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系统与机制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对高校思想教育产生着多方面深刻的影响。我们从分析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硬、软环境入手,其目的在于考察如何加强网络硬、软环境的互动,完善网络教育环境系统,建立有效运作机制,优化育人环境,最终达到改造人的目的。
一、“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系统建设
(一)“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系统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系统是指当前高等院校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一种通过交流信息、知识和情感等要素而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新型思想教育环境空间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硬环境的方面,比如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制度等看得见的方面;又包括精神文化等属于人文环境的校园软环境方面。整个环境系统是由网络主体与网络信息、网络技术与基础设施以及网络政策法规等网络硬环境以及诸如网络价值取向、网络习惯、网络交往行动方式等网络文化软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有机整体。网络主体即人的因素在网络环境系统中占主导和能动性的地位。但是网络环境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系统其他部分,影响整个网络环境系统的功能。“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系统,是影响、塑造“90后”大学生的一种综合教育力量,而且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递。环境系统各要素与外界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1.网络宏观环境与高校网络微观环境的互动
以网络环境的规模划分,可以将高校网络环境划分为宏观网络环境和微观网络环境。一般说来,宏观网络环境指广域网又称远程网,它在地域上可以跨省、跨国甚至跨洲,如国际计算机互联网,包括世界范围的互联网和一个国家或州的广域网及城域网。微观网络环境指局域网,它是限定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构成的计算机网络,如大学校园网。一般的,高校思想教育宏观网络环境更具广泛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等的影响多元而强烈,而微观网络环境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影响具体而深刻。宏观网络环境和高校微观网络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资源共享,从而使“90后”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娱乐环境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了的环境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乃至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导致他们思想品德的变化。高校有自己的小环境,它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大环境。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依据现实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做相应调整,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从而反作用于网络大环境。“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是现代社会全面开放、迅猛发展的产物,不能只局限在一两百亩地的范围或是校园局域网,不能固守“校园教育环境”的传统概念,它的外延是相当广阔,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必须具备现代思想教育的眼光与胆识,高瞻远瞩,增强辐射面,扩大影响力,抢占思想教育的制高点。
2.虚拟与现实的互动
网络文化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现时的实际存在着的环境,是复杂的、多样化的。网络社会文化既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哲学范式和价值观在网络社会文化中的表现,又是对现实社会文化的新发展。同时网络社会自身运行对现实社会又具有重塑与再造作用。由此看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具有互动关系的环境体系,二者共同构成“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大环境,共同对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着一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网上的“虚拟存在”与网下的现实世界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90后”大学生的网上行为与网下实践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因此,利用互联网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加强网下的常规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切不可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重视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功能,但不等于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包容一切,而是使网络的途径与其他大学生思想教育渠道相配合;网络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随着环境对象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没有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大多数仍然没有过时。因此,“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任务单靠网络手段是不可能完成的,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仍然要在网下进行,网外完成。实践证明,网络思想教育只是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信息资源,拓展了思想教育的途径,对“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问题、本质问题仍然离不开面对面的教育行为。如重大的时政问题,“两课”教育,面对面的专家讲座要比网上浏览有更强的效果。因此,在新媒介环境下必须注重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结合,优化、引导、获取网上思想教育信息资源的同时,结合专家的讲授释疑,定能取得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4]
(二)“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系统建设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在硬环境建设方面是通过“物”来体现的,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则是通过“人”来体现的。要提升“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品质,硬环境具备了,软环境的建设才是更浩大、更艰巨和更持久的系统工程。“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系统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安全、文明、向上、有序的网络环境。
1.构建完善的网络硬环境
硬环境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线及辅助工具、技术等物质条件方面以及文字图像和各种网络法规、道德规范等有形因素。良好的网络硬环境如同给思想教育工作插上有力的翅膀。研究网络环境下的“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的是必须要有网络基础设施,就是说高校首先要建设一个局域网。高校局域网是丰富高校师生员工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对一所大学来说,校园网建设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今后的使用和扩展,将直接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成长和规模的形成,直接影响着大学校园信息化的进程。但建设一个校园网对一所大学来说必须投入一笔较大的资金,所以对校园网的建设必须从需要、功能、价格、配置、施工、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分析,科学地综合,才能建成一个较完善的局域网,以便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构建完善的网络硬环境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完整性原则,即网络信息应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90后”大学生提供全面的信息,勾勒出完整的社会图景,使得大学校园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熟悉现代信息社会的训练场,并学会从中找出正确的信息。必须重视该系统的客观性,不能把网上的信息过滤得太纯,以至影响“90后”大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社会。现代传播学研究表明,对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受众,若要传播发挥劝服作用,一定要保证信息的全面,即正反面的信息都要有,引导受众自主得出结论,而不是简单地告诉结论。
