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隐性知识的结构,隐性知识的分类

隐性知识的结构,隐性知识的分类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隐性知识的结构波兰尼认为人类认知运行中的任何认知活动都隐藏着一种内在的功能结构,也就是三元一体的隐性知识结构。而后斯腾伯格及其学生、同事们关于隐性知识结构的分析,则更多的是基于隐性知识的实证研究。根据隐性知识的结构,与工作相关联情境中的成就之间并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隐性知识的维度包括与具体情境相关的管理自我、管理他人和管理任务的内容。

第一节 隐性知识的结构

波兰尼认为人类认知运行中的任何认知活动都隐藏着一种内在的功能结构,也就是三元一体的隐性知识结构。这种功能结构只存在于人的隐性认知活动中,一切认知过程都含有这样一个内部构成:由认知个体负载一定辅助意识朝特定焦点意识的注意指向。所有的隐性知识是包含认知者、辅助意识和焦点意识这三个成分的三元结构。例如,认知者个体在注意立体景象的同时对两张不同照片、视觉活动等的意识就是辅助意识,而由附带线索统合而成的在注意焦点上的立体组像的意识则是焦点意识。立体景象这个知觉经验是由意向性活动将附带部分的线索如不同照片等进行完形建构而形成的,立体景象的建构方式是统合。认知者在隐性知识中的辅助意识和焦点意识这两种意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自发而形成的,它们之间关系的形成和维系是依靠认知者的整合作用,因此,隐性知识具有三个中心,辅助的诸细节、集中目标以及将辅助的诸多细节和集中目标联结起来的认知者。[1]

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结构的分析,注重分析了认知者个体在隐性知识中的整合作用,强调隐性知识结构是认知者个体由近及远构建经验的前延性致知结构。而后斯腾伯格及其学生、同事们关于隐性知识结构的分析,则更多的是基于隐性知识的实证研究。

斯腾伯格和瓦格纳等根据隐性知识的特性提出隐性知识有三种类型:①自我管理:关于取得管理绩效的自我激发和自我组织的知识(知道提高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的知识)。②他人管理:如何管理下属和同事交流的知识(知道如何指导他人工作以及形成有效的人际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能力的知识)。③任务管理:关于管理和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的知识(知道如何处理工作中面临的日常事务的知识)。[2]

参照以往的传统学术能力结构,瓦格纳提出了隐性知识的结构假设。这些结构假设主要包括双因素模型、等级模型、主因素模型及混乱模型。[3]

双因素模型是根据任务中应用的一般因素和基于具体任务的因素提出的。具体因素显得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对于任务中存在的变量来讲并没有价值。将双因素模型应用到隐性知识的结构中的解释即隐性知识的个体差异对于内容、背景和定位来讲是较为一般的。双因素结构模型如图3-1所示(图中“S”为“自我”;“O”为“他人”;“T”为“任务”;“L”为“局部”;“G”为“全局”;“g”为“一般因素”)。

img2

图3-1 隐性知识的双因素模型(R K Wagner,1987)

等级模型在双因素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个体不可能在所有的任务上都表现一样,在某些任务上表现好的个体在其他任务中表现未必会好,因此还需要用群因素来解释个体在不同任务上的差异。瓦格纳假设隐性知识可能存在一个一般因素,同时各个维度上的小类别还可以相互组合而成为不同的群,并以此来解释个体在某些任务中表现好而在另外一些个体在任务中表现较差的现象。等级模型有如下两个假设,见图3-2。

img3

图3-2 隐性知识的等级模型(R K Wagner,1987)

注:“S”代表“自我”,“O”代表“他人”,“T”代表“任务”,“L”代表“局部”,“G”代表“全局”,“g”代表“一般因素”

在主因素模型(见图3-3)中,任务所涉及的变量可以由一系列独立的群体因素来解释。按照隐性知识的结构,主因素模型假定人们在关于管理他人方面知识丰富,但是在管理自我和任务方面则并不是这样。

img4

注:“L”代表“局部”,“G”代表“全局”,“S”代表“自我”,“O”代表“他人”,“T”代表任务

图3-3 隐性知识主因素模型(R K Wagner,1987)

混乱模型(图3-4)假定隐性知识中并不存在公共变量和一般性。个体是否知识丰富完全依赖于其完成的具体任务。根据隐性知识的结构,与工作相关联情境中的成就之间并不相关。如果个体从自我经验中所学的内容是关于情境的具体的内容,这个模型似乎也可以被人们所接受。

img5

注:“S”代表“自我”,“O”代表“他人”,“T”代表任务,“L”代表“局部”,“G”代表“全局”

图3-4 隐性知识混乱模型(R K Wagner,1987)

