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依据、特点和基本要求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直接影响和决定着“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价值,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因此,研究和确定“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主要的不仅是研究有哪些内容,而且还要深入研究内容确立的依据和它的基本特点。只有如此,才能保证“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完整性。
一、确立依据
依据什么来确立“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缺乏依据或依据不正确,都会直接影响内容的合理性,进而影响“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功能、价值和前途。研究内容确立的依据,正确的思路应当是根据“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属性、性质进行思考。“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是现代社会从事思想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是从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才方面保证社会健康发展和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途径。
(一)基本依据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是内容确立的基本依据。教育内容历来是根据教育的任务和目的进行确定的。根据“功能规定要素”的基本原理,一项活动如何开展,这项活动应当具备哪些要素和环节,首先是由这项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和要实现的功能决定的。
1.直接依据
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直接目的和功能,自然是确定内容的直接依据。任何一项活动都有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具体任务和整体任务之分,“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也不例外,它的直接目的和任务,就是不断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了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就必须具有能够实现这一直接目的和功能的对应内容设置,就必须使内容设置符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2.根本依据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是“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自然也是确定内容的根本依据。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培养人的活动,将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决定教育性质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我国的思想教育,决定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公民才是“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公民,才能承担起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为了完成这一根本任务,“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就必须能够具有这一教育功能。
3.核心依据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崇高追求和政治责任,自然也是确定内容的核心依据。“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是党的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想使“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真正承担这一光荣的政治责任,就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为了完成这一神圣使命,“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设置,就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安排,使内容能够真正与神圣使命相一致。
(二)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确定“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教育是面对人、影响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而这一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古今中外的伟大教育家同时都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都有丰富和深厚的人性理论。“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用现代手段对具有现代意识的“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要有科学的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指导。“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是包括“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必须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及根本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及途径等。
(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的劳动能力也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他还指出,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工人的“生产”得到充分发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也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使社会成员的才能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充分展示。随着人类的进步,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从而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换,使个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开阔人的社会视野,全面地塑造自己,发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得到社会和历史的尊重,并由此实现自我。二是人对社会关系自由度的提高。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上。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指能作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合形式的主人的人。共产主义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式,主要特征就在于人们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上。第三,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如下内容:一是个人自身中自然潜力的充分发挥;二是个人身体和心理的完善;三是个人需要的相对全面和丰富;四是相对丰富全面而又深刻的感觉;五是精神道德观念和自我意识的全面性;六是个性的自由发挥。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个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首要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把生产力的发展同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自我创造过程看成是同一过程。人不仅是劳动者,而且是劳动活动和历史活动的主体,劳动资料不仅是增加物质财富的手段,而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实践活动能力的结果;第二,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高度发展的生产力,而且需要高度发展的生产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这个集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这里一再指出的联合和集体,实际上是指“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在认真研究欧文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活动后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强调“教劳结合”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为只有实行“教劳结合”才能使未来的劳动者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未来的劳动者真正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广泛地发展和运用,实现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共同发展,才能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论成果和思想贡献。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为了人的社会,什么样的“人的发展”才能够既符合个体的发展愿望,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内容的设置必须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教育理论
(1)思想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
