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国报刊的发展的介绍

20世纪中国报刊的发展的介绍

时间:2024-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段时期,中国报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20世纪初,在孙中山、梁启超等在海外和香港办报的同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也创办了十余种报刊。

第五节 20世纪中国报刊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20世纪中国报刊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11年以前的清朝政府统治时期;(2)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3)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清朝政府统治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竞相办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发展的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时期是国民党党报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共产党办的报刊先是在白区秘密出版,后来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公开出版,发展非常迅速。

在这段时期,中国报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20世纪初的1901年只有125家,1912年发展到250家。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报纸大部分时间在1000种以下,最多的1921年达到过1124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报纸总数是628家。在此后22年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全国报纸的数量在1000种左右,最多的1936年达到1503家。抗日战争爆发后报纸数量大量减少。战后有所恢复,到1949年,国统区的报纸有1024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办报活动的时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1)1950年至1957年为建国初期的阶段;(2)1957年至1966年为开始全面建设时期的阶段;(3)1966年“文革”爆发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阶段;(4)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的阶段。

1950年全国专区以上报纸的总数为179家,1952年为276家,1955年为392家,1960年达到1274家。“文革”中报纸的出版受到很大影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中全会以后重新恢复。8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一个增长高潮,1985年的全国报纸总数达到2191家。9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二个高潮,1995年的全国报纸总数达到2202家。此后经过调整,到2000年基本上稳定在2050家左右。

20世纪初的报纸的印数都很少,1901年全国125家报纸的总印数不到10万份。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的报纸的印数则以亿计,1950年为8亿,1980年为163亿,1999年为300亿。

根据新闻出版署计划财务司2004年编写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中国2003年全年出版报纸2119种,平均期印数为19072.42万份,总印数为383.12亿份。其中,全国性报纸213种,平均期印数2882.89万份;省级报纸766种,平均期印数10442.96万份。中国报纸发行量第一名是《参考消息》,平均期印数262.67万份;第二名是《人民日报》,平均期印数180.56万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报刊

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里,中国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民办报刊,其中以《大公报》和《时报》最为著名。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从清末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它一直是一份具有广泛影响的时事政治性日报。它创刊时日印3800份,3个月后增至5000份,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引人注目的报纸。1936年4月1日,《大公报》上海版创刊,日出3大张,大批得力人员从天津调到上海,《大公报》工作重心南移。[2]

img24

《大公报》

《时报》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为了适应形势发展,该报在新闻方面“各处访事员,凡遇要事,必以电达”。与其他报纸相比,该报从各地发来的要闻专电比较多,受到读者欢迎。当时正值日俄战争,该报特派一名观战员,随时通信,发表了一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报道,吸引了许多关心国内外时事的读者。

20世纪初,在孙中山梁启超等在海外和香港办报的同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也创办了十余种报刊。这些留日学生报刊在海内外青年学生中拥有众多读者,成为当时中文报刊界一支充满生气的力量。留日学生报刊初创时期是1899年至1902年。这个时期的重要报刊有《开智录》、《译书汇编》和《国民报》。这些刊物以“广见闻、开民智”为宗旨,翻译传播了欧美民主革命的理论。

1917年11月10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三天,北京《晨钟报》、上海《民国日报》等报纸就最早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1920年7月,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中俄通讯社”(后来称“华俄社”),由来华小组成员兼翻译杨明斋主持。

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新闻业务的改进,加强记者队伍的建设,重视直接采访,迅速报道,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1920年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共筹经费,向美、英、法、德、俄等欧美5国一次派出7名特派员,开辟国外新闻来源。瞿秋白、俞颂华、李宗武成为中国采访报道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批新闻记者。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瞿秋白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50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稍后的一段时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老牌的商业报纸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的代表是《申报》、《新闻报》。《申报》在那段时期的销量一度达到15万份,《新闻报》一度达到20万份。

