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主持传播的历史发展介绍

美国主持传播的历史发展介绍

时间:2024-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节目一开始,美国人起居室内的收音机里传出的是震耳的空袭警报与隆隆的炮声。由于这是德军轰炸的主要目标,英国空军拒绝了他的要求。

一、美国主持传播的历史发展

1. 前主持传播及默罗时代

美国的新闻广播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诞生伊始,广播的内容主要以娱乐消遣性节目为主,所谓的新闻广播不过只是播报新闻提要而已,广播员在广播结束时总会提一句:“详情请参阅你们的地方报纸。”此时,新闻广播只是报纸传媒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广播的保存性差、声音转瞬即逝、无影无踪,不如报纸那样容易保存与收藏。广播的选择性小,听众听广播,只能按顺序收听,比较被动,不像读报那样可以自由选择。此外,由于技术不够完善,广播的清晰度也比较低。广播由于只闻其声,不见字形,同音字词容易混淆,产生歧义,不如报刊文字清晰明白。相反,广播所具有的传播信息的即时性、表达内容的传真性、收听对象的广泛性、收听节目的方便性并没有被绝大多数新闻机构与新闻人员充分认识到。因此,时至1937年,广播在新闻界仍然没有什么地位可言。无论是美国NBC(全国广播公司)还是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广播大多还是娱乐性节目,根本谈不上专门从事信息整合工作的主持人。

尽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但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开播,主持人的最初萌牙——播音员这个职业出现了。他们在广播电视诞生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在节目中播报新闻、天气情况、物价信息,介绍唱片,演播广播剧等,在这些处于前主持传播状态的播音员中,最早在其传播活动中大胆进行主持传播元素尝试的当属以报道富有感染力的战地实况而著称的美国著名广播记者爱德华·默罗。默罗不仅独创了战地现场广播、连续广播报道等口语广播形式,他创办的现场广播《这里是伦敦》与电视报道《现在请看》,至今仍被誉为美国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中两座并峙的高峰,默罗本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现代主持人的鼻祖。

1937年,希特勒对外扩张的气焰已经愈发嚣张,欧洲局势更加紧张,战争已迫在眉睫,一触即发,CBS主管新闻部的副总经理觉得有必要选派一名优秀的记者去接管CBS的欧洲新闻处。经过一番考虑,他觉得最合适的人选还是默罗。默罗受命启程前往英国伦敦,担任CBS的欧洲办事处负责人,当时默罗年仅29岁。

爱德华·默罗凭着他敏锐的嗅觉,始终把目光盯着德国,密切地关注着局势的进展。1938年春,德国向奥地利发出了战争叫嚣,准备吞并奥地利。3月11 日,默罗的助手、机警的夏伊勒用事先编好的暗语给默罗打电话:“客队已超过球门线。”这意味着德军已经跨过了奥地利边界。没有任何犹豫,默罗当即要求夏伊勒飞回BBC广播大楼,并于当天晚上就维也纳事件做了第一次报道。其后,默罗又决定亲自赶到维也纳观察事态的发展。他先到华沙,却找不到去维也纳的班机,便设法用1000美元租下一架有27个座位的小飞机,先飞柏林,再转机飞抵维也纳。3月12日,在希特勒进入维也纳的前一天,默罗发出了他的战事新闻的开篇报道,向英国与美国听众直播了德军进军维也纳的实况:

我是爱德华·默罗,此刻正从维也纳报道。现在是凌晨2点30分……年轻的纳粹冲锋队员乘车在街道上闲荡着。他们乘着军用卡车、各种型号的装甲车,唱着歌,不时地向人群扔桔子皮。所有的重要大楼都设有武装警察。整个城市有一种注定要发生某种事情的迹象…… (1)