毛泽东关于思想教育地位的论述。毛泽东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思想教育的地位。其一,政治工作是生命线。他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3]其二,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他指出,在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变革时期,“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4]。其三,“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937年,毛泽东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第一条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毛泽东针对当时对工、学、军和党政干部缺乏思想道德教育,一些人忽视了政治思想提高的问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中,再三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他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5]他要求:“工、农、商、学、兵、政、党,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搞思想政治工作,那就很危险”[6]。其四,加强党的领导,最主要的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因此,“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党委、政工部门的事,而且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由各部门、各条战线齐抓共管;特别是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全党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且领导者应当之无愧地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先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战线的干将。
邓小平关于思想教育地位的论述。其一,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他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信念、纪律和革命精神教育,是我们党和军队的看家本领,“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7]。其二,思想教育工作是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保证。“没有党的领导,便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如果一时还不能做到这一点,至少也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上,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8]。其三,思想教育工作是纯洁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党的威信和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重要环节。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前提。党的建设包括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皆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它有助于纯洁党的组织,有利于维护党的纪律,是增强党内团结,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环节,是党经得起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和反“和平演变”斗争考验的重要保证。其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为了保证全党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一致,必须有效地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9]。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启发人们的改革意识,消除人们的思想顾虑,增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正确的政治态度和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思想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论述。针对20世纪90年代一些人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江泽民认为应当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为主,通过经常性的思想道德教育,筑起思想政治信仰的防线,以防范各种腐败现象。我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向来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以此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组织的纯洁性。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更进一步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10]我们只有进一步发挥党的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能排除各种困难,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树立远大理想、支持共同理想,众志成城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针对21世纪全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淡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负面影响,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加强和重视思想教育工作,要突出其重要地位,不能放松。他指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人们团结奋斗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变革之中,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切实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我们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11]面对新的形势,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再一次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12]胡锦涛同志的这一论述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思想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
在思想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方面,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人,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结合时代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毛泽东提出,思想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思想教育,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都集中到党的事业上来,加速我们事业前进的步伐。邓小平提出,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思想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问题。“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3]。他指明了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泽民、胡锦涛对思想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进行了新的提炼和概括。江泽民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14]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思想教育的内容方面,党的历代主要领导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关于思想教育基本内容的论述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开展马列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其二,开展阶级教育,坚定阶级立场;其三,开展宗旨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树立革命精神;其五,开展纪律教育,维护团结统一;其六,开展个人道德修养教育,树立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邓小平强调加强新时期思想教育主要是对人们进行五项教育。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教育。“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教育党员和群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时期爱国主义就是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包括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精辟地概述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三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一切言论和行动以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利益矛盾,做到公私兼顾、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四是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做到: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埋头苦干,奋发有为;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与增收节支、积累与消费、发展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反对“一切向钱看”的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价值观。五是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阐明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划清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要随着经济、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和充实;为保障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相统一。
江泽民把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教育的理论与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起来,用凝练的语言加以表述。他强调要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三基”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础知识教育)、“三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爱”教育(爱祖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三讲”教育(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科学精神教育、法制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
