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南大学加强课程整合继续深化改革

东南大学加强课程整合继续深化改革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课程整合继续深化改革——东南大学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改革项目的指导思想与进展情况陈怡吴镇扬介绍了东南大学电工电子课程的整合模式,包括课程内容安排、实验体系以及双语教学。

加强课程整合继续深化改革

——东南大学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

改革项目的指导思想与进展情况

陈 怡 吴镇扬

(东南大学教务处,江苏南京,210018)

【摘要】 介绍了东南大学电工电子课程的整合模式,包括课程内容安排、实验体系以及双语教学。此项工作建立在一项国家教改项目的基础之上,论文同时介绍了该项目的相关成果,如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教材等。

【关键词】 整合模式 课程体系 实验体系 双语教学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9.21;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686(2003)02-0006-03

1.指导思想与方案设计

东南大学承担的《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的《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整合与深化》重点项目,其目标是在原有“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整合和深化,全面进行综合性改革和实践,以期建立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电子与电气信息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1)培养模式

仍为原课题于1999年确定的“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通识教育,二是要拓宽专业口径。具体落实在课程体系上,就是一方面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要以一级学科(即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为基础建设所有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共同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同时还要求每位同学必须跨二级学科选课,从而达到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能力、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

(2)课程体系

由三个层次和两个支柱组成。如下图所示:

img11

其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由两级平台组成。

①第一级平台为一级学科基础的8门课程组成:

a.二年级4门,各为4学分

电路基础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

电子线路基础信号与系统

b.三年级4门,各为3学分

微机系统自动控制原理

电磁场与波信息通信网络基础

②第二级平台由各系的二级学科的主干课程和跨二级学科选修课组成,要求每位学生必须选修一门其他系的主干课。

实践教学体系为一年级至毕业设计为期4年的所有实践环节经统筹规划、系统设计而组成。对电类的实践系列平台课程,除了个别课程含实验以外,大部分课程的实践内容独立设课,自成体系,并与理论课相互配合,联动改革。电类平台的实践系列课程由电工电子实践初步、电路与数字逻辑设计实践、电子线路实践、微机硬件应用实践、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五门课程组成。

(3)整合的重点

包括专业课程改革与基础课程改革之间的整合、平台课课程之间的整合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整合。

(4)深化的重点

力争在VLSI底层和高层设计自动化即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工程教育方面有所突破,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所突破,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

2.进展情况

(1)整合

①专业课程改革与基础课程改革之间的整合

a.在数学类课程中,将几何部分从高等数学中分出,与代数整合,开设“几何与代数”,将复变函数与高等数学整合成一体并加强数学实验,采用MATLAB软件贯穿于基础与专业的实验之中,书中的例题和习题也尽可能与电类背景结合。

b.在物理课中加强半导体物理基础的内容,这样电子线路课程就可直接从器件讲起,既减少了学时,又使内容更为紧凑。

c.加强电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及其内容的整合,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软件设计基础和软件工程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按语言的不同重点建设了两门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C++程序设计,并设置了计算机强化训练的实践环节,按软件工作的要求让学生编写大型程序,以得到较完整的综合性训练。

②电类平台课课程之间的整合

a.电路、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课程之间的整合。已完成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之间的整合,将数字电路中的逻辑设计部分和计算机结构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成为“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课程,而将其电路方面的内容和模拟电路的内容组合在一起成为“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现正在进行的是将电路和电子线路整合为一门课程,以使其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将线性和非线性、无源和有源、稳态和瞬态结合得更紧密。

b.信号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包括统计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类课程的整合。对这类信号与信息处理类课程加强整合,减少重复,增加有机和统一的联系。

c.微机原理与操作系统课程的整合。以微机系统:硬件+软件(主要是操作系统)为主干编写的教材,内容包括《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操作系统原理》和《微机技术》的相关部分,淡化芯片和具体接口,并将应用部分分离出去由实验课程承担。

③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整合

一方面加强实践,独立设置了五门电工电子类的实践系列课程;加强了信号与系统类课程的实验;另一方面,也强调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分工与配合,以协调改革,提高效果。

④推进双语教学

目前,我们已有两门课程采用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

a.“信息通信网络概论”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美]Jean Walrand著Communica-tion Networks—A First Course(McGraw-Hill,1998)。该教材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购买版权影印出版。

b.“计算结构”课程,采用的教材为John P.Hayes著“Computer Architecture and Organization”。该教材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购买版权影印出版。

为了加强这一工作,近期我们将邀请麻省理工学院的Jin Au Kong教授来我校为优秀的本科生开设“电磁场与波”课程。其教材Electromagnetic Wave Theory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购买版权影印出版。

此外,我们选派出国进修的一名年轻教授也即将开设“信号与系统”双语课程。

(2)深化

①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工程教育方面,编写了“VLSI基础”课程讲义,主要在底层设计上,包括器件与工艺基础、数字设计基础、模拟设计基础、CAD技术基础,该教材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顶层设计方面,已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开出“VLSI设计”课程,讲义在试用,将于近期正式出版,并正在筹备成立全国EDA工作委员会,下设评估、采购和培训三个部,以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主要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和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进行,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2001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获得3项全国一等奖和1项二等奖;在全国第七届挑战杯上我校名列第一,捧得挑战杯,其中无线电系三年级学生戴戈获得一等奖。

③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校已开始实施“课程上网工程”,拟在5年内将主要课程全部上网,电类改革的课程已列为首批建设的范围,现大部分已完成课件或网络课程的建设,实践课程的课件已在教学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和效果。

(3)教材建设

已出版电类《高等数学》、《几何与代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自动控制原理》、《VLSI设计基础》、《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电磁场理论》、《数字信号处理的原理与实现》及电类实践的系列教材(共六本)等,还有《C++程序设计》、《微机系统》、《电子线路基础》、《信号与线性系统》等教材即将出版,电类实践系列教材正在修订,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综上,我们认为,我校这一项目的进展是顺利的。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原载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