主动积极性原则,即保持教育者的主动地位,及时主动发布信息,主动应战各种不良信息。同时,网络信息应是积极向上的,具有导向性,能够阻挡、抵消消极信息,引导“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向健康方向发展。该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主流应是积极向上的。这是由学校的教育性质决定的,多元的信息流往往会令缺乏社会辨别力的“90后”大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校园计算机网络要确保由完整信息引出一元结论。
制度化原则,即健全运行机制,推进网络思想教育的制度化。缺少规章制度作保证,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体制,建立把“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与各方面工作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只有这样,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进一步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将不利因素控制到最小,为网络环境的积极健康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制定网络管理条例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大学新生刚刚进人大学校门,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在充裕的课余时间里,除了参加些学生活动之外,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在新生适应期,由于学生本身存在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网络往往会成为其逃避的乐土。所以,应充分考虑低年级特点,在社区网络建设上应以慎人、渐人为原则。
(2)大学二年级阶段,学生已有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周围有比较固定的交际圈子,思想趋于稳定,同时又面临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有的忙于学习,有的忙于兼职工作,有的忙于谈恋爱等,比较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这时候接入网络,对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冲击。对出现的少数沉湎于网络游戏的学生,给予“警告”,若还不能有效自我约束,应该强制切断其网络接入,或要求其暂时撤走电脑。
(3)禁止有网络成瘾倾向和多门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接入网络。这部分人因为现实的不成功而很容易成为网络游戏的俘虏,只会使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4)部分学生还难以有效地自我节制,如果我们不用制度对上网时间上加以适当限制,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通宵上网现象,这样势必打乱学校的作息安排,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所以应当对大学生上网时间加以适当限制。
正是在以上这些原则的指导下,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传者借助于寓教育、管理、服务、人文素质于一体的网络硬环境的平台,对外成为展示高等院校文化和形象的窗口,对内则成为广大师生员工喜爱的健康、开放和具有吸引力的精神家园。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络思想教育软件,以及制作和建立一些主题鲜明,有益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需求、愉悦身心的网站和网页等,使这个网络平台与科研教学紧密结合,融高校新闻时事报道、形势与任务宣传、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技术与文化交流、法制与道德建设为一体,发挥宣传思想教育基地、理论学习交流基地、党团活动教育基地、信息传播交流平台的作用,弘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进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发挥出网络环境的思想教育功能。
2.运用科学的理念创设高质量的软环境
要真正发挥网络的思想教育优势,就必须运用科学的理念对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软环境进行设计。创设“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软环境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即坚持网络主体即人的因素在网络环境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和具有能动性地位的原则。发挥“90后”大学生参与的热情,扩大他们的参与面,从参与中,使其熟悉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些基本的运行手段,运行规则。在软环境创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唤醒“90后”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由他律向自律逐渐过渡,最终促进他们网络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形成。这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实际上是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以教育、宣传、监督、规劝、舆论压力等他律形式促成“90后”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软环境,使校园网络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其政治意识和判别力,使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等符合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从而最终达到最佳的思想教育效益。
(2)整体开发,即“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软环境建设不是孤立的,必须寻求与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共同协调发展的思路。我们应该把“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视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延伸。“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与高校日常思想教育构成完整体系,是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因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和谐、诚信质朴的网络思想教育的软环境脱离不了高校整体的文化和精神氛围。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也离不开网络宏观环境。“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软环境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络文化的建设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在与校园传统文化的冲突、对抗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网络时代的新的校园文化格局。目前,我国通过互联网络文化的建设加大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力度,确保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实际上是国家在塑造一种良好的宏观网络思想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就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创造它,建设它。总之,“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要充分运用各种载体,通过各种渠道,网上网下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发挥出整体效应和导向作用。
二、“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环境机制建设
思想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教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5]那么,当前我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教育,应构建什么样的网络教育环境机制,才能确保网络环境发挥出思想教育功能呢?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网络思想教育环境机制既是“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迫切需要。这一机制主要包括疏导机制、监控机制以及保障机制。
(一)疏导机制