1940年8月24日星期六,3000 万美国家庭坐在收音机旁收听默罗的现场广播—— 《这里是伦敦》。节目一开始,美国人起居室内的收音机里传出的是震耳的空袭警报与隆隆的炮声。接着,默罗以一种慎重、准确而有节奏的声音广播道:“你们此刻听到的噪声是空袭警报发出的声音,在不远的地方,探照灯突然亮了,一道强烈的灯光正在我的上空划过。人们在静静地向前走。我现在正在一个防空洞的门口,我得把电缆线挪动一点,这样可以给人们腾出进入防空洞的通道。”在现场音响与现场情景的生动纪实中,默罗传达给那些看不见战争的人们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在欧洲大陆发生了那么多难以置信的事件后,希特勒向西线发动了“闪电战”,比利时、荷兰、法国相继沦陷,此刻又轮到了英国,戈林的德国空军正在英伦三岛上空肆虐,不列颠人正在孤军奋战。

在不列颠战役中,默罗的主要广播报道是在午夜之后进行的,也就是与德国空军的空袭同步进行的。通常情况下,他在前往演播室的路上就开始广播。这期间,他好几次在街上被炸弹爆炸引起的冲击波击倒,有一次,一个大弹片甚至就落在他几秒钟前所呆的位置上。默罗最不愿意的事是进防空洞,除非他是去那采集新闻。他自己解释说:“一旦进了防空洞,你就会慌张得不知所措。”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冒险时,他说:“我有一种农民的头脑,我写不出我没有看见的东西。”他认为这样做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而是在做一个战地记者应该做的工作——尽可能地找到更多的第一手报道材料。

空袭最猛烈的时候,默罗要求站在BBC广播大楼的楼顶上做现场报道。由于这是德军轰炸的主要目标,英国空军拒绝了他的要求。最后,丘吉尔首相受到这个年轻的美国记者的感染,出面批准了他的请求。就这样,默罗夜复一夜地走上BBC广播大楼的楼顶,把世界名胜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特拉法加广场的劫后灾情报道出去。于是,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都听到了默罗在最危险的地方与事件同步进行的现场报道。

1945年5 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此时,有55个国家开办了国际广播,比战前的1939年增长了一倍。默罗出任了伦敦记者协会的会长,当初拒绝他参加这个协会的新闻界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默罗的敬意。1946年,默罗担任了CBS广播公司的副总经理与公共事务部经理。

1948年美国两党代表大会期间,默罗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面对迥异于广播的全新媒介,他在寻找新的突破。1950年,默罗以电视记者的身份前往朝鲜,采访报道朝鲜战争。他对这场战争的基本态度是:美国不应该卷入这场战争,应该撤出朝鲜。基于这一观点,他发出的报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厄运——被CBS枪毙。他的职业生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51年11月18日,默罗迎来了他新闻报道的第二个高峰。他创办的电视纪录片节目《现在请看》(See it now)正式播出,由默罗和另一名记者担任主持。节目所采取的视听结合、以连续运动变化的屏幕形象来传达事实的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更强烈的真实感。经过默罗的不懈努力,《现在请看》成为美国电视史上最轰动的节目,特别是默罗那人所熟悉、深沉悦耳的声音,加上庄重的表情、大方的举止,更增加了节目的吸引力。

1953年,默罗又开始主持他的第二个电视节目《面对面》(Person to Person),这是一个人物专访节目,每次节目默罗都邀请到几位名人,一起坐在播音室里不拘礼仪地谈论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从开办至1959年停播,默罗先后采访了93位知名人士,其中既有美国前总统杜鲁门,也有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甚至还有以性感著称的电视明星梦露,因此,《面对面》成为当时收视率最高的十大节目之一。

1965年4月,默罗在过完自己57岁生日的两天后,因患癌症去世。

用今天的眼光看来,虽然爱德华·默罗并未被正式命名为节目主持人,但从他极具个人化的传播方式以及他对传播内容的深度参与和把握足见其传播活动已经糅入了强烈的人格化的色彩和魅力。从上面所列举的实例来看,默罗所从事的传播无疑已具备了主持传播的某些雏形。

