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语化与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问题

双语化与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问题

时间:2024-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播效果最大化在于两方面:当英语作为专访的主要手段时,提问上增加更多兴奋点,在提问节奏上做调整,节目内容上增加可看性。

第二节 双语化与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一期双语节目《舞动的北京》和北京电视台《国际双行线》的一期双语节目《边走边唱》,主持人运用汉英双语采访中外嘉宾,保证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交流对象语言沟通的顺畅和谈话现场的真实感。

但问题的负面效果也随之出现,《焦点访谈》的收视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北京电视台制片人也感叹:“根据《国际双行线》节目在北京地区的收视调查结果,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到达率占15%,收视率还不到4%,而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观众是收视主体,所以双语节目不好做,节目双语化程度越高,收视率反而越低”(4)。 似乎双语化程度与收视率成反比,无奈之下,“双语”成了“曲高和寡”的代名词。

好像各媒体都遇到了这样一个矛盾。在中国,双语观众不占大多数,于是,我们看到电视台为避免收视率下降,有的节目干脆让外国人说起了“中国话”。

比如,中央电视台《高端访问》(Top Talk)曾在一段时间里有了这样的变化:2005年4月10日播出水均益专访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国际局局长托马司,主持人水均益几句提问仍是用英语,但托马司的英语回答却是请人用汉语配音压混合成,没有现场同期声,观众听不到托马司真实的同期声,失去了现场感,也就削弱了专访的魅力。

随后几个月的节目一直保持这样一种“双语错位”状况——中国主持人用外国话问,而外国人的回答被加工成中国话配音,不可否认,这是双语化,但这种双语化是以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为代价的。

事实证明,这次双语化的调整变化并没有带来节目收视率的大幅度提高,节目后来又改回到从前的双语状态,保住了专访的特性。

双语化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不能用双语错位的表达方式来留住中国观众。传播效果最大化在于两方面:

(1)当英语作为专访的主要手段时,提问上增加更多兴奋点,在提问节奏上做调整,节目内容上增加可看性。

(2)遵循新闻原则,依据目标受众层次定位调控双语的比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