胡锦涛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3)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方法。
毛泽东关于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宣传教育,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团结起来为之奋斗;二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不能孤立地去做”;三是思想教育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四是关心群众生活,注重工作方法,思想教育要从关心群众具体生活问题入手,至少是不能伤害群众的利益;五是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对象,思想道德教育者应该先受教育,向自己的工作对象学习;六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与当前纲领实践相结合”。思想教育既要讲大目标、大道理,又要把人民群众的干劲引导到完成党的中心任务上来。毛泽东关于思想教育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整风学习的方法,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阶级教育、阶级分析的方法,即通过阶级教育,启发自我觉悟,形成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思想;三是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的方法,这一方法是纠正革命队伍内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重要手段;四是树立榜样的方法,通过榜样让人民从直观生动的形象中受到鼓励和教育。
邓小平关于思想教育的指导原则和方法。邓小平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指导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思想教育要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他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丢失物质基础的危险”。他强调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和服从于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当然也包括思想教育工作。二是制度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邓小平指出:“制度是决定性的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除了应该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个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做出适当的规定,以便于对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教育必须和法制、纪律、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三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5]思想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四是必须坚持民主原则。“每个地方、每个单位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主动向当地群众宣传解释,做好工作,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同群众商量办事,共同克服困难。”[16]五是思想教育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思想问题往往从业务工作中反映出来。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游离于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之外,不能搞“两张皮”,要紧密结合各项具体业务工作去做,渗透于各项具体业务之中。六是思想道德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他指出,革命精神是宝贵的,但它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7]。七是坚持超前思维.具有前瞻性。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思索解决已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要科学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判断思想认识发展趋势,做到有的放矢,掌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邓小平关于思想教育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说服教育法,不搞运动,不搞压制。他说:“我们强调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的时候,仍然要注重防止“左”的错误。过去那种简单片面、粗暴过火的所谓批判,以及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处理方法,决不能重复。无论是开会发言、写文章,都要进行充分的说理和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18]。二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是党的优良传统,更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他指出:“解决思想战线混乱问题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19]。“批评要讲究方法,分寸要适当。但是,不做思想政治工作,不搞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定不行。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20]三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法。他强调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教育新时期的人才,“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表演,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们奋发努力,积极向上”[21]。四是关怀体贴,以情感人的方法。邓小平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工作的情感效应。他反复强调,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
江泽民、胡锦涛在思想教育指导原则和方法上的创新和发展。在指导原则上,江泽民进一步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对思想教育的指导地位,强调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我们时代精神的结晶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他把思想教育的任务归纳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是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2]他要求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问题有的是由于实际问题、实际困难造成的。解决思想问题,一方面要讲清道理,另一方面要解决实际问题,办好事,办实事。在思想教育的方法方面,江泽民认为,思想教育必须继承优良传统,但更要探索“新思想、新办法”,主要有:一是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二是通过三讲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三是发挥典型教育的作用;四是注重运用大众传媒;五是充分发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六是强调自我教育。要实行“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三不”: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这样,有利于敞开思想,推动学习的深入;七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胡锦涛提出思想教育既要坚持党的传统,又要不断总结创新。他关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一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二是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四是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五是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六是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三)实践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是确定“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实践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能够促进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1.小康社会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要求建设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建设的全面性,它要求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在地理区域上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种全面发展,就必须使未来的国家建设者——“90后”大学生具有相对全面的素质。靠文盲不能实现现代化,靠片面发展的人甚至畸形发展的人也不能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一定要把握实践要求和需要,使教育的内容和功能与实践过程相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和“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全面互动。
2.和谐社会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对包括“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然延伸和升华,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的创举,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这个建设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人做起,尤其要从未来的国家建设者——“90后”大学生做起,从培养更新更高素质的人才做起。
