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善专 朱 明
(东南大学物理系,南京 210096)
①本文原发表于《物理与工程》,2006年第16卷第3期。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东南大学的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及取得的成果和课程的特色,同时就精品课程持续发展的任务和目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大学物理 精品课程 网络 数字化 教学资源 混合式教学
东南大学的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是以教育部“五个一流”为目标,“七个方面”的工作为重点,继承历年课程建设的优秀成果,发展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坚持改革创新,结合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教改项目的研究,以立体化教材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资源建设为两条主线,建设有特点的精品课程。
一、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的建设
1.结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和江苏省进一步重点教改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初步建立了有工科特色的“1+选1”大学物理课程新体系,即将原来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学时,通过教学方法改革,确保课程的基本要求内容,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学时,将课内学时由128学时压缩到约100学时,留出的学时,由各系、各专业根据要求,在我们提供的三本副教材(《现代物理专题》、《半导体基础》、《固体量子理论基础与新材料》)中“选1”,约20学时,组成新的128学时大学物理课程。这样的课程新体系,既保证了基础,又能实实在在学习到与专业有关的近代物理知识,深受学生的欢迎。在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项目鉴定会上,获得专家组一致好评:“‘1+选1’课程体系创新点明显,有助于推动工科院校的基础物理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与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将对大学物理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2.结合教育部新世纪教改项目“工科物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整体优化”,改革教学方法,改变物理理论课与实验课脱离的现象,提出并实施了适合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实验、探索、研究”的新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发挥了物理理论与实验的自然和谐,以实验现象的引出为切入点,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层面、多形式的课堂和实验教学活动,引入案例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进行探索式学习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成果。学生还先后撰写了千余篇小论文,汇编成二十余册文集,有的已陆续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的该项目鉴定会上,专家认为:“该成果有明显的特色和创新,可操作性强,对深化工科物理课程改革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3.《物理学》立体化系列教材的建设是东南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鲜明特色,《物理学》教材第一版于1977年出版以来,平均每7~8年修订改编一次,至今已是第四版,教材的每一次修编都较好地适应了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面貌不断改观,成为一本紧跟时代发展的优秀教材,获得广大师生好评。此教材发行量达几百万册,多次获得省部级的各项奖励,特别是1996年,《物理学》第四版的编写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规划。编者抓住了时机,继承发展,立足革新,在革新中求发展,努力将科学性、先进性、适应性渗透于教材之中,以积极进取、扎实持重的态度,正确处理了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应用、知识与素质、教与学诸种复杂关系,使教材既反映时代特色,又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满足了新世纪各类学校的教学需要。《物理学》第四版在2001年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2年又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面对教材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作者又及时提出了新的教材建设目标:“改革单一的纸质教材,创建立体化系列教材,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于2002年在全国较早建成了主教材与辅教材相结合,教材与参考书相结合,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由8类教材构建而成的全国有影响的立体化大学物理系列教材。
4.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又一特色。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并编制出版了全国第一套文字与音像结合的《大学物理学》教材,在继承这一成果的基础上,2000年在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中立项,完成了《大学物理网络课程》的研制,并于2002年正式出版。该课件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运用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使网络课程内容突破教材的框架,内含“教学内容”、“学习指南”、“原理应用”、“物理习题”、“物理实验”和“物理进展”等6大模块,集教与学为一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和氛围。《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在2004年荣获全国电子出版物最高奖——国家电子出版物奖。2001年《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在校园网上展示,2004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4A平台上向全国开放,这样大规模的资源共享所反馈的信息,促使我们教育理念得到提升,那就是:在新世纪,课堂教学不是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唯一渠道,也不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唯一场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将是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研制开发了以《大学物理网络课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网络大平台——“大学物理工作室”。在这个工作室中,有虚拟的课堂教学,有习题讨论课,有知识点选讲,有教学用电视录像短片,有电子教案和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等10个模块。“工作室”资源丰富,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师生共享,在2004年向全国开放,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二、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
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立后,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按照教育部的“高度重视,精心投入,保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继续发扬课程的特点和优势,以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三条主线,全面推动课程建设,为创建国家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基地的目标而努力。
1.发挥教材建设的优势,完成以《物理学》(第五版)为中心的立体化系列教材。
《物理学》(第五版)系列教材建设项目已被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百门精品教材建设规划,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遵照现代教育理论,将文字教材与多媒体网络教材相结合,是集主、辅教材和参考书为一体的多功能、多资源的系列教材。同时,所有系列教材将始终围绕主教材,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体系,既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又为各类不同要求的大学物理教学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系列教材建设已于2005年启动,计划于2007年完成。
2.继续全力开发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遵照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的“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的要求,我们制订了以《大学物理网络课程》(第二版)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围绕网络课程建设,开发研制“大学物理专题系列电视片”、“大学物理知识点讲座”录像,“教学素材库”、“演示实验系列录像片”和“试题库”等课件的研制、使用和上网,实现了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通过教学资源的建设,我们深深体会到,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还必须发动各个学校共同研制,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此,我们参加了由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共同发起的由十几所重点大学联合开发的“大学物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该成果通过辐射和共享,将为全国高校物理教学服务,对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大学物理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3.开发先进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以现有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数字化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与网上学习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也就是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上以教师教学指导为主、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优势,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凭借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和环境,进行网上在线学习,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大学物理课程学习的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要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要建立一个先进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励传统课程的魅力,大学物理课程将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