传统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环境下,教育者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一般情况下,都能按教育者的思维方式进行信息传播,这种单向传播使受教育者只有被动的接受权。因而,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在网络新媒介环境下,教育信息的传播由单向变为双向、多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从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教育者的权威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等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观念与独立思考意识不断提高。在这种新的教育环境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思想教育不同于智育,其任务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因而,思想教育在途径和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思想教育中的一些旧观念与旧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发展他们的主体意识,采取疏导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认识和思考、自我教育、自主提高,使他们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疏导机制即疏通引导,这就如同治理江河,要疏通河道,导水畅流,它是指思想教育者运用网络手段,借助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中介营造出一种网络文化氛围,采取说理,采取讨论、启发、示范、吸引等方式,将传统的“灌输”转变为“参与”和“吸引”,以潜移默化和渗透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新形式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教育对象。
1.疏通
“疏通”是发挥网络优势、积极促进“90后”大学生主体自我教育、健康发展,以启发内省为特色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面对新环境,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之所以不那么奏效,甚至会导致“90后”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与“90后”大学生之间缺少平等的、真诚的心理交流,他们往往惯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单向直达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学生,这种方式,已经适应不了接受多方位网络文化熏陶的“90后”大学生的选择,达不到内化的功效。当前,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从高高在上的位置转变为“90后”大学生的朋友,知己,良师益友。高校思想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通过电子邮件、语言信箱、列表清单系统、新闻组、聊天室、公告板、在线会议或其他网上媒体交流手段鼓励“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在线进行提问、回答、讨论、辩论、协商,从而使教育传者和受众之间、受众和受众之间,有效地实现广泛、平等、尊重、互动、个性化的交流沟通。并且,还要鼓励“90后”大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见解,这样才有利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了解“90后”大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做好疏通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思想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使“90后”大学生能够从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愉快地、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春风化雨”,从而最终实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思想教育目标。
2.渗透式引导
渗透式引导,就是在疏通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各种网络文化活动传输思想教育的内容,把思想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文化活动之中,将其导入积极、正确、健康、向上的轨道,引导“90后”大学生将合理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人格。我国高校十分重视网络思想教育工作,但从目前大学校园文化网站建设来看,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在吸引大学生注意力方面远远不及校外网站,这从一些高校的思想教育网站点击率比较低的实际情况中可见一斑。这种现实状况就很难有效发挥高校网络的疏通和引导作用。笔者认为,提高思想教育网站和栏目的点击率,增强网站吸引力并保持网站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将高校思想教育网络建设成为多功能的集成体,发挥教育、管理、服务、娱乐、交流、资讯功能,体现“教育、引导和服务”三位一体的理念。比如,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集文字、图像、色彩、声音、操作为一体的多媒体的特点,将教育内容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如各种信息、新闻、影视作品、图画、卡通等多种形式,通过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文化活动,例如就“90后”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引导性网络讨论,还可以运用思想教育素材组织网络设计大赛等以及浏览、聊天、游戏等形式,使“90后”大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的熏陶教化中满足多层次精神文化的需求,做到寓教于网,寓教于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而这些恰恰是海报、传单、报纸甚至电视广播所无法比拟的。除了思政教育内容外,还可开设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勤工俭学、出国信息预告等服务栏目,以服务为切入点,同时把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进去,使学生接受。这种思想教育是“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生活环境的真实体验所感悟的;这种思想上的成长,是在一种平等、尊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交流与分享得到的;这样的成长经历是很难从课堂上、从一味的说教中获得的。总之,通过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的疏导机制的建立,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么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疏导工作呢?目前,一些高校已有成功的经验。如中国科技大学,每天在BBS上进行热点讨论,并设立临时板块,转贴大量背景资料,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参与讨论,争做虚拟意见的领袖,以积极引导大学生讨论,提高讨论质量,增强教育功能,达到疏导的目的。总之,“疏”是为了“通”,“导”是为了“正”,疏是导的前提,导是疏的目的,“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必须把疏通和引导辩证地结合起来,疏中有导,导中有疏,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注意网上教育与网下的务实相结合,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部门,要积极利用网络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对其在网上提出的需要在网下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办理和认真对待。
3.更新和响应
在疏通引导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持网络文化的鲜活性,即时性。比如在网上制作大学生思想教育专题主页和建立思想教育专题网站之后,必须有专职人员对其进行认真、细致和精心的维护,即时更新主页或首页及其所属栏目、条目信息的内容与形式。网络信息和传统媒体信息相比较,其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快速更新。许多网站上的信息,甚至几秒钟就更新一次,这是吸引浏览者(点击率)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思想教育专题主页或首页站点及其所属栏目、条目上的信息内容,必须及时快速地进行更新,即使不能几秒钟更新一次,也要几小时或几天更新一次,否则,就失去了网络媒体信息传递快捷的优势。
疏导机制重在让“90后”大学生在网络交互中,通过自主选择以及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引导走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是通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社会的期待告诉大学生们,大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和极佳的心情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接受教育,从而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自觉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但是,如果渗透在文化中的价值导向是扭曲的,或杂乱的,那么负面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监控机制。
(二)监控机制