二、主要特点
研究“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确立的依据,是为了揭示内容确定的合理前提和理论实践基础,而研究“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特点,则是为了使内容的设置和确定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因而继对“确立依据”研究之后,对“内容特点”的关注、研究就是十分必要的。究竟有何内容特点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统一”。
(一)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静态内容主要是指经过思想教育的不断探索,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的教育内容。静态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相对固定,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都必须用这个内容教育“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这些都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是正确的思想教育内容,在任何时期,对任何人都必须坚持用这样的内容实施教育。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动态内容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而丰富发展的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经验、新的政策等。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在实践推动下,理论也需要发展创新,政策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观念需要不断更新,经验需要不断总结。这些新理论新观念新政策新经验,一旦创造出来,就必须而且能够对实践产生新的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然而这种指导和推动作用必须建立在对人的精神武装上。这就需要“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要不断采用在实践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理论、新观念、新经验、新政策等教育“90后”大学生。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必须做到静态内容和动态内容的有机统一,如果说静态内容是网络思想教育的传家之宝,那么动态内容就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活力源泉和新的生长点。生命的基本基因要有,生命的新活力新动能更是不可缺少。
(二)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共性内容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包括“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在内的所有思想教育活动都应当进行教育的内容,其二是指对所有的网络受众都应进行教育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讲,“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静态内容和动态内容都可列入。共性内容应该是所有的“90后”大学生都必须具备和掌握的,是必须长期坚持的。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个性内容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只有网络思想教育才具有的内容,其他思想教育则不具有这样的内容,这是由网络思想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其二是指面对“90后”大学生才有的内容,其他网络受众则不具有。由于“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特殊性,使它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教育属性和内容,如网络观、网络伦理和网络规范以及正确的网络浏览等网络行为方面的特殊教育等,这些都是“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独特的教育内容。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必须坚持共性,兼顾个性;共性把握得全,个性体现得准;共性融入个性,个性不离共性。只有做到共性内容和个性内容的有机统一,“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才能在“共性个性关系”的这个矛盾问题精髓中得到发展的丰富营养和强劲动力。
(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理论内容是指那些经过理性加工已经理论化系统化的教育内容。思想教育首先要以理服人,这个“理”,就是实践证明的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的理论。如果教育内容缺乏严肃的理性内容,教育就不深入,就不彻底,就不能永恒。“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应当把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并经过理性加工而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的理论教育内容。在内容教育上,要突出它的严肃性与系统性,通过启发思维和触动理性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实践内容是指那些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特别是那些具体生动的实践因素,如事件、人物、影响等。实践教育是感性的教育,情感的教育,是一种通过体验体认获得提升的教育。“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应当及时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反映在现代化建设中那些可歌可泣的好人好事,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感人实践场面和生活场景,反映“90后”大学生热爱生活、努力学习、追求理想等实践过程和实践精神。“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实践内容能够充分体现“贴近生活、贴近‘90后’大学生、贴近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宣传要求,增强教育内容的贴近性、生动性、有效性。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使“90后”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理性与感性、比较和结合中接受网络思想教育。通过这种比较和结合,理论内容因实践内容而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实践内容因理论内容而变得更为深刻和富有启发意义。
(四)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集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集中性,二是空间上的集中性。时间上的集中性是指在某一时间段集中进行某一内容的教育。空间上的集中性则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的某一板块、某一链接等方面集中进行某一内容的教育。由于“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具有与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等同步的特点,所以在党的重大活动、重要理论创新、重要方针政策出台等时刻,需要在内容上进行集中教育。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分散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的分散性,二是空间上的分散性。时间上的分散性是指将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根据需要分散在网络思想教育的整个过程的每一个小的阶段。空间上的分散性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的每个板块每个链接等都能体现出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来。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建设过程,“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也需要不间断地持续进行,这就必然决定了其内容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在内容上“欲速则不达”,食物需要慢慢消化,知识需要慢慢吸收,素质需要慢慢提高,只有如此,才有良好效果。
三、基本要求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里主要从其共性内容和个性内容进行阐述。
(一)共性内容
“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共性,是相对于个性来说的。其特点不仅适用于网络社会,也适用于非网络社会。究其共性来说,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三观”教育、“三个主义”教育、“四有”教育和“四基”教育等。
1.“三观”教育
所谓“三观”教育,就是指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三观”是制约人生行为和方向的三大精神因素,或者讲是人生的三大精神动力,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90后”大学生一生的发展。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90后”大学生最重要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由于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不少“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倾斜,出现了政治热情和理想淡化、集体意识淡薄的倾向,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倾向。具体表现是:学风不正,专业思想不牢固,不关心集体,不团结同学,缺乏奉献精神;纪律松散,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意识淡薄和行为失范;工作、学习没有动力,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等。当前种种现象说明,加强“90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世界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正确地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因而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带有根本性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之中。
