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关于“双语教学”的设想
1. 双语教学的历史
我们追溯双语教学的历史,不能不提及加拿大的法语沉浸课程(the Canadian French Immersion Program)。20世纪60年代,在加拿大东部的魁北克省—— 一个法语区(法语和英语是加拿大两种法定的官方语言之一),一些说英语的家长希望学校能够教他们的孩子说法语,以便孩子们日后能够使用两种法定语言。没想到的是,学校不是教孩子们怎样说法语,而是“老师用法语上课”来学习各门课程,结果,这些当时还不会说法语的孩子居然慢慢学会了法语。这种显而易见的教学效果并非通过参加“学习法语”而实现的,而是通过“教学语言”来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这正是当时加拿大沉浸式课程的优势所在。
通过教学语言获取语言能力的成功例子并不少见。除加拿大和西欧国家(例如比利时、卢森堡等)之外,近在身边的例子在中国香港。香港一些国际学校有许多母语为汉语的华人学生,教师用英语教授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由于长期沉浸在英语教学之中,学生对英语耳濡目染,一般都可习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比较省时、省力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语言的能力。由此看来,教学语言对生成语言能力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双语教学的历史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20世纪初的观点是双语能力会影响智力的发展;20世纪30~50年代,双语能力对智力发展不会有积极的影响,但也不会有消极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觉得双语能力对智力发展有正面积极的作用。
早在1981年,美国教育部就对双语教育的成效进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有人对双语教学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新移民想及早掌握英语方便生活和工作,但是双语教学会使学习者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消磨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使用两种语言并不是帮助新移民提高英语水平,及早融入主流社会的有效途径。同英语教育课程相比,双语教学在提高英语水平方面比较差。1998年加利福尼亚州停办了该州大多数双语教学的课程。
2. “双语教学”的定义
我们究竟该如何趋利避害,进行双语教学?首先了解一下它的概念。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may be of different types and include:
a) the use of a single school language which is not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an immersion program.
b) The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but later a gradual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for teaching some subjects and the home language for teaching others.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c)The partial or total use of the child’s home language when the child enters school, and a later change to the use of the school language only. This is sometimes called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译 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
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
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3. 双语播音主持课程如何进行双语教学
简而言之,“双语教学”是指在其他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在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习得外语,是强化习得外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当年美军为赴朝、赴越所创的外语快速强化教学法——“TESL”语言教学法,至今仍风靡全球,比如现在的“TOFLE”班,“GRE”班。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最为传统的许国樟英语教学法,可以培养丰厚的外国文化底蕴和厚积薄发的语言功底,适合用于从事理论研究或文学翻译的人才的培养。
不过,双语播音主持的系列课程的总体目标不是学习外语,而是学习如何熟练运用双语驾驭节目。为保持学生在大学期间双语的熟练程度,不至于退化,非常需要在一些专业课程中用外语进行教学,营造外语环境。双语教学要使语言学习达到一个最高层次——能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并能自如地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从这样的学习目标看,双语教学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但是,如何进行双语教学?要注意几个方面。
(1)双语教学不可盲目。
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之间的外语水平有差距,双语教学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双语教学要采用阶段试行的办法,分年级调整双语的比例进行教学。
低年级——培养面可以扩大些,本科生英语达到三级水平,旨在培养双语节目意识,提高双语听知水平、鉴赏水平,属于引领入门阶段,外语比重应该减少,重在培养兴趣。
高年级——培养面要有所限制,本科生英语要达到四级水平,从中遴选出口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以提高双语播音主持技能为主,外语比重就要增加,重在培养双语驾驭节目的技能。
无论年级高低,一定要让学生在接受外语听力和口语培训之后介入双语教学,确保学生能接受授课内容。
(2)要交流互动。
无论是双语播音主持理论的讲解,还是双语节目的分析点评,双语教学不是学生被动地听老师用外语上课。在必要情况之下,要求师生之间能用外语进行交流,在双语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
(3)要“双语并举”。
教师要用标准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比如,涉及到一些源自西方的新闻专业术语和西方的传播理论,必须用英语讲解,如果转化为中文作注解,意义可能会模糊甚至曲解。允许外语的讲解,同时也允许母语的交流。毕竟,双语播音主持是“语言”的艺术,两种语言不可偏废。
只有当外语与汉语同时成为交流用的语言时,相辅相成,才能称之为双语。即使教师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英语进行教学,那也只能是一堂英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课,包括英语课在内的整个语言教学都不能被称为“双语”教学。
(4)Bilingual(双语)是外语习得的最高层次。
中国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印度这些双语国家,语言环境不是中外并重,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英语”教学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而是“外语”教学。在中国,包括英语在内的英语教学一般只能是TEFL(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即把外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中国不是也没有必要成为双语国家,在中国,英语只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没有成为双语的可能。
但是为了让学生未来胜任双语采访、双语播报、双语评述等工作,我们只有通过课堂来营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甚至刻意要求学生周围的人都使用外语,要求调整双语比例——根据调查(9),对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为了不妨碍他们发展英语水平,教师可以使用母语的最大比率是全部教学语言的25%。在这个比例控制之下,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多说英语,母语为外语的留学生多说汉语,比如在汉英双语播音主持专业课堂的交流中,中国学生经过一定的英语积累,逐渐使英语变成日常交流的语言之一,这样就使得英语教学从Foreign Language(外语)变为Second Language(第二语言)甚至是Bilingual(双语)。
