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外传播专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对外传播专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节对外传播专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4月20日生于波兰华沙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拉沙尔曾经因参加犹太人反抗沙皇的统治入狱。父母的决定改变了爱泼斯坦的命运。爱泼斯坦的四位难友中有一位英国姑娘邱茉莉。爱泼斯坦他们5人经过精心筹划,制定了逃跑计划。晚年的爱泼斯坦1944年底,爱泼斯坦和邱茉莉经印度、英国去美国。8月,爱泼斯坦参加了宋庆龄主持的创刊筹备会议。1957年,爱泼斯坦加入中国籍。

第九节 对外传播专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1915年4月20日生于波兰华沙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拉沙尔曾经因参加犹太人反抗沙皇的统治入狱。为了躲避迫害,爱泼斯坦一岁时就跟随父母离开祖国,先到了日本,1917年到达中国。1920年全家定居在天津。父母的决定改变了爱泼斯坦的命运。爱泼斯坦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1年,爱泼斯坦初中毕业后在天津《京津泰晤士报》开始了记者生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爱泼斯坦的父母不愿居住在被日本占领的地方,忍痛离开自己的独生子,东渡太平洋到了美国。当时,爱泼斯坦22岁,担任了美国合众社的记者。作为一名记者,他把战地新闻源源不断地发往美国,以此来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爱泼斯坦不仅用笔支援中国抗战,而且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实际行动掩护抗日人士。爱泼斯坦为了及时报道战地新闻,随着战局的发展而四处奔波。从北平到南京,从武汉到广州,他踏遍了中国南北各地。

1938年,日军逼近广州,不时进行空袭。10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为了保卫广州,各界民众10万多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爱国大游行。人们冒着被空袭的危险,高擎火炬和旗帜,群情激昂地从太平路向永汉路前进。爱泼斯坦随着战局的变化从武汉到了广州,他在街头被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在火炬的照映中,他惊奇地发现游行队伍的前列有一位端庄秀丽的妇女挥舞着小旗与民众一起前进,她就是宋庆龄。他立刻走过去问候她。这就是他们初次会面。

1938年10月,广州失陷,爱泼斯坦转道去了香港,参加保卫中国同盟总部工作。1939年他在香港参加了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宣传工作。爱泼斯坦主要负责筹办保盟机关报《新闻通讯》,开展国际宣传。爱泼斯坦善于组织国际友人撰稿,以其在前方及敌后亲眼目睹的经历,写出具体生动的报道文章,非常有说服力。正如爱泼斯坦说的,这些文章“并不是用一般的言词来要求人们给予支持,而是用那些在战地做实际工作的人们写的报告,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感到那些取得的成功,存在的问题,那种有创造性的战胜危险和困难的情景都是他们自己经历的事。”因而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令人信服地取得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新闻通讯》开始是一份油印的简报, 1939年4月改为铅印发行,到香港沦陷前的1941年11月停刊,先后出版了36期。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飞机也突袭香港。12月25日香港沦陷。爱泼斯坦来不及撤走,被日军关入赤柱集中营。集中营设在海边一所学校内,利用大海是逃跑的最佳途径。爱泼斯坦的四位难友中有一位英国姑娘邱茉莉。她与爱泼斯坦一样,对中国抱着同情心并走上支援中国抗战的道路。爱泼斯坦他们5人经过精心筹划,制定了逃跑计划。1942年3月18日夜,爱泼斯坦等人先潜伏在铁丝网旁,当日军巡逻队过去后,他们立即剪断铁丝网,跑到海边,挖出事前掩埋在海滩上的小船,把船推向大海。5个人跳上小船,准备向当时活跃在香港地区的东江游击队控制的方向逃跑,但是他们上船后就迷失了方向。第二天中午,他们飘到位于香港与澳门之间的一个小岛,5个人由于筋疲力尽,晕倒在小船里。幸好岛上的中国渔民救了他们,帮他们到了澳门。邱茉莉找到一位在澳门的朋友,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5个人离开澳门,辗转到了桂林。不久之后,爱泼斯坦和邱茉莉喜结良缘。