网络的开放性、广泛性、即时性、虚拟性、匿名性,使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很难管理、控制。网络信息泛滥无疑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信息选择上的困惑。同时,他们在自由自主地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自由化倾向,这一倾向会自觉不自觉地冲淡思想教育的主旋律,使思想教育工作产生异化。针对网络文化的多元信息流的冲击,高校思想教育者要对网络保持高度的关注,尽快建立起科学开放又具有监控程序的管理机制,做到了解、知情、监控。掌握网上工作的主动权,做好网上信息的收集、辨别、分析与反馈,进而形成完备的网上信息监控体系和网络预警机制。
1.信息实时过滤与筛选
网上信息及其影响和作用良莠参半。如果“90后”大学生接触的只是大量的不过滤、不筛选、不引导的信息资料,比如不健康信息,以及对奢靡物质生活的推崇和对娱乐休闲的无休止鼓吹,这些都容易误导他们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导致追求享乐、不求上进,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甚至滋生不安定因素,从而直接影响到传统思想教育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监控、过滤、消除可能侵入高校校园网的消极信息,防患于未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手段,为“90后”大学生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服务,使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公安部界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存储介质中存在、出现的以计算机程序、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表示的,含有攻击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制度、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破坏民族团结等危害国家安全内容的信息,含有封建迷信、淫秽色情、凶杀、教唆犯罪等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内容的信息”,均属“有害数据”。一方面要封堵、拦截和制止、删除这些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的不良或恶性信息;另一方面要张扬、宣传和扶持、倡导有益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的良性信息。如何把网络信息的民主性、自由性、开放性,与网络信息的正面教育引导性、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健康性、对于不良或恶性信息的坚决杜绝性有机地结合,是摆在所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实践课题。要重点对校园网进行监控管理,消除网上垃圾,确保校园网的纯净,不断完善网络监控机制,通过建立坚固的人文、技术“防火墙”,对网上信息和网络行为进行监督、监测与管理,使网络环境健康发展,真正有利于“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是技术“防火墙”。依靠技术手段构筑网上防线,切实加强对因特网的控制力,提高防止、过滤政治诽谤和色情暴力等反动、有害信息的屏蔽能力,力争实现对网上进出信息例行检查、截获、监测,必要时能迅速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相关信息进行标记,或者采用有害信息过滤软件等办法,阻碍不良信息的进入,达到确保校园网络安全的目的。另外,高校要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要建立特殊的相对严格的管理办法,保障正常的校园网络秩序,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护墙”。比如在服务器上对信息流进行检测,根据IP地址对浏览黄色网站的用户进行跟踪、监控,对一些经教育不改的用户应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二是道德的“防火墙”。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和网上道德建设,以教育、宣传、监督、规劝、舆论压力等他律形式促成“90后”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使他们的网络行为听从道德责任的命令,使道德良知也体现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2.风险预警
“预警”虽是现代名词,但古人所谓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等都含有预警之意的思想。“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里出了问题,才临时抱佛脚,以致人力、物力、财力白白耗费,而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做到思想教育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收到实效,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所谓预警机制,就是通过建立预警信息采集点,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随时掌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主要包括“90后”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政策、法令的态度与认识,社会思潮和道德风尚,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和精神面貌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全面了解和认真研究存在的不正确、片面的思想认识,有害的社会思潮以及它们可能对主流价值体系的冲击。校园网络预警系统实质上是一种迅速探测、发现、分析、判断问题和做出反应的机制。高校利用校园网建立起网络预警系统,及时把“90后”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反馈给有关部门,使问题尽早得以解决,化解矛盾于萌芽之中。做到潜在风险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排除、早纠正”,为高校宣传思想教育部门及早提供信息和应对对策,使不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及时得到克服,把影响稳定的不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高校局势的稳定,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预防性,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渠道。
3.评价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政治观念,思想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有必要建立全面完整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效果的评价制度。所谓评价制度,就是对“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实践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通过建立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效果的反馈系统,全面科学地评估网络思想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效果,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4.调控
在预警和评价的基础上,对“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原定计划和方案进行调整、修正、补充与完善,使思想教育工作的计划更加完善,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得力,方式方法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明显。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加强信息疆域的拓展攻势,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这一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穿透力强的载体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网上传播,及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提供事实,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对“90后”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
(三)保障机制
