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
1969年11月21日,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4台计算机实现联网,这宣告了网络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互联网逐渐走向商用和民用,并在这一广阔的领域内获得了无限的活力。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了国际互联网。
1969年至1986年为互联网的早期应用阶段。这一时期的计算机网络主要供研究人员、军事部门、政府职员使用。1986年至1995年为互联网的民用化和商业化阶段。1986年互联网开始向全社会开放,这是互联网民用化的开端。在此期间,出现了对互联网民用与商业化非常重要的全球资讯网(World Wide Web,也可译为“万维网”)。现在万维网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干网。1995年以后,互联网继续发展网上服务,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新闻信息提供方面,这一时期是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渗透最活跃的时期。第一家网上报纸出现在1994年。到1998年底,全球已经有超过1500家上网报纸。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将互联网定义为与报纸、广播和电视并列的“第四媒体”。
互联网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平台,代表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网络传播的“多点对多点”的方式使其既可以有大众传媒点对面的传播,也可以是点对点的传播,它是交互式的而不是单向的传播。互联网出现后,在超文本链接结构中,文本中的许多词语都可以链接到相关的另一个词语上。通过链接从一个站点就可以获得多个站点拥有的相关信息。这与看一份传统报纸和看一个电视频道的节目大不一样。
继国际短波广播和国际电视广播之后,国际计算机网络在90年代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新技术之一。它是依靠国际计算机网络、数字化和数字压缩等技术,通过光纤或电话线传输文字、声音、图像的信息网络,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与传统的广播相比,使用国际计算机网络进行国际广播有以下的优越性:(1)用数字存储方式的节目图像清晰,音质更好。(2)克服了时差问题。(3)克服了广播电视在传播上转瞬即逝的缺点。现在,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广播电视机构进入了国际计算机网络。作为国际广播的新手段,国际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保留时间长、容易扩散,因此,对受众将会产生更大和更广的影响。
1994年5月中国科学院将中国国家计算机网联首次接上了国际互联网,获得中国的国家代号CN。但是,当时这个网络只能供极少数人使用。为了扩大使用范围,根据中国邮电部与美国Sprint电话公司的协议,中国于1995年1月底在北京和上海各开通一条专用线路,通过Sprint电话公司联接上了国际互联网。[2]
中国大陆自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率先登上国际互联网发布网络版以来,新闻传媒上网发展迅速。到1999年底,全国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报道机构已达700多家。[3]
1996年,全世界上网的报纸已经达到2000多种。1997年,中国上网的报纸已经有60多种。[4]
199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网络版英文版创立。读者大部分为对中国感兴趣的国外人士和海外华人华侨。此后,《人民日报》又在1998年底和2000年6月分别推出了日文网络版、法文网络版和西班牙文网络版,于2000年底推出俄文网络版,从而成为中国目前访问量最大、语种最多的媒介网络版。《人民日报》英文网络版每天3次更新信息,并可以做到重要新闻随编随发。《人民日报》网络版由于大量采用新华社、法新社的新闻图片,并建立了国内唯一的英文版新闻链接,做到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此外,还有面对在中国的外国人的China Daily网络版。
从历年来的互联网调查之中发现,网络信息的核心群体的特色非常明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1月份发布的数据统计,中国当时的网民总数为8000万,占中国人口的6.3%。在这些人中,上网的核心群体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网民大部分分布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网络信息的核心群体一般是中高收入、对社会问题比较关注的精英阶层。这些人追求民主,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热衷于新事物,追求个性等。但是这样的网络信息核心群体也具有一定的缺陷。由于信息主体的年轻化、城市化、精英化,将导致信息交流的话题与现实世界的不平衡,话题将偏重于年轻人所关注的话题,网上信息的“焦点”也倾向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同时这也将导致信息的利益导向趋向于这部分人群,而且网络信息所体现的也将是这些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