2. 主持传播的诞生及克朗凯特时代

在美国的大众传播发展史中,第一次正式与“主持人”这三个字或主持传播结缘的是沃尔特·克朗凯特。1952年,正值美国第34届总统大选。美国的总统大选既是美国民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样也是美国新闻媒体所要面对的大事,能否在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中居于领先地位直接影响着美国广播电视媒体的经济收入和在美国民众中的影响,为了在对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中取得竞争优势,美国各大广播网都在想方设法出奇制胜。为了和其他广播网竞争,为了改变两党代表大会报道的传统模式,当时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部制片人唐·休伊特想出了一个办法,即在整个报道中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角色,由其负责将前方记者的报道整合在一起播出,要“让最有力的记者在最后把所有的报道串联在一起,高度概括起来”,并选中当时已很有名气的美国资深电视记者克朗凯特来担任这一角色,由他出面组织串联其他记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地点进行的报道。为了给这一角色一个合适的名称,休伊特想到了体育界中的一个术语,即“Anchorman”。

“Anchorman”原本是指体育接力赛中跑最后一棒的运动员。由于克朗凯特在工作中的确是从其他记者手中接过接力棒,并由他跑完了最后一棒,于是,“Anchorman”一词被便成了主持人的的固定称谓,沃而特·克朗凯特也就成了“主持人”名称正式出现之后的第一位主持人,而他随后所从事的传播也宣告了主持传播的诞生。由于沃尔特·克朗凯特为主持人节目方式作出了成功尝试和巨大贡献,他的名字甚至成了主持人的代名词,如在瑞典、希腊等国家,节目主持人就被称做“克朗凯特”。

沃尔特·克朗凯特继默罗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超级电视明星,70年代又被选举为全国最受信赖的人物。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举办的美国决策人物一年一度的民意调查中,他曾连续被选为1975年至1978年以及1980年五届美国十大最有影响的决策人物之一。

克朗凯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多年持续不懈的奋斗有着直接的联系。1937年,克朗凯特进入合众社,作为战地记者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他又作为合众社首席记者报道了纽伦堡审判。1946年起,他任合众社莫斯科首席记者兼分社社长。1950年,克朗凯特加入CBS,并一直工作到退休。从1952年起,克朗凯特一直担任两届党代表大会的新闻报道主持人,1962年晋升为CBS《晚间新闻》主持人,这成了他电视记者生涯的重大转折点,而他也以自己出色的表现在新的岗位上征服了亿万观众。

1963年11月23日东部时间下午1:40,克朗凯特颤抖的声音突然出现在CBS《当世界转变时》的节目中:约翰·肯尼迪总统的车队在达拉斯遭到枪击后,总统伤势非常严重。克朗凯特是第一个在电视上报道这一消息的人。当时新闻部所有人都出去吃午饭了,他则在办公室吃。突然,一个编辑闯进办公室,手里挥着一条电传稿,大声喊道:总统出事了。克朗凯特一把抓过稿子说:“真见鬼,写了这条消息,快给我广播时间。”尽管克朗凯特一再提醒自己要努力控制自己,但他在播报这条新闻的时候还是有几次差点哭了出来,观众也从他充满感情的声音中感受到了他情感的激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化传播特色。

除了政治和战争新闻,宇宙航天飞机环境保护都是克朗凯特最喜欢的报道内容。在“阿波罗11号”飞上月球时,CBS播出了30个小时的节目,克朗凯特一直坚守阵地。宇宙新闻是动荡不安的60年代少有的鼓舞人心、令人好奇的新闻之一,而克朗凯特对这类新闻的热爱则进一步提升了他完美、诚实的形象。