二、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报纸

继维新派以后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以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20世纪初在政治上取代了维新派,并在1911年结束了在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由于条件的限制,革命派在最初的几年里没有创办自己的报刊,只靠少数人的演讲、游说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效果不佳。这种状况一直到《中国日报》创刊才有所改变。

img25

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

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的《中国日报》是兴中会的机关报,是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张报纸,陈少白担任该报社长兼总编辑。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是1905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刊的月刊,设论说、时评、选录栏。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民报》共出26期。它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孙中山后来在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时,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报纸宣传工作的功劳占了九成,武装起义的功劳只占一成,充分地肯定了报纸的作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但是以封建土地制度为支柱的经济基础根本未受触动,封建意识形态仍然根深蒂固。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压迫下,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力量控制革命后的局势,民主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篡夺。从1916年袁世凯倒台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多变,新闻业的命运更为复杂艰辛。辛亥革命后,国内政局动荡多变,世界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都唤起了人们对时局的关注和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为适应读者的这种需要,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普遍得到加强。政治、军事消息在报纸中所占的比重加大,特别是报道时政的电讯大量增多。每遇重大政治事件,许多报纸往往整版刊载电讯,一天有30到50条。各大报为争夺读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各报都非常重视新闻通讯,纪实性、解释性、述评性的有关时事政治方面的新闻通讯。为了搞好新闻和通讯报道,人力物力较雄厚的报纸都设有采访部,有的还竞相争聘第一流记者常驻北京。国际新闻的报道日益受到重视。

这一时期的报纸刊载的外电明显增多。如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的第三天,北京《晨钟报》、上海《民国日报》等报纸就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为了加强国际新闻的报道,有些大报还派出特派记者赴国外采访。1918年胡政之以天津《大公报》驻外记者的身份赴欧采访了巴黎和会,他是采访这次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会后他在欧洲游历两年,写了许多国外通讯。

与新闻报道进展相适应的是通讯社的发展。在这批新创办的通讯社中,许多通讯社都有政治背景,靠政党或官僚的津贴来维持,规模比较小。比较具有独立性的是邵飘萍创办的新闻编译社。1916年8月,由《申报》驻京特派记者邵飘萍创办的新闻编译社正式开始发稿。该通讯社规模很小,只有几个工作人员。主要编译外电,也自己采写一些北京通讯。该社每天下午7时发稿,内容分自采和编译外电两部分,每日都有一两篇特殊稿件,颇受各界好评。每次发稿几十份。新闻编译社的消息迅速,稿件普遍为各大报社采用。

三、《申报》

《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停刊于1949年5月26日。《申报》原名《申江新报》,起初是由英国商人美查、普莱亚、麦基洛等三人合资创办的一张中文报纸,共出版了77年,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上海松江一带是战国时期楚国宰相春申君的封地,所以该报取名为《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

img26

《申报》第一期

1912年10月20日,史量才主持经营后,《申报》成为大上海的第一大报。为了满足多方面读者的需要,《申报》不断改进新闻报道,不断扩大报道面,不断增加新闻量,报道内容非常广泛。《申报》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在编辑室内挂着一块写着“尊闻阁”三个字的匾,表示该报十分尊重新闻。《申报》主张,新闻一是要新,二是要真。新就是要求报道迅速,真就是要求报道正确。《申报》之前的报纸上刊登的新闻面都很窄。《申报》创刊后,开始重视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作采访记载,尤其是留意发布社会新闻,从而吸引了广泛的读者群。史量才认为报纸的写真程度远远超过史书,它在叙述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时,可以进行评论剖析,借以推动历史前进。他主张,翔实的新闻与公平的评论都以真实的纪事为基础。报馆应有“独立精神”,言论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img27

史量才

《申报》在最初创刊的几年中,主要新闻来源有三个方面:(1)摘录北京印发的京报、邸报内容;(2)从上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纸上转译一些新闻;(3)转载香港中文报纸上的消息报道。为了收集更多的新闻,报社还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新闻稿件。《申报》除了公开征求新闻稿件外,还招聘外埠、本埠各地访员,建立通讯队伍。《申报》的新闻一般每天100多条,电讯约占一半。[3]

