坡因污染公共汽车,被新加坡当局判以4个月劳役、3 500美元罚款和4记鞭刑。即便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向新加坡总统王鼎昌恳求手下留情,费伊依旧没能逃脱严厉的惩罚。

为配合法纪教育,新加坡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教育运动。1965年,新加坡开展了城市清洁运动,从清理垃圾进而推广到全民开展“反垃圾运动”,新加坡街道上处处可见“保持新加坡的清洁,禁丢垃圾”的警告牌,接着又是“清除蚊虫运动”,“防止环境污染运动”。广大大学生也纷纷投入到这些运动中去,运动中大学生不仅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对助人为乐、同情和帮助弱者等高尚行为,政府则以社会政策诱导的方式,如授勋、登报、奖励等,让人们向他们学习,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向美”。久而久之,遵纪守法内化为新加坡公民的一种习惯,当维护法律的尊严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时,法律规范便转化为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将更加文明和和谐。[26]严明的法纪和道德的引导教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文明国度。新加坡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也增强了法纪意识,提高了道德素质,同时也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为新加坡培养了大批遵纪守法且品德高尚的人才。

新加坡大学网络思想教育将道德教化和法制约束相结合的做法值得中国大学借鉴和学习。我国大学在培养教育“90后”大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思想贯穿“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不仅重视“90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还应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使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促进。

【注释】

[1]李展.因特网上跨文化传播[J].厦门大学学报,1999(1).

[2]杨德广.世界教育兴邦与教育改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118.

[3]夏骏.国外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J].常熟高专学报,2002,(1).

[4]陈立思.当代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出版社,1998:101.

[5]王立,魏丹.美国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的特色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9,(2)(下半月刊).

[6]方巍.关于美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启示[J].上海高教研究,1994,(3).

[7]陈俊珂.美国大学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比较教育研究,1999,(1).

[8]刘琳.英国德育评述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J].前沿,2006,(4).

[9]林亚芳.当代英国学校德育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

[10]J.Mark Halstead and Monica.I.Taylor.Values i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Values,The Calmer Press.London.Washington.D.C.1996.19.

[11]罗国杰.面向新世纪的品德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74.

[12]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9.

[13]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46.

[14]金井肇.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M].东京:第一法规出版社,1992:98.

[15]金井肇.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M].东京:第一法规出版社,1992:94.

[16]吴潜涛.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56

[17]汤因比、池田大作对话录[DB/OL].http//www.beelinkclub.com/dispbbs.asp?boardid=5&id=19692.

[18]卢艳兰.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介[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19]王永炳.公民与道德教育[M].新加坡:莱佛士书社,2000:6.

[20]杜珠成.新加坡的国民教育[J]中国德育,2001,(2).

[21]卢艳兰.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介[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22]王殿卿.新加坡的文化再生运动与社会文化变迁[J].思想教育研究,1994,(4).

[23]鲁洁.中国民族德育论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2.

[24]韦红.新加坡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236.

[25]朱默君.体验新加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9.

[26]张建立.中国能从新加坡学什么[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