越南战争爆发后,克朗凯特不止一次地亲临越南战场,坐在喷气式飞机上向观众进行报道。1968年,当他从越南战场实地考察回国后,克朗凯特转变了自己支持越战的立场,面对他的观众说“看来唯一切合实际的、然而是令人不快的结论是我们已陷入僵局……唯一合理出路……在于前去谈判而不是以胜利者自居。”在华盛顿,约翰逊总统听了克朗凯特的报道后对新闻秘书说,这是一个转折点,如果他失去了克朗凯特,就等于失去了美国,这决定了他不再参加竞选的决心。在美国历史上,由一个新闻主持人宣布一场战争应该结束,这还是第一次。

70年代初,这位誉满全国的主持人的另一次产生历史影响的报道是“水门事件”。“水门事件”是《华盛顿邮报》的两个年轻记者最早发现的,此外《纽约时报》、《新闻周刊》、《时代》、《洛杉矶时报》都做了报道,但是当时除了华盛顿的一小批记者外,这个消息并没有引起全国的注意。编辑们都认为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讨伐,但在克朗凯特报道这个消息后,他们也跟着做了报道,一夜之间,这个报道从从报纸的第27版一跃而到了所有报纸的头版。用《华盛顿邮报》总编辑的话说:“只有克朗凯特才能办到,就好像这条消息是克朗凯特赐给的。”(2)

在克朗凯特主持CBS《晚间新闻》的近20年中,自从1966年《晚间新闻》第一次超过NBC的《晚间新闻》跃居首位,一直到克朗凯特1981年退休,其主持的《晚间新闻》一直保持着收视率宝座。因而,尽管与克朗凯特同时代的主持人有不少,例如曾经一度战胜克朗凯特的NBC《晚间新闻》主持人黄金组合切特·亨特利和戴维·布林克利以及在克朗凯特之前就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主持人约翰·斯韦兹和道格拉斯·爱德华兹等,但他们不是被克朗凯特击败,就是被克朗凯特所取代,无论是在新闻报道,还是在影响受众方面都无法达到克朗凯特所取得的高度,克朗凯特当之无愧地成为其所在主持传播时代的代名词。

3. 主持传播发展及三大主播时代

1981年,克朗凯特在其主持人岗位上整整工作了近20年后光荣退休,其手中的接力棒传给了CBS另一位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丹·拉瑟。克朗凯特的退休既宣告了美国主持传播史上克朗凯特时代的结束,也开启了美国广播电视新闻史上三足鼎立的新局面,美国的主持传播从此进入了以CBS的丹·拉瑟、NBC的汤姆·布罗考和ABC的彼得·詹宁斯三分天下的三大明星主播时代。

拉瑟1931年出生在得克萨斯州靠近休斯顿的一个小城沃顿。1953年,拉瑟从萨姆·休斯顿州立师范学院新闻系毕业。毕业时,他已经在为美联社、合众国际社和几家电台担任自由撰稿人。1959年,拉瑟首次“触电”,在休斯顿的KTRK电视台担任记者,后来又跳槽到了其对手KHOU电视台。到1962年,他已经荣升电视台新闻部主管。1961年,拉瑟在报道飓风“卡拉”袭击加尔维斯通时表现出巨大活力。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执行人员1962年将他挖到CBS当记者。机缘巧合,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拉瑟抓住机会,成为第一个从达拉斯报道此事的记者,一役成名。第二年,拉瑟被指派为CBS驻白宫记者。拉瑟一向以现场即时报道著称,在长达40多年的广播电视记者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为了写有关毒品的报道,拉瑟曾经亲自体验吸毒;为了弄清楚阿富汗的局势,拉瑟曾身着当地农民的服装,与《60分钟》节目制片人唐·休伊特等人一起深入阿富汗山区采访;在伊拉克战争和印尼海啸发生后,拉瑟依然不顾年迈亲临现场进行报道。