为保障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使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能够健康发展,发挥出网络环境良好的思想教育功能,必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以社会各界、各部门为依托的保障体制。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以一定的条件为基础,必须有健全的领导体制,专门的组织机构,得力的队伍,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必要的经费与物质保证。政府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应从制定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道德规范的角度,明确各部门、各网络行为主体的职责和义务,确保思想教育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和安全运行。政府管理部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产品制作和生产部门都应依法行政和依法生产、严格管理、严格审检,确保知识文化产品市场的净化和规范,营造良好的宏观文化环境。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同样需要投入,政府的投入是增加对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投入的主要渠道。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尤其对影响到高校网络思想教育长远发展的项目,政府要全力投入。同时积极尝试新的运行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和各部门参与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把“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在总体规划、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网络建设、网上监控、队伍培训等方面大量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和制定落实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安心工作与发挥其积极性的政策,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应有之责。通过保障机制的建立,将会大大改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制度环境、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再辅以舆论、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途径构筑的环境优化体制,“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的优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完成的。“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环境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教育因素的集合体。加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健康、科学、活跃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既包括为“90后”大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所提供的良好的硬件环境,比如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设备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的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完善的校园网络制度环境等,还包括数字校园良好的风貌,健康向上的精神环境,和谐的网络人际环境以及良好的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等多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因此,优化“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环境,不仅应注重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优化,软环境的品质高低才是衡量网络思想教育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尺。良好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对于实现高校使命,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环境呢?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的优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激发“90后”大学生的进取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各项规范约束和限制他们偏离思想教育目标的行为,利用思想教育环境的可塑性,人为地设计、创造优化环境因素,建设有利于实现思想教育目标的良好环境,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一)建设开放式、立体化、全方位的“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体系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高校管理者、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具备社会意识、全球意识、超前意识和大教育意识,以宽阔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和认识“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重视网络思想教育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作用,树立全社会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思想,加强各方面之间的联系,整合各方面的要素与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创新,使“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形成开放、立体、全方位的格局。
1.全社会育人
高校是“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力军,要把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建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开放性全方位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然而高校网络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独木不成林”,它还需要社会各界各种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比如,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调控,高校之间也应加强联手,共同推进“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全社会育人包括三个层次:从微观的高校校园网络思想教育体系,到中观的高校之间联合的网络体系,再到宏观的全国网络思想教育体系大环境。这三个层次的网络思想教育系统构成一个动态、开放和多元的思想教育系统。它们交叉发挥作用,形成联动和整体效应,对“90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进行渗透式指导和训练,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首先要加强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开辟高校思想教育的虚拟阵地。在校园网的建设中要精心设计思想教育内容,建设好校园思想教育网站,把网站作为“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网络思想教育体系。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多下功夫营造多层次的复合校园网络文化,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网络文化,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组织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时,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之更好地吸引“90后”大学生来参与。通过校园中这种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净化“90后”大学生的心灵,鼓舞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增强抵御能力,不受消极网络环境的左右;同时,在增加信息量、扩大覆盖面、注重针对性、增强有效性上狠下功夫,做到每个栏目各有所长,互为补充,让思想教育在网上世界尽显异彩,吸引“90后”大学生、鼓舞“90后”大学生,使网上教育起到独特作用,提高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从而使“90后”大学生在健康信息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此外,要形成校园网络对大众宣传媒体的整合作用。目前高校宣传教育媒体如校报、广播、闭路电视等,形式上相对独立,如果把上述所有的传媒通过数字化系统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可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和互补,从而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大大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其次,要在信息网络上建立全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系统。当前,面对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信息网络上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高校之间、至少在地区范围内高校之间的思想教育网络体系的贯通与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这个网络系统一旦建立,各高校大学生都可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接受形象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在全国高校系统形成融合局面;另外还可以为“90后”大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他们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再次,要建立全国思想教育网络系统。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必须有良好的宏观网络环境作为支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不断增大投入,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中央思想教育网络系统,在各省、市、地相关部门具体领导下组建互联互通的思想教育网站和网点,使其形成以中央网络系统为枢纽,以各级各地网站、网点为支撑的思想教育网络群,建立既能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同时又能监控有害信息传播的全国思想教育网络系统,从而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的优化提供良好的宏观网络环境。