首先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建立了既是唯物主义又是辩证法的世界观。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确立实践第一的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矛盾分析法这一最根本的认识方法。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其基本观点是反映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作为科学的认识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认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因而,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最主要的是要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使无产阶级和劳动民众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再次是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历史观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它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客观性和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为分析和考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及揭示其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引导人们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各种社会现象;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紧密地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
(2)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以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的最高目的的人生观,因而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人生观。列宁指出:“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锻炼严整的革命人生观。”人生观教育主要包括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教育和人生态度教育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生理想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社会理想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精神支柱,是大学生坚定人生信念、明确人生发展方向的力量源泉。因此,进行人生观教育,最核心的就是要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人生理想教育中,要注意层次性,既激励大学生胸怀远大理想,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积极创造条件,又把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其次是人生目的教育。人生目的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活动的对象性的根本看法。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核心,它主要包含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以人民的利益为言行的宗旨和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等三大基本内容。进行人生目的教育,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以个人服从集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思想行为准则;要引导大学生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走群众路线。
再次是人生态度教育。人生态度就是人们对人生问题所持有的较为稳定的评价和倾向。人生态度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人生应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能使人生发展获得成功。例如,斯大林说道,列宁的人生态度是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相结合的典范。因此,进行人生态度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选择与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正确人生道路,把正确的人生观念转化为积极的人生实践;要始终保持坚定的生活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斗志,经得起苦乐、成败、荣辱以至生死的考验,自觉地在艰苦奋斗中磨炼自己,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人生价值。
(3)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使是同—社会、同一阶级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价值观应当具体地、历史地分析。进行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明确人生价值,努力为社会尽责,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一般而言,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人生价值目标教育、人生价值评价教育和人生社会责任教育等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生价值目标教育。人生价值目标是人生的社会目标、道德目标、职业目标、成就目标和生活目标的统一体。其中社会目标是根本目标,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目标。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不仅起着科学的人生定向定位作用,而且具有鼓舞斗志、焕发内驱力和升华人生价值的巨大效能。因此,进行人生价值目标教育,关键是要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选择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目标的最优选择,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还应当是责任和权利的统一、义务和权利的统一,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目标的基本内涵。可见,进行人生价值目标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坚持责任与权利、义务与权利的有机统一。
其次是人生价值评价教育。人生价值评价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人生价值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心理活动,对他人或自己同社会的行为关系做出有无积极意义和意义大小的判断。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是对社会的贡献,完成时代任务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舞台;一个人只有树立起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有壮丽的事业和人生。因此,进行人生价值评价教育,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处理好贡献和索取的关系。总的来说,一个人的贡献应大于他的索取,才有社会价值,社会才能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的贡献大于他的索取,他才既有社会价值又有自我价值,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再次是人生社会责任教育。人生行为的本质规定就在于它是作为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一定的义务,承担一定的责任。人生社会责任就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应承担的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职责和任务,具有明确的规定性、一定的强制性、与物质利益的相关性和与精神生活的联系性等特点。因此,进行人生社会责任教育,既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热切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勇于斗争、敢于创新,在艰苦奋斗中实现人生的社会责任。只有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奋斗与集体奋斗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社会责任。
2.“三个主义”教育
所谓“三个主义”教育,就是指对“90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这“三个主义”教育是关于社会制度、社会道路和个人与集体、国家、民族关系的正确思想的教育。
(1)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是中国人民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不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淡化、削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从“90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正值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对势力对我国加紧“西化”、“分化”,各种思想文化剧烈震荡的时期,一些“90后”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淡化,甚至产生错误的理想和信念,主义不讲了,精神空虚了,动力消失了,这些对“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我们要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摆在“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这是关系21世纪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事。社会主义教育是一种侧重正确社会制度和社会道路的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教育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社会主义实践教育就是用人类,特别是共产党人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设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过程来教育“90后”大学生,用亿万中国人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教育“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就是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90后”大学生头脑。不管是社会主义实践教育,还是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都要抓住两点:第一是“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育,着重点是历史教育;第二是“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教育,着重点是现实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教育,使“90后”大学生真正理解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爱国主义教育
