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型城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议报告

创新型城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议报告

时间:2024-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型城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议报告一、创新型城市的定义创新型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由于提出的时间较短且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其的认识不尽相同。

创新型城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议报告

一、创新型城市的定义

创新型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由于提出的时间较短且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其的认识不尽相同。世界银行2005年发表了一份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先决条件:拥有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拥有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及学术活动的场所设施;拥有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拥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政府治理有效,服务高效;拥有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拥有多样化、高质量的居住选择;切实重视环保,在这方面有良好口碑;社会多元,能接纳各种观点的碰撞、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各种体验的交汇等等。

西方学者在对创新城市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以下5个基本要素。

1.创新主体

创新主体是指开展整个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活动主要由创新主体来完成,创新主体是创新型城市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其他要素均作为环境要素服务于创新能动要素,它位于最顶端,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2.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指开展整个创新活动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总称,包括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技平台、资本要素和科技园区等要素。一般来说,城市的创新资源越丰富,创新实力越雄厚,优势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越强,那么发展后劲就越强。

3.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是指推动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保障体系,包括科研经费筹集保障机制、科研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激励与竞争、创新评价和监督机制等等。其中知识产权保护、科研人员学术自由保障、健全良好的科研体制等是创新机制建构的关键

4.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城市维系和促进创新的基本保障,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人文环境等等。而创新精神、科学思想、价值导向、伦理道德爱国主义精神等是人文环境的核心内容。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对于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提高城市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

5.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是指城市创新活动所产生的业绩和效果。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来驱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绩效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优化、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等方面。

二、国内外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

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的评价尚处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价模型。这是因为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涉及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大建设的方方面面,亦涉及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有的方面能够量化,有的方面则难以量化;即便能够量化的方面,有的具有现成的统计平台,有的则不具备数据的可获得性;因此,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难度。

1.国外研究情况

从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城市创新能力即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是评价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指标和影响因素。国外学者在对几十个创新型城市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了许多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主要可以分为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硬件指标是激发城市创新能力的前提。城市中硬件设施的数量、质量以及多样性和可获得性对鼓励创新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和私人企业研究部门的研发能力;信息和通信的可获得性,现有城市的图书馆系统、信息和交通设施;城市的综合教育系统,包括从小学教育到技术型和人文性的各类大学,从大众文化到高雅艺术的各类文化设施。创新型城市的软件指标表现在城市历史、城市危机感、城市的内在创新能力以及城市的组织能力、市民的价值体系或生活方式,以及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等方面。

2.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建设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起源于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在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指引下,国内先后有200多座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设想,并且设计了一系列考核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表1整理了部分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考核指标。通过对国内18个城市考核指标分析,发现被城市共认度较高的指标分别为专利授权数、互联网用户数、R&D经费占GDP比重、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人均GDP、技术市场成交额、万元GDP综合能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等(表2)。

在国内开展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研究中,经文献检索,近6年来发表的共33篇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的论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依次为专利授权数、互联网用户数、R&D经费占GDP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值比重等一些反映创新基础条件和产出等,详见表3。

表1 国内主要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考核指标

img1

表2 国内18个城市考核指标体系中单个指标出现次数排序*

img2

续表

img3

*注:根据相关城市出台决议等资料整理

表3 国内近6年33篇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中单个指标出现次数排序*

img4

*资料来源: 根据 “中国知网” 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整理

3.青岛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2006年,在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中,提到2015年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量化考核目标主要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财政科技投入增幅、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科技进步贡献率、发明专利授权量、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比重,并确定了相应的达标数值。

2011年,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展了城市创新指数的研究,对青岛市和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2006~2011年各年度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研究方法参考借鉴了《欧洲创新计分牌》、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等,建立了由创新资源、创新投入等6个一级指标,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等3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创新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见表4),通过采集公开发布的经济、科技数据进行测算,对城市的创新能力赋予量化的分值,以便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发现优势与差距,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为加强城市创新活动调控、制定创新政策提供了依据。

表4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img5

续表

img6

三、有关建议

为保持考核、评价指标的连续性、一贯性以及与同类城市的可比性,考虑到指标数据的科学性性、可行性、简洁性,即指标均为纳入政府统计调查制度、以统计标准计算的统计指标,建议在《关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继续使用2006年《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部分创新型城市考核指标,并结合国内创新指标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增加或调整最新的指标,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青岛市创新型城市考核指标体系

img7

续表

img8

参考文献

[1]周纳.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探讨[J].统计与决策, 2010,9:21-23.

[2]喻金田.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国内理论与实践 的对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51-54.

[3]张士运,刘好.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展评价与分析[J].中国科技成果,2011,(11):7-11.

编写:蓝 洁

编审:谭思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