2.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即实现“网内网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网络思想教育新格局,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不能仅局限在校园局域网,应高瞻远瞩,增强辐射面,扩大影响力,建立好网上网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覆盖全校、辐射社会的立体交叉大网络,抢占思想教育的制高点,真正占领网络新阵地。网上网下是一个整体,二者不能失去平衡,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辩证的统一。重视网络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不等于用网络思想教育包容一切,而是使网络的途径与其他思想教育的渠道相配合。一方面高校要丰富和拓展“两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强调网络道德、网络伦理、网络法纪、网络政治、网络心理教育等,要教育人们特别是广大的“90后”大学生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和抗诱惑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各类载体和宣传阵地,共同创造健康良好的育人环境。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电影、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互联网等媒介在“90后”大学生中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并已经成为他们获取社会信息和认识社会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并积极推进,使各类大众传媒“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要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实施精品战略,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坚决取缔淫秽色情出版物和宣扬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的出版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单纯地建“红色网站”,也不是简单的网络监管,而是网上网下齐抓共管、教育与引导并重的一项系统性工作,要把社会各方面力量有效地组织动员起来,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让人们进入一个虚拟与现实和谐统一的境界,使一切不良因素无立足之地,无可乘之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二)组织队伍建设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队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建设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成败。因此,为了扎实推进“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各项工作,在组织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下几点。
1.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组织机构
首先,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由负责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领导为组长,由主管网络建设工作的校领导和学校宣传思想、学生工作、稳定工作和网络技术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其次,要把思想教育进网络纳入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部署。要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和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明确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技术部门等部门的具体职责,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各院部和有关职能部门也要建立网络教育领导小组,并设专人负责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要形成校、学院(部、处)两级网络领导和双层管理体制。
2.技术与教育相结合
如果教育者不懂科技,那么面对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手足无措,而科技人员又不懂教育,不知如何去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能对网络一无所知。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思想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90后”大学生,解决网络时代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在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系统中,只有教育者才能真正让教育活化起来,通过加强软硬环境的互动,最终促进“9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战略高度,从切实维护高校稳定的需要出发,构筑一个完善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系统并使之有效地运转起来,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教育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队伍。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新型教育的观念,而且还要不断地承认网络、接受网络、掌握网络,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更好地利用它为育人服务。另外,只是转变了观念还不够,还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要始终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思想教育与互联网这一先进技术的结合,必将更具生机和活力。
3.专职与兼职相结合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建立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职与兼职教育者队伍。这支队伍以政工干部和“两课”教师为主,其他教职工密切配合,再辅之以大学生助建助管,形成立体化思想教育的网络,从而大大增强“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4.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和运作效率
当前,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教育队伍不稳定,面对信息网络时代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因此,一要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措施把高素质的人才优先选拔到思想教育岗位上来,同时保证优秀人才应有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维护他们的威信,提高他们的地位;二要建立培训机制: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应主动加强有关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努力适应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需要;三是各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并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熟悉和使用网络的条件。