在香港沦陷前夕,宋庆龄乘最后一班飞机撤出香港到重庆。在艰难的环境下,宋庆龄在重庆重建保卫中国同盟,以继续争取国际对中国的援助。当宋庆龄得知爱泼斯坦已平安返回内地,十分高兴欢迎他参加重建保盟工作,负责国际宣传。爱泼斯坦当时应聘作为美国联合劳动新闻社记者住在两河口的外国记者招待所,宋庆龄后来也迁到两河口新村的住宅,两处相距不远,经常联系。爱泼斯坦常到各地采访,可为宋庆龄提供许多新信息,宋庆龄也时常向他通报情况。在重庆期间,宋庆龄有些重要文章通过爱泼斯坦发往国外,1944年她写的《致美国工人们》就是通过他在美国联合劳工新闻社发表的。在抗日战争中,爱泼斯坦做了大量采访和通讯报道工作。他生动、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944年初夏,爱泼斯坦以美国《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和联合劳动新闻社记者的身份,参加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突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访问延安。在三个月里他访问了毛泽东、朱德,还采访了许多战士和农民。他此行向国外各大报刊发表了30多篇稿子,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的情况。访问延安期间,爱泼斯坦还就边区的对外传播工作提出了建议。新华社那时发出的第一条英文新闻,就是由他亲手改稿,从延安的窑洞向世界传播的。

img68

晚年的爱泼斯坦

1944年底,爱泼斯坦和邱茉莉经印度、英国去美国。爱泼斯坦用两年多的时间于1947年写出了《中国未完成的革命》,在美国出版后,又译成其他外文,在外国发行。他在1949年又出版了《中国劳工札记》一书。这些文稿和图书对向世界介绍中国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建议宋庆龄创办一份对外的英文刊物。为此,宋庆龄约请了金仲华和陈翰笙,她还想到了在美国的爱泼斯坦夫妇。1950年,她托赴美的朋友带口信邀请他们尽快返回中国。爱泼斯坦与邱茉莉经波兰、印度,于1951年6月来到北京,被周恩来邀请至家里共进晚餐。8月,爱泼斯坦参加了宋庆龄主持的创刊筹备会议。为了办好这份新刊物,他们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爱泼斯坦忠实地执行宋庆龄及编委会确定的办刊方针,几十年呕心沥血辛勤工作,并且培养了大批对外传播人才。

宋庆龄经常关注刊物的方向、内容与出版质量,经常写信给爱泼斯坦,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宋庆龄所撰写的文稿也经常请爱泼斯坦帮助提供资料,征求意见,修改润色。经他修改的文章宋庆龄都很满意。

1957年,爱泼斯坦加入中国籍。“文革”期间,爱泼斯坦和夫人邱茉莉被“四人帮”以“国际间谍”的莫须有罪名关进秦城监狱长达5年之久,直到1973年在周恩来亲自过问下才被平反。然而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消沉,“文革”后,爱泼斯坦担负的工作和社会活动十分繁忙,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

1981年的5月29日宋庆龄与世长辞。爱泼斯坦和同事们以最快速度赶出全国第一份纪念特刊,以各种文字向世界人民介绍这位伟大女性的一生。爱泼斯坦认为对伟人最好的纪念是行动,他除了要尽力办好宋庆龄创办的杂志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快完成她生前委托的传记写作任务。爱泼斯坦撰写的《20世纪伟大女性宋庆龄》一书于1993年出版,在中外发行,深受好评。该书除了中文简体字版、英文版、日文版等版本外,台湾还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繁体字版。

爱泼斯坦在1955年至1985年4次去西藏采访,每次相隔10年。他在《西藏的转变》一书中写道,在新中国我看到的所有变化中,“世界屋脊”上的变化是最引人注目的。

爱泼斯坦说,对外报道要从生活入手,用事实说话。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要有好奇心,记者没有好奇心就不是记者。爱泼斯坦认为,独家新闻除独家材料外,更主要的是靠独特的视野、靠视角的开掘,而不是靠垄断。在新闻报道中,爱泼斯坦总是强调人物报道。在一次天津缺水事件的报道中,爱泼斯坦在记者稿件上批语:“天津缺水,这个稿子缺人”,认为没有在稿子中写出生动的人物,从而失去新闻稿件应该贴近生活的一面。

爱泼斯坦最后一次在媒体露面是2005年5月5日在家中接受中央电视台有关抗战的采访。5月26日,爱泼斯坦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