祖国是镌刻在每个人心目中的神圣烙印,是凝聚亿万人民力量的伟大旗帜。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源远流长,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对祖国怀有深深的依恋和热爱。高校要以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为目标,把爱国主义纳入“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内容体系。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爱国主义是任何一种社会的价值体系必然具备的内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纽带,是国家和民族得以独立、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救国、强国是近代历史的主题。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和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教育是“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内容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讲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反对外来侵略压迫、反抗腐朽统治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第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述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杰出的历史人物和事迹,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第三,国家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讲述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使大学生感到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四,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坚决同危害祖国的言行做斗争,在必要时,挺身而出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五,民族团结教育,讲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的贡献,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第六,国家和平统一教育,讲述党和政府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方针政策,了解祖国统一工作的进展状况和阻力所在,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统一并提高对国家内政外交政策方针的认识。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90后”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培养爱国情怀,充分认识中国现阶段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正确认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关系,既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成果,又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3)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集体主义提倡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并给个人正当利益以充分满足。它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贯穿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全部规范之中,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根本标志。“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教育“90后”大学生确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倾向,在集体主义旗帜下把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做到同时兼顾、共同发展;要以树立“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为目标,把集体主义教育纳入思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方面,要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为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泉,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也不能轻视或否定个人利益,因为没有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也没有存在的意义,它的发展也得不到保证。因此,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要求“90后”大学生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统一,正确处理好集体主义和人的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
3.“四有”教育
所谓“四有”教育,就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教育。它们是社会主义中国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标准,也是“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1)理想教育
“有理想”就是要求“90后”大学生具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一致的理想信念。具体讲,理想教育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教育,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教育。理想是社会和人生发展的目标及动力。理想教育就是为社会为人生确立目标和提供动力。
(2)道德教育
“有道德”就是要求“90后”大学生具有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先进的道德要求。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有层次之分。作为公民,必须具有公民的基本道德水准,这就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90后”大学生必须同时符合更高的道德规范要求。如“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等等。
(3)文化教育
“有文化”就是要求“90后”大学生具有社会进步要求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质。文化教育,从思想教育的角度,主要是进行文化观念、文化传统、文化功能、文化价值等教育。文化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进行先进文化观念的教育,并通过先进文化引导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纪律教育
“有纪律”就是要求“90后”大学生具有社会发展和进步所要求的法纪观念、遵法守法素质。法律和纪律都是社会正常运行必需的基本准则和规矩,“有纪律”就是有秩序。如果说道德是人的行为的“自律”的话,法纪就是人的行为的“他律”。“他律”教育和“自律”教育相辅相成,通过“他律”教育,久而久之,“他律”就会变成“自律”。法纪教育的最高目的和追求就是将“他律”内化为“自律”。
4.“四基”教育
所谓“四基”教育,就是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实践”的教育,它是所有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
(1)基本理论教育
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就是对“90后”大学生进行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的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通过党的基本理论教育,使“90后”大学生在基本理论信仰方面与党保持一致,并坚持用这一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
(2)基本路线教育
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就是对“90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政治路线的教育。基本路线教育的核心是进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育。重点是让人们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性和正确性,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理解“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之间的正确关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就要长期坚持下去。
(3)基本经验教育
党的基本经验教育就是用党总结出的长期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党的理论最终来源于实践,但直接来源于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党的基本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应当变成群众手中的精神武器,而这种转变的关键就是进行有效的基本经验教育。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都认真系统地总结出了党在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条是我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制胜法宝。基本经验教育,核心就是进行这一思想作风的教育。
(4)基本实践教育