(三)制度建设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建立与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组织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三个方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目前的情况下,制度是根本,是其他方面建设的依据,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一根本环节。将制度建设作为治本之策是由制度的特征决定的,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制度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运用法制规范校园秩序的低层次上,还应该体现在运用法制手段开拓新的教育领域、实现新的教育功能、推进素质教育工程的更高的立意上。因此制度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活动、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必要条件和环境,如果没有制度的规范和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就无法正常运行。要使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在一定的秩序下进行,必须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网络文明建设,建设严格完善的制度,以便从约束和调整网络主体的行为着手达到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进而实现育人的目的。
制度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根本方式,是由其下列特征决定的。首先是规范性。制度是一种以行为为调整对象的社会规则,与道德等其他社会规则相比,更强调通过科学、严格的程序和规章来保证人们行为的规范性。其次是强制性。制度一经制定,其组织中的任何成员都应该服从,任何成员都没有超越制度之上的特权,任何违背制度的行为都将受到制裁。因此,它能强制地将人的行为纳入符合社会组织要求的轨道。再次是明确性。制度是一系列权利和义务或责任的集合,它明确告诉人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许做什么以及违反制度规定的后果,便于人们在实践中操作。最后是稳定性和连续性。制度要经过一定的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修改和废除,它比道德、习惯更稳定;制度不因领导者的更换而改变,也不因领导者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规范性、强制性、明确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它在规范网络行为主体、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健全的、良好的制度,可以有效约束网络主体的行为,可以有效地防止网络监管不力、破坏和污染网络环境现象的发生。相反,制度不健全或制度制定得不好,则可能导致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的失控及恶化,从而丧失思想教育阵地。因此,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将制度建设作为治本之策是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为了健全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机制,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维护高校的秩序和稳定,各高等院校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加强“两个管理”,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身在校园网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出台包括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组织领导制度、有关校园网络资源管理制度、计算机及其网络使用制度、网络运行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文件本身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从各个方面规范网络的使用,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防止网络无序状态的出现。
1.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组织领导制度
为了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的领导,高校可以成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负责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由主管网络建设工作的校领导和学校宣传思想、学生工作、稳定工作和网络技术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领导小组对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负总责,把思想教育进网络纳入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部署。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和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需要,建立网络管理体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党委宣传部门负责网络宣传教育内容的总体协调,校办公室负责校园网主页的总体协调工作和对各单位主页申建的审批工作,网络中心负责网上宣传教育的技术性工作,如:网络技术目标的实现,“防火墙”系统和用户账号安全管理等,学生工作部门负责上网学生的自律教育、引导工作,保卫处负责网络安全和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落实实名登记工作。宣传部、管理信息中心、网络中心、保卫处、学生工作部共同负责对网络内容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网络中心删除、关闭或做其他处理。
2.建立健全校园网管理制度
对内部网站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管理部门要将有关的法规和条例滚动张贴在内部网的显著位置,并对现有网站、网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内部网的BBS、聊天室等进行监控管理,及时清除网上垃圾,确保内部网的纯净,从而有效地遏制不健康的信息的蔓延与传播,提升内部网讨论区信息的可信度。明确规范各终端负责人、BBS站点主板负责人、各种大型电子屏幕负责人的责任范围和奖惩办法,使他们努力工作,认真管理,做到对网上不良现象及时处理,及时纠正,避免造成更大的影响,不允许违反社会公德的各种倾向伺机泛滥,甚至无人管理,产生更多的自由化东西。在网络管理运作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责任制的管理,狠抓落实,责任到位。应把网络各个管理环节加以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管理部门和个人,做到责任、权力、效益相统一,建立起严格的管理责任制。
3.制定相应的计算机及其网络使用规章制度
高校要积极加快计算机及其网络使用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加强对计算机及其网络使用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规范和约束作用。例如对学校的各个计算机室制定管理办法,对学生在宿舍申请安装使用计算机,在学校内、外上机上网制定出管理和监控办法,对学生上网的不规则行为制定出处分处理办法。各高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范广大青年学生和教师的网络行为,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的消极作用。在实施规章制度时,应重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既要求严格遵守,又充分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同时,我们还要尽量提供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管理学校网络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会自律,学会关心,学会负责。有些高校在网络环境管理中,正尝试着情感与科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情感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相统一)。在管理过程中,十分注意创设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实施有情、有序、高效的管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中完善的制度环境与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得到辨证的统一。
通过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执行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以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输入高校,同时,教育和引导“90后”大学生文明上网,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高校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注释】
[1]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1).
[2]The Ten Commendments for Computer Ethics[EB/OL].http//www.Brook.edu/its/cei/overview/Ten Commendments of Computer Ethics.htm.
[3]陈星博.对当前我国网上思想建设现状及对策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2004(2).
[4]衡均.新媒介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2(8).
[5]李文辉.论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结构[J].思想政治教育,200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