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与国际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翟玉庆[1]
目前,“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被认为是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计算机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重心在欧美,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描述工具,因而更需要“双语教学”。计算机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可便于学生日后进入全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对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资是关键
对于“双语教学”,成败关键在于师资。“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其教学重点首先是学科专业内容,其次是外语,不仅专业要精深,英语好,还要求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是一个双语者;同时,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及素质和授课艺术也是“双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对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师资,可以是具有在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专业课教学师资、来自于港澳台地区或海外的大学教师、大型外资企业的研究人员。这些师资主要特征是:中英文结合、易与学生沟通交流,将教学与研究开发经验相结合,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能站在学科国际前沿。只有国际化的师资才能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当然,教育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中国教师若用外语授课,其授课的艺术性将受到影响。双语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学校,只有在具有相当师资力量的学校才有可能。
二、教材是基础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学生水准,选择什么样的原版教材,这里面就大有讲究。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没有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因此,必须引进英语国家的原版英语教材,这些教材语言纯正,可读性和实用性强,印刷美观,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原版教材引进,教育部非常重视,不少专业出版社已出版了许多计算机专业经典原版教材的影印教材。面对众多的影印教材,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应选择国外著名高校所使用的经典教材,如Stanford、MIT和CMU所用教材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和偏向于计算机科学的教材,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基础课程》,对专业方向课的教材要选择世界一流计算机专家编写的教材,如使用Ul-mann编写的教材。只有国际化的教材才能形成国际化的思维。
三、授课是保障
授课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环节是将平面化的教材内容知识点通过立体化的授课过程传授给学生。双语教学过程中全面地用英语讲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术语,这是“双语教学”的标志。但对于知识点详细解释,最好使用汉语,以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授课环节应采用双语,这样才会使学生有所收获。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要讲解、讨论相结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开放性专题。授课环节是“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四、学生是主体
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对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非常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原版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只能讲解其中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外要认真理解相关内容。同时,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所以,教师会给出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需要学生根据参考文献进行国际相关研究动态跟踪。另外,原版教材中会有大量的实验内容安排,特别是开放性实验内容安排,完全需要学生自主完成,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双语教学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性。学生是“双语教学”的重要主体。当然,双语教学不是适合所有学生,因为学生之间的外语水平差距很大,应对学生进行特殊的培训,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这在“双语教学”的试行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学生英语水平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盲目用“双语教学”来要求他们,那么就无异于拔苗助长。
我国开展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已经涌现了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很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全国35个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双语教学”经验和教训。然而,它们仍然停留在经验介绍的层面上,还有待于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原载于《计算机教育》,2004第6期)
【注释】
[1]作者简介:翟玉庆,男,1966年10月出生,东南大学计算机系副系主任,软件学院兼职副院长,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布式人工智能与Web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