党的基本实践教育就是用党领导人民成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和活动教育“90后”大学生。实践是理论、经验的源头活水,是能够通过触动感性激发感情让人“豁然开朗”的教育形式。坚持用党的基本实践教育“90后”大学生,就是坚持让事实说话,让实践去证明理论。党的基本实践教育的核心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教育“90后”大学生,因为它是党的最新最大最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二)个性内容
网络社会,是由于互联网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它同非网络社会有区别。我们在进行“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时,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问题,否则,“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将受到影响。对此,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科学网络观教育
科学网络观教育是“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个性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网络观,就是人们对网络性质、功能、价值等根本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自从网络出现并进入人的生活、工作领域后,网络就以它独特的魅力对社会,对人的生活、工作及思想感情产生多种多样的影响,由此也形成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网络观。有的视网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手段和工具,有的视网络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有的认为网络似“洪水猛兽”,有的则认为网络如同火的发明一样,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有的网络受众以网络为基础,开始了新的有利于发展的生活方式,有的网络受众则将网络作为情感寄托和发泄的场所及对象;等等。不同的网络观对网络受众起着不同的作用。只有科学的网络观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下面几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1)网络的属性和性质
科学的网络观认为,在网络属性和性质上,网络属性具有两个两重性,首先是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网络,如果仅从网络运行的硬件和操作手段上讲,网络的技术属性就十分明显,如果从网络运行的内容和由网络受众组成的虚拟社会考察,网络的社会属性就十分明显。网络其实是技术与社会、现实与虚拟的统一。网络双重属性的科学观点,对网络受众、网络管理等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它告诉我们,网络建设是网络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是个体网络行为文明和整体网络行为文明建设的统一。
现实性和虚拟性的统一是网络属性的又一个双重性。由于网络首先是以技术手段为基础的,这就使网络具有基本的现实性,同时由于网络主体是由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组成,他们有着现实的特点和需要,这就使网络增加了现实属性。但网络不是纯现实的领域,网络社会的内容是网络受众形成的社会关系,这个关系不同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因为关系的主体虽然是活生生的人,但对于网络受众而言,却都是看不见摸不着、身份难以验证的虚拟主体,由虚拟主体形成的网络社会关系,在关系内容、关系方式、关系目的上都具有明显的虚拟属性。现实性和虚拟性相统一的网络属性,要求网络主体要很好处理现实与虚拟的关系,既不能完全用现实的准则要求网络社会,又不能完全把网络视为虚幻的世界,用虚幻代替现实。网络管理同样要依据现实性和虚拟性相统一的特殊属性,既尊重网络的现实性,又承认网络的虚拟性,使我们的管理观念、管理规范与网络的特殊属性相一致。
(2)网络的功能和作用
网络在功能和作用上具有双重性,是手段功能和目的功能的统一。如果仅从网络的技术属性和物质因素看,网络明显具有人们生活工作的工具功能,把它称作人类实践的新工具新手段也不过分。如果再从网络所包含的独特社会关系、独特生活方式、独特文明形式和人类崭新的生活及文明领域,网络毫无疑问的具有目的属性。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使个体的人和整体的人都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方式,成为人们体验意义享受生活的重要领域,或者讲,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此,我们对待网络既要重视它的手段、工具功能,并充分发挥网络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工具作用,又要重视它的目的功能,充分发挥和挖掘网络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及价值创造功能,决不能使网络演化成为生活和生命的异化。因此,把网络的工具功能和目的功能结合起来处理,就能为科学解决网络不当行为提供科学的观念指导。
(3)网络社会的现状和作用
网络社会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圣地净土”。网络社会是整体社会的一部分,与现实一样,都应当进行一分为二地分析,因为它的存在就是一分为二的。网络社会中具有的“天堂”和“地狱”因素,不是网络本身具有和造成的,而是由于网络社会中网络受众的原因形成的。准确地讲,是由网络的虚拟性和受众潜在的“恶”人性相结合造成的。网络的虚拟性只是无意识的诱发因素,网络受众潜在的“恶”人性才是关键因素。对待网络社会的“地狱”问题,不能怪罪网络本身,不能拿网络问罪,只能从网络受众本身寻找答案。解决网络社会的“地狱”问题,核心是解决网络受众的潜在“恶”人性因素,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网络受众的素质和加强网络管理。
2.网络伦理的教育
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虚拟社会,由于网络社会关系的特殊性以及“90后”大学生相对于其他年龄段青年人的思想差异性,必然产生出不同于现实社会的伦理属性和道德要求,因而,研究并进行正确的网络伦理教育,就成为“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重要内容。
网络伦理主要解决在虚拟社会中人们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具有明确而现实的法律和纪律监督,人们的行为道德化相对容易做到,而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容易诱发人性中的“恶”因素或人性的弱点,要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十分困难,这一点在心智还不成熟而且“个性十足”的“90后”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在网络伦理教育中,要重点对“90后”大学生进行“慎独”教育。“慎独”一词,始出于《中庸》:“君子慎其独。”是指在无人监督、个人独处时,自己能谨慎小心,防止违背道德的观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言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基于网络世界的特殊性,借鉴传统“慎独”蕴涵着的这些精神教育“90后”大学生,将成为一种提高“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落实网络道德教育实效的新的实践方法。
(1)慎始教育
通过“慎始”教育,培养“90后”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告诫人们说:“其始不立,其卒不成。”即如果开始没有做好,那结果很难成功。因此,做任何事情,皆当慎其始。“慎始”教育要教育“90后”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努力克服任何企图违背网络道德的“念头”,注意不要为不良诱惑所打动,保证思想不被打开“缺口”,行为不留下“污渍”,不迈出不道德的第一步,自觉克制产生的任何初始杂念,从而形成良好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
(2)慎微教育
通过“慎微”教育,培养“90后”大学生“恶小不为”的网络道德意识。放眼整个互联网,有些大学生仅仅抱着“别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炫耀心态,寻求刺激,在网络散布谣言,造成较大破坏作用的事例有很多。2010年2月20日至21日,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一名20岁的在校大学生傅某某在百度贴吧发布《要命的进来》帖文:“我爸的一个朋友,国家地震观测站的,打电话来,说震的概率很大!大约是90%的概率,愿大家好运!这绝对权威!”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21日上午,山西省地震局发出公告辟谣。山西省公安机关立即对谣言来源展开调查,后查明造谣者共5人,其中傅某某被行政拘留5日。2011年10月20日,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本科生皮某某在百度重交吧以“我热,针ci事件居然闹到重庆了”为题发帖,引起许多网友关注并回帖。“针ci”信息很快在该校部分学生中传播,并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情绪。鉴于皮某某认识到自己违法行为的实质,警方依法对其做出治安拘留3日的处罚。因此,只有通过“慎微”教育,使每个“90后”大学生都重视自身网络行为的细微之处,规范和约束自身网络行为的细节,才能消除网络作恶的可能性,防微杜渐。
(3)慎隐教育
通过“慎隐”教育,引导“90后”大学生自觉践行网络道德的规范要求。慎隐,即在隐处自律,在缺少监督、不会为人发觉可能做坏事的情况下,做到不自欺,不昧良心做坏事。这是“慎独”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恪守“慎独”的硬功夫。在人所不知的网络世界,“90后”大学生必须自觉遵守网络规则,一定要做好隐处的自律。
(4)慎言教育
通过“慎言”教育,敦促“90后”大学生做好网络言论的文明诚信。慎言,即在没有约束的独处之地谨慎自己的言语,决不放纵。互联网给“90后”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但“90后”大学生在思想感情的自由表达中一定要体现出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自觉谨慎而言,不该说的不说。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言之有物、言而有信的网络文明传递者。
(5)慎欲教育
通过“慎欲”教育,着力增进“90后”大学生抵御网络诱惑的自控能力。慎欲,即慎重对待各种可能违背道德、有悖良心的感性欲望。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并非一池静水,在其绚丽多姿的背后往往涌动着汹涌的暗流。对“90后”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欲望并不可怕,只要理性地认识欲望,不让其任意放纵,就能培养自己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就能在网上的西方价值观、腐朽生活方式以及黄色信息面前,自觉地抵制诱惑,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
(6)慎辨教育
通过“慎辨”教育,培养“90后”大学生具有科学的网络理性思维。慎辨,即谨慎辨析身边事物的是非曲直。荀子云:“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意即不能人云亦云,轻信盲从,一定要根据自然和人事的情理谨慎辨析,弄清真相,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网络是一个信息的世界,“90后”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正确识别网络信息,独立分析和判断网络信息,科学选择网络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成熟其高度科学的网络理性思维。
