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闻发现过程的思维特点
心理学研究证明,除了为数极少的天才之外,不同的人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上并没有多大差异,而是由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关心程度和训练程度不同才产生出差异。对这一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就已有了足够的认识,他的名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一个在业内广泛传播的典型案例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当年在《辽宁日报》农村部工作的范敬宜和同事一起到两家子公社采访,在公社值班室里睡了一晚上,第二天一起床,范敬宜问这位同事:“你发现什么新闻没有?”同事说:“昨晚不是没有任何人来打搅吗?哪来的新闻?”范敬宜笑着说:“这就是新闻!”他们当即抓住这一新情况进行采访,写出了《两家子公社干部睡上安稳觉: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消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表现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带来的新变化:农村、农民已经有了自主权了。这个案例的成功无疑与范敬宜长期在农村采访的经验有关,但全国与范敬宜有相似资历或经历的农村记者多得很,为何这个新闻独独让范敬宜抓到了呢?可见,一般人在创造性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其实只是对周围事物的关心程度和训练程度上的差异。再如曾获好新闻奖的一篇关于“从垃圾中看变化”的新闻稿,就是通过把改革开放前后垃圾结构的变化进行比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反映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反映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实惠的重大主题,如果没有作者对这一现象的高度关注,是很难写出来的。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记者和编辑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发现新闻?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批判和质疑精神为先导,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主张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要求思维者本身敢于、善于从现象入手,探求事物的来龙去脉与本质特征,能动地开展异于他人、优于他人的思维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差别,完全相同的事物是没有的,而构成事物不同的原因在于它们的质不同。分析事物内在矛盾的特殊性,确定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质的差别,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得出的才是内涵丰富的整体而准确的认识。记者编辑创造性思维的认识轨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轨迹是一致的。在认识过程中,记者和编辑创造性思维往往专注于客观事物间的细微差别,寻找客观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非一致性,发现事物的特殊性,发现新闻,揭示真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同中观异”的发现方法,或者叫做比较区别的方法。这就是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等这些党的优秀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而对其新闻报道在写作上却非常不同的原因。
有时候,记者编辑还需要异中观同,在开掘诸事物的同一性中发现新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差别,存在着矛盾的特殊性,同时还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的同一性。因此,记者编辑除了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求异性,也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认同性”。要善于找出不同事物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往往反映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体现了事物的真实性”。
提炼新闻主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异中观同、统摄思维的过程。采访任何一个人,所涉及的总是与他的工作、生活、学习有关的一些琐琐碎碎的事。如果你想从这些琐碎事情中提炼出一个好的主题来,就得“异中观同”。否则,就无法把现成的材料集中为一个整体,没办法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也就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创造性思维,还要求记者编辑拓宽视野,在广角度、多侧面透视事物中发现新闻。创造性思维重视从多个思维起点、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角度、多个思维层次出发,从多个思维效果中选择最优化的结论。反映在时空观念上,不仅用纵向比较法去观察事物,把现实看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未来看做是多种目标的集合点,而且要用横向比较法去评价事物,把握该事物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及其在周围环境系统中的地位。在思维态势上,它既有思维的统一性,又有思维的多样性。注重从千差万别的多种情况出发,统观全局,按照整体系统要求去观察事实和反映事实。
创造性思维与预测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预测就是一种超前,是指人们在一定阶段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将该事物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进行科学的思考与分析后,对它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所作的预见性判断。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们善于发现从量变到质变前的蛛丝马迹,并将这些发现与相关事物联系起来,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宏观思考,对其变化方向作出科学的判断。
创造性思维的超前性,要求记者编辑的眼光具有深层穿透力,能够把事情看穿、看透,不仅看到它的过去,看到它的现在,还要看到它的未来。这种眼光当然必须建立在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的深刻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之上。
思考与练习:
1.新闻信息有哪些基本特征?
2.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3.新闻传播与现代文明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失实的原因何在?如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试比较新闻真实与文学真实和哲学真实的异同。
6.怎样理解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7.在新闻活动中,记者、编辑是怎样对新闻作出评价的?
8.新闻发现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注释】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页。
[3]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页。
[4]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杨保军教授认为,新闻需要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真知”,但却排除传播者对事实的“灼见”。
[5][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王征、王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6]杨保军:《论新闻真实的事实性》,“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理论新闻学系列专论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031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63页。
[8]《奥巴马碰到哈姆雷特“为之还是不为之”的难题》,《联合早报》2008年3月10日。
[9]南振中:《密切新闻报道同人民群众的联系》,2004年9月23日在全国普通高校新闻院系负责人“三项学习培训班”上的讲话。
[10]《冯小刚接受采访澄清“看盗版不如狗”风波》,千龙网2008年3月11日。
[11]杨莲洁:《冯小刚大声喊冤买盗版连狗都不如是在说自己》,《北京晨报》2007年4月28日。
[12]《专访胡德平:披露尘封28年的胡耀邦录音带》,北方网2008年3月11日。
[13]《张茵:修改劳动法由政府决定,我再也不说了》,星岛环球网2008年3月13日。
[14]景凯旋:《南街村红色神话的破灭昭示了什么?》,《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3日。
[15]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计信息网,http://gdtj.chinasarft.gov.cn/showtiaomu.aspx?ID=72b52848-4bd①-425a-885c-a4b96d00c3ce,2010-03-15。
[16]刘建明:《新闻学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
[17][美]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68页。
[18]梁建增:《焦点访谈——从里念到运作》,北京:学习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19]冯天瑜:《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
[20]参阅蔡凯如:《新闻传播的文化观照》,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21][美]莱斯比特:《大趋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23]转引自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页。
[24]郝民工:《无冕国度的对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25]参阅吴廷俊:《马列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史》,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0~314页。
[26]参阅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168页。
[27]《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86~188页。
[28]参阅叶家铮等:《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播对策》,《现代传播》2001年第5期。
[29]转引自[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30]参阅[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