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闻媒介的性质与传播力
新闻媒介按内容可分为综合性媒体、政治报刊、经济媒体、娱乐媒体和生活类媒体;按产权性质可分为国有媒体、政党媒体、公共媒体和私营媒体;按新闻媒介自主程度划分,还有独立媒体、机关报(从属于政党、国家、团体和企业的媒体)和官方与半官方媒体等差别。不管哪种大众新闻媒介,都有一些共同属性,但却表现出不同的传播力,而传播力的大小最终取决于媒介的性质。
1.新闻媒介的性质
新闻媒介是最大的意识传播机构,传播内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受控程度和形式具有多样性,因此它的性质也具有多元性。过去,人们把新闻媒介的性质简单地概括为信息性或舆论工具,不仅陷于片面,而且远离它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没有揭示它的多重本质。新闻媒介在完成社会教化和信息交流的使命中,通过若干属性首先表现出意识形态机构的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新闻媒介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
新闻媒介最贴近政治,反映政治突发事件的效率与影响力最大,一切集团都利用它传播自己的主张以影响公众和事变,因而它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媒介有效地组织人们的日常事件和生活,不断促进国家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大众形成共同的意志和行动。新闻媒介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总是带有操纵公众意识的动机,把大众凝聚在自己的旗帜下。对于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生活而言,它居于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地位,总是力图提出某种自认为正确的思想,认定这些思想为真理并竭力宣传这些真理。用事实再现某种观念是新闻媒介的主要特征,因此它是特殊的意识形态机构。
新闻媒介以报道新闻为主,覆盖范围广阔,面向大众,公开传播多种内容,既是信息工具,又是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工具。新闻媒介的这种特征,使其每天提供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消息,让人们知道外界的变化,充当社会的感觉器官。人们从新闻中知道公共生活的动向,了解公众面对的共同问题和应付环境的对策,在一定意义上,它是社会的公共信息器官。
有些新闻媒介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因为它发挥引导人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作用,成为社会的公共领域。在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媒介的公共器官得以强化,坚强地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反映绝大多数人的要求。人们借助媒介交流思想、共同参与社会生活,新闻媒介成为表达大众呼声的公共讲坛。在一个不公正、充满对立和冲突的社会,新闻媒介被少数人所控制,用来维护一定集团的私利,公共器官的属性就要消失,阶级性与集团控制性突显出来。但在有些事件报道中,当它的立场代表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和利益时,它也能暂时地表现出一定的公共性。
在当代社会,代表一定利益集团的媒体正在失去大量受众,自然不是公器,但有许多媒体总是力求充当人民的喉舌,其公共性质越来越突出。媒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以反映人民呼声、捍卫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就具有了社会公共领域的性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还有企业与商品属性,因为它依赖于市场,在经营领域按照企业运作,其主要产品新闻由于广告成为配售品而有了商品的属性。但无论如何,不能把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倾向的新闻媒介的性质简单地归结为企业,因为它的主要属性不是企业,而是意识形态机构。
2.媒介传播力的构成
某个媒体的属性与性质通过传播力表现出来,并反映出媒介为谁服务及其与传播力的组合水平。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16],包括媒介的思想倾向、规模、素质,传播的信息量、速度、覆盖率及影响效果。其中影响效果是媒介传播力的主要表征。传播内容的权威性、媒介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和资本积累是传播力的五个决定性因素。
传播力首先是由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效率决定的。对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媒介不断出现新的传播力。报纸的诞生和发展源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出现了复制传播力。无线电技术催生了广播的超空间传播,出现了征服更大空间的音息传播力。影视技术使电视走入千家万户,影像生动感人,出现了镜像传播力。得益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互联网成为双向、立体和多链接的大容量媒体,出现了多功能的全球传播力。这四种传播力能不能强烈地影响受众,取决于媒介的性质。公共媒介以服务于人民为宗旨,发挥人民喉舌的作用,在履行公共领域使命中表现出最大的传播力。
传播力的主导优势是媒介的真实、正确、积极和健康的内容产生的竞争力,表现为正义的思想倾向激活受众感官的能量,使媒介发挥重要的作用。竞争力首先表现为信息形态的感官差别,不同新闻媒体都因内容形式被感官接纳的程度而产生不同的传播力,多感官比单感官受阅信息的方式具有更大的传播力。所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传播力依次不断提高,对前一种大众媒介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战,促成媒介不断变革。从根本上看,媒介的传播力最终取决于传播内容,准确、真实、报道立场公正,及时对事件作出深刻的分析,有助于提高人类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传播力就表现出更大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