(7)慎终教育
通过“慎终”教育,养成“90后”大学生持之以恒的网络道德修养习惯。慎终,即谨慎对待结果,始终如一,一辈子都不做坏事,保持崇高人格风范。这是完美人格的最高体现,是恪守“慎独”的美好结局。网络时代的社会互动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但在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中,要使“90后”大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对其进行网络思想教育,提高其网络道德修养。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不断向前发展,网络世界的情形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更多的新的非道德问题和现象可能继续出现和产生,“90后”大学生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根据网络道德提出的新要求、新情况,时时注意更新自己的网络道德需求,处处以网络道德提出的最新标准严格自律,才能使自身网络道德修养持之以恒,达到“从一而终”、“善始善终”的最高“慎独”境界。
3.网络人格的教育
“90后”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国家未来的栋梁。但他们能否真正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关键还看他们是否具备了成为栋梁的科学意识和完善人格。“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应当把科学意识和科学人格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加以重视。
(1)培养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
一个人有没有创造性,首先看他有没有独立的意识和人格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核心就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网络思想教育在这个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在物理空间和传统的教育中,“90后”大学生的一切,施教者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安排、指导和管理,遇到难题由施教者帮助解决。这种模式容易养成“90后”大学生的依赖性和被动性。而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没有中心,也没有统一的管理者,“90后”大学生必须“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在这个比现实世界更为广阔的虚拟空间中,“90后”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决定所要访问的网站,自主接受不同的信息,主动进行分析比较。当然,他们也会遇到在物理空间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自己独立面对和解决,这种学习方式将大大促进“90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的发展,对培养和提高他们独立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大有裨益。网络思想教育应当利用网络社会的这种特点,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真正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
(2)培养平等意识和平等人格
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而民主的核心是平等。平等意识和平等人格,不仅是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创新和个体创新精神的主要人格动力。网络具有受众参与上的平等性和交流上的平等性。在网络社会,不管一个人身处何方,身份如何,只要他能操作上网,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平等地共享网上信息资源。网络社会的信息丰富、资源共享和自由沟通将彻底摧毁传统社会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的交流结构,使人们能够在同一平面上,以平行、交互的方式从事信息的生产、交流与利用。网络的这种无中心和平等性表明:物理空间的等级制度在网络上失去了意义,权力、阶级、阶层乃至地理位置、国家、民族的界限在网络中被打破。网络社会,没有人能享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特权,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的中心,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90后”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遨游,自然能受到这种弥漫在网络空间的平等意识的熏陶,但这并不等于网络社会能使“90后”大学生自发形成平等意识和平等人格,还须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训练,使他们真正具有民主社会和创新精神所要求的平等意识和平等人格。
(3)培养开放意识和开放性人格
现实社会中,“90后”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局限在家庭、学校、社区等范围内,交际范围主要由同学、老师、亲友等构成,“熟人社会”成为其成长的外在环境,对其个性心理特征、行为方式、道德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使其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而在网络社会,信息的传播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90后”大学生可接触到世界上最新的软件和资料库,学习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结交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网友,这就为“90后”大学生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并顺利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能够起强化开放意识,铸造开放性人格的积极作用。要想使网络社会的这种强化开放意识、铸造开放性人格的潜能发挥出来,就必须通过网络思想教育的自觉引导。“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不应当放任网络自发地塑造“90后”大学生人格,应当结合网络特点和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塑造。
(4)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
独立、平等和开放的意识及人格只是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人格的基本因素和条件,并不是核心和灵魂。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施教者,大学生是受教者,教师往往是单向灌输式教育,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即使是进行道德教育、做思想工作,也往往是采用“我灌你听、我说你服、我令你行”的方式,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大学生比较习惯于服从与接受。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较为缺乏。而在网络社会中,“90后”大学生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更多的选择性。他们可以从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可以通过与众多网友的信息交流,在平等的气氛中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交互式的网络思维有利于“90后”大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开拓。而且,网络展现的是一个开放世界,“90后”大学生从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高频率的技术更新和高节奏的技术创新,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其创新意识的觉醒。网络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熏陶,往往又被过度的信息浏览和占有、过分的信息复制和重复、过多的信息依赖和迷信等所冲抵。这就需要“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在这方面教育中的潜在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潜在的和现实的消极作用,使“90后”大学生自觉地而不是自发地,有计划地而不是盲目地培养时代发展和民族进步所需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性人格。“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个性内容除了科学网络观、网络伦理和网络规范的教育外,还应当包括网络判断力和网络心理素质的教育。[23]
【注释】
[1]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89-97.
[2]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97-11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04.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5.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7.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5.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
[11]胡锦涛要求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J].政工研究动态,2002,(3).
[12]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1).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1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5.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8.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9.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7.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5.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0.
[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
[2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617.
[23]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32-1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