双语教学的最高层次是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流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
(5)“理论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是——依托外语原版教材。
实践或操作课程除外,双语教学的实施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材,尤其是理论课程的讲授。没有外语原版教材,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双语教学一哄而上,实属勉为其难。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假设将我们既有的《中国播音学》翻译成英语,再用英语授课,传授给中国学生,一方面学生接触到的不是“原汁原味”的播音主持理论,另一方面教学语言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师无论什么理论课都用外语授课,授课的艺术性必将打折扣,实在是没必要的浪费。就像要求历史老师用英语给我们讲评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如此生搬硬套,无法进行真正的双语教学。
(6)双语教学注意避免西化倾向。
母语是传递文化传统的语言,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必须学好自己的母语,避免 “重英轻汉” 的西化倾向。
(7)注重世界文化史的学习。
双语教学要贯穿语言与文化两条线,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教学离不开对不同国家文化的介绍,但是人们可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甚至是集体无意识的错误:熟知常常滋养蔑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并不能保证对其文化的尊重。
因此,教师双语教学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不同国家的多元信仰、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介绍上,而应进一步深化世界文化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理解能力之局限性,在全球范围建立一种敏锐的尊重意识。对双语播音员主持人而言,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和信仰,才可能赢得不同国家观众或听众的尊重。
4. 教学理论和实践定位要高
有研究(10) 表明,教师在双语教学上使用学生的母语越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方面就越差。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小班教学,最多每10人一个教师;
(2) 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外语水平,这是密切关系到学生学到多少外语的关键之一(教师的外语水平指的是口语水平及其规范程度)。
在双语播音主持的特殊教学中,要求双语必须同时规范,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同样是很重要的,更何况是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生?聘请母语为纯正英语的外籍老师的确是一个有效办法,但需要学校舍得支付价格不菲的聘金;或学校自己培养师资,输送教师到国外进行外语学习培训。
双语教学对师资、教材、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双语播音主持专业要达到较高的要求,实属不易。
双语播音主持是一个朝阳专业,“双语教学”定位在这样一个朝阳专业上,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必然相当高,从国内目前的师资的状况来看,真正能运用双语教学的学校为数不多。
5. 关于双语教学“梯级模式”的设想
在目前口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兼备的教师较少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双语教学在这个特殊的艺术专业教学中的效率?
我们必须设想一个“双语教学的梯级模式”,贯穿于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四年本科教学中,而且梯级层次之间完全可以顺畅地逐步过渡衔接。
借鉴上海中学对双语教学的设计,我们把双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
(1)简单渗透层次。
比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英语讲述重要西方理论和关键词等,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接触到的术语,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这个层次非常适合于低年级的双语教学。比如“双语节目鉴赏”课程的教学。
(2)整合层次。
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这个层次适合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双语教学,但是中英文交替使用的比例应该有所区分。
低年级本科生:旨在培养双语节目意识和双语听知能力,在引领他们入门的阶段,教师中英文交替使用,这个层次双语使用的比例应该是英语少于汉语,重在培养兴趣。
高年级本科生:口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已进入双语交替表达训练阶段,英语比重就要增加,重在培养双语驾驭节目的技能,双语整合教学的比例应该是英语多于汉语。
(3)双语思维层次。
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交流问题,双语自由驾驭节目进程。经过前面两层次的训练,学生的第二语言能代替或完全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这个层次到高年级才能实现。比如“双语播音主持技巧”课程的教学。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除了有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播音主持专业知识(包括播音主持的语音发声基础知识、语言表达基础知识、广播电视各节目形态的播音主持知识),必须完全胜任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指导,否则很容易将这门“播音主持专业课”上成“外语课辅修课”,影响学生对播音主持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层次的双语教学,对很多教师和学生来说并不是难题,但要进一步提高到第二第三层次,即便在高年级进行也还需要一定时间。这个梯级层次教学中,外语的比例是一步一步上升的。按照这一模式,双语教学贯穿本科四年,对于目前双语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培养来说,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的效果究竟会怎样?不能急功近利。一般教育的投入要二三十年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双语教学在整个教学方式中只是其中一种。探索一种能够高效培养出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的新方式,更不能坐而论道,要去实践,让事实来说话。
小结与思考
传媒业人员在我国人才分类上归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但是在严格意义上,只靠技术注定要失败。我们应该打造什么规格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在哪儿?“投石问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
【注释】
(1) William L.Hagerman,Broadcast Announcing,1993 by Prentice-Hall,Inc.P.3.
(2) 张颂著:《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页。
(3) 张颂、乔石著《论播音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页。
(4) 2006全国播音主持高等教育研讨会发言稿摘记。
(5) 张颂主编:《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6) 张颂主编:《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7) 同上。
(8) 张颂主编:《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9) Aguire International机构1981年为美国教育部做的一项为期四年的研究,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语言的情况。
(10) Aguire International机构1981年为美国教育部做的一项为期四年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