《申报》是中国现代商业报纸的开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申报》是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报刊。《申报》重视新闻的真实性。1874年,日本侵犯中国台湾省,美查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军事通讯的开端。《申报》及时赴台采访战事发展情况,并且配发了台湾省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直接从厦门用电报传到上海,及时见报,受到读者欢迎。1884年法军侵略越南。第二年法军攻袭中国宁波。当时上海许多报纸讳言清政府方面战事失利,只有《申报》刊登了正确的消息,赢得了读者对报纸的信任。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外国报刊

上海长期以来是国际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出版的外国报刊中,美国的《大美晚报》、《密勒氏评论报》刊载了大量中国人民抗战的消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密勒氏评论报》在上海解放后,还继续出版了三年多,后来因为寄往美国的报纸被美国政府禁止,失去大量订户,于1953年6月停刊。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塔斯社在上海设立了远东分社。1941年3月20日,以苏商的名义创办了俄文《时代》半月刊。8月20日又创办了中文版《时代》杂志,多数为周刊,也有少数半月刊。1941年9月,《时代》杂志社编印了英文《每日战讯》,迅速准确详尽地报道苏德战讯。[4]

五、50年代报刊国际新闻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报刊事业是建国初期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1949年8月,《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编辑部内设有政治、工业、农业、文艺、国际、理论等编辑室。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建国初期,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中心。建国头两年新闻界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扰乱经济秩序的活动,为平抑物价、建立新的经济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外新闻传播50年代的内容包括帮助人民就业、禁毒、封闭妓院、制止通货膨胀、医治战争创伤等。

img28

50年代初期的《人民日报》

抗美援朝报道始于1950年的下半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新闻战线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广泛的报道。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6月26日《人民日报》收到朝鲜半岛发生战事的消息,立即组织稿件编发版面,于27日用第一版整版的篇幅编发了一组新闻。11月8日,《人民日报》第一次公开报道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新闻。与此同时,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新闻单位最先派出记者奔赴前线采访。战争中发生重要事件时,新闻单位都及时派出了记者或记者团。这批战地记者和志愿军指战员一起经受了战火的考验,真实地报道了抗美援朝战争,有的还献出了生命。

在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人民日报》、新华社以及全国各地的所有报刊对抗美援朝的宣传报道十分重视,始终将抗美援朝作为新闻报道的头等大事。抗美援朝的报道始终占据《人民日报》头版和国际版的大量篇幅。

这个时期在志愿军部队里也办有多种报纸,其中《志愿军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是志愿军总部的报纸,为四开四版铅印的五日刊。志愿军入朝后采编人员即分头深入部队,组织稿件,组建通讯员网。1951年1月15日,经过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部的批准,《志愿军报》在朝鲜战场创刊。内容除社论、专论、消息、通讯外,还在报头的一角设有新闻图片专栏。

50年代中国报刊大量转载苏联报刊的文章。遇到苏联有重大事件时,报纸版面上几乎大部分是苏联的消息。对苏联建设成就的报道,各报也不惜篇幅大量刊登。当时通过全面学习与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编辑、采访、写作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中,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错误,以致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阻碍了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各报袭用苏联的国际报道方法,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

1958年3月4日,《北京周报》英文版创刊,主要向国外及时报道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发行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后来还增出了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德文等多种版本。

img29

1943年的《参考消息》

img30

50年代的《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是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它选载当天收到的各国通讯社和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消息,以及各国报刊、台湾和香港报刊发表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文章编辑出版,开始时仅供高级干部阅读。1957年3月1日起阅读范围扩大到了县以上级别的干部。1958年12月,《参考消息》的读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团体、企业的干部和高等院校的学生。《参考消息》的改版和扩大发行与当时变幻的国际局势紧密相关,是为了使干部更多地了解国际时事。改版后的《参考消息》每天出版一期,4开4版,约2万字,报道面比改版前扩大,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技教育体育、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从以前单纯地反映国际舆论转变为同时传播信息、增长知识和扩大视野,受到读者喜爱。在1957年《参考消息》的发行量仅有13万,到1965年10月就增加到了85万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