瓦格纳接着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在学术心理学和管理学这两个不同领域对隐性知识的结构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隐性知识的维度包括与具体情境相关的管理自我、管理他人和管理任务的内容。[4]隐性知识的结构具有丰富的一般因素模型特征,根据一般能力或积累的知识对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差异进行较好的描述。各种各样的隐性知识可以被看作是与个体心理因素相并列的一般能力因素或积累的知识,因此,隐性知识具有双因素模型特征。关于隐性知识一般因素的形成,可能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这种一般因素可能代表了人们与生俱来的某种一般能力,他们可以借助这种一般能力来获取隐性知识;另一种就是这种一般因素可能反映了人类经验学习的本质,也就是人们处理某种情境的经验赋予了对自我、他人以及任务管理的理解,因而越是具有更加丰富的一般情境经验的人,就越是懂得如何管理自我、他人及任务。

瓦格纳认为隐性知识应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类:①情境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自我、管理他人和管理任务;②情境之间的关系,即局部的(小范围、自我包含)和全局的(大范围、和大背景相关);③定位,即是理想的还是实用的。隐性知识内容维度是指隐性知识应用形势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管理、任务管理和他人管理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自我管理(self-managing):在工作相关情景中,关于取得管理绩效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组织的知识。如知道提高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更好地克服拖拖拉拉的坏习惯等。

(2)任务管理(managing tasks):关于管理和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的知识。如知道如何处理工作中面临的日常事务。

(3)他人管理(managing others):关于管理下属和与同伴交往方面的知识。如知道如何去奖励下属。

尽管在有些形势下只需涉及隐性知识这三种内容知识其中的一种,但是大多数形势下是需要这三种类型的隐性知识的。例如,作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企业的日常事务管理的时候就需要这三种类型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的情景关系维度是指隐性知识应用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局部背景(local context):指集中注意完成手头的具体任务,具有短期性,没有考虑到声誉、职业目标或长远规划。

(2)全局背景(global context):注重长远目标,以及如何将目前的情况和长远规划相匹配。

隐性知识的定位维度是指隐性知识应用的定位,内容包括以下几种:

(1)理想主义定位(idealistic orientation):指理想地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案。

(2)实用主义定位(pragmatic orientation):指一个方案的可实施性。最优的解决方案是同时兼顾理想与实际的方案。

隐性知识的结构管理着内容、背景和定位交叉中的隐性知识的结构、维度的评价问题,他们之间的组成如图3-5所示。隐性知识即散落在这些内容、背景和定位交叉的具体情境中。

img6

图3-5 隐性知识的结构(R K Wagner,1987)

这三种类型的隐性知识,对个体的成功非常重要。隐性知识在成就个人目标的时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标越有价值,知识就越能够支持个体目标的实现,那么这种知识也就越发有用。

斯腾伯格及其同仁关于隐性知识结构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之后,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具体领域对隐性知识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认为,隐性知识包括认知和技能两个维度,认知维度和技能维度之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交叉部分。隐性知识的认知维度主要由心智模式、信仰、观念和价值观等组成;技能维度通常与隐性知识的“知道如何做”、非正式的、难以捕捉的技能紧密相关,包含了专业技能等。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并不自觉地接受它们的存在,尽管这些隐性知识不容易被明确表述出来,但是这一类型的隐性知识对人们认识世界有非常大的影响;技能维度的隐性知识主要来自亲身经历的高度个人化的洞察力、直觉、灵感等,譬如高级工匠经过长年累月,积累大量习惯性的技巧,但是对于这些技巧背景的科学原理却很难明确表述。[5]

我国学者刘鲁蓉对隐性知识的结构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大学生的隐性知识包含八个维度,它们分别为自主性、赞许性、计划性、预备性、参与性、决定性、规范性和吸纳性。所谓自主性主要描述有创造性或不一般的观点,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等内容,反映知晓要符合自己的愿望才是成功的前提;赞许性主要涉及被同学认为有才能、受到老师好评、得到过级证书等希望被社会承认的知识;计划性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常向老师请教,每天有计划地定时学习,准时上课,从不缺席等;预备性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事先准备提纲、预先阅读老师指定材料等知识;参与性主要描述爱提问题,第一个发言,参加社团活动等知识;决定性主要描述决定选专业、选课的知识,如该专业有知名教授,为了开阔眼界、该专业非常有趣等;规范性主要描述按规定字数写,没有文字、语言上的错误等常规性知识;吸纳性主要涉及听取父母、同学等建议的知识。[6]

美国学者南希和葛瑞基于学习领域来探讨隐性知识的结构。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隐性知识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因素,这五个因素分别为:自我激励技能、自我组织技能、个体技术任务、社会技能以及组织技术技能。其中,社会维度的社会技能对隐性知识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工作是根植于社会情境下的,对发生在这些情境下的互动的理解对个体在组织中获得成功是非常必要的。[7]

从以上研究者对隐性知识结构的探讨可以看出,隐性知识的结构是基于具体领域而言的,综观以往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隐性知识的结构并非单一性的,而是多维度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