1981年11月3日,在克朗凯特确定退休的那一天,丹·拉瑟终于击败了同是CBS著名记者的罗杰·马德,以年薪250万美元的身价,出任《晚间新闻》主持人。CBS最终选择拉瑟作为克朗凯特的接班人,除了拉瑟在报道方面表现出的成熟、老道之外,他那“得州牛仔”式的男子汉魅力,一流的屏幕形象也帮了他很大的忙。而竞选失意后的马德则立即离开CBS成了NBC驻华盛顿的首席记者。当然,在拉瑟接替克朗凯特成为CBS《晚间新闻》主持人时,ABC和NBC也都向拉瑟伸出了橄榄枝,并以高价和高位邀请他加盟。拉瑟最终还是留在了CBS,并成了被美国公众公认的口才最好、风度最佳的一流电视节目主持人。

2005年3月9日,在主持完最后一天的《晚间新闻》之后,拉瑟在从他整整为之服役24年的主播岗位上宣布退体,离开了这个曾经让他向往也让他辉煌的位子。美国媒体猜测说,拉瑟宣布退休的直接导火索是他在总统大选前,曾在节目中质疑小布什的兵役记录,并公布了一些不利于小布什的文件,而事后证明,这些文件均系伪造,但也有媒体报道说,拉瑟退休的真正原因是他的节目收视情况近几年来一直不佳。

汤姆·布罗考1940年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富于独立精神和自强意识。大学毕业后,这位颇有天生记者素质的年轻人以他出众的口才、过人的精力获得NBC设在洛杉矶的联盟电视台KNBC记者兼新闻主持人的职位,这本来已很让同行羡慕的位置并没有让颇有心机的布罗考满足,他抱有更大的雄心。

70年代,CBS驻白宫首席记者丹·拉瑟独占鳌头,NBC虽然几经换人,但其驻白宫记者都败在了拉瑟手下,为了与拉瑟抗衡,新闻部经理迪克·韦德力排众议,坚持让布罗考出任这一职务。1973年,年仅33岁的布罗考赴白宫任首席记者,于是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口才出众的年轻人。两年后,布罗考便与拉瑟并驾齐驱,成了当时驻白宫的两名最优秀的电视记者。

1976年,布罗考调回NBC纽约总部,出任早间新闻节目《今天》的主持人,从记者到主持人,在美国电视界被认为是一个大跃进,因为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核心人物,有权制定报道计划,调动记者、编辑进行采访报道。但布罗考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多年来藏在心中渴望得到的职位——NBC《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位子还没到手,他还要顽强拼搏。

1982年,42岁的布罗考经过20年风风雨雨终于得到了他一生追求的职位——《晚间新闻》主持人。几十年来,布罗考足迹遍布五大洲。在美国,从总统到各界人士都把布罗考称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一般美国人的眼里,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有权威、有魅力的一流记者。在采访人物时,他一方面很亲切,善于从被采访人身上得到中肯的答案,另一方面对一些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的人,又穷追猛打,单刀直入,切中要害。有时候,他手里没有稿子,仅凭各地记者提供给他的消息和他多年锻炼出来的辨别和分析能力主持节目。

2004年12月1号,汤姆·布罗考宣布离开已经工作了22年的《晚间新闻》栏目,光荣退休。

彼得·詹宁斯1938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新闻世家,詹宁斯的父亲查尔斯·詹宁斯是加拿大著名新闻记者和电台播音员。詹宁斯最早涉足电台和电视台是他20多岁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一家小电台做记者,后来由于出色地报道了一次铁路事故而来到加拿大第一家独立电视台工作。

在加拿大电视台,詹宁斯英俊的相貌、优雅的风度受到美国广播公司的注意,于是,1964年詹宁斯26岁的时候应邀来到美国,到美国广播公司做新闻记者。

1965年,美国广播公司破格提拔詹宁斯担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播,在美国电视界引起一定争议。而后迫于压力,1968年,也就是詹宁斯主持《晚间新闻》节目3年之后,美国广播公司把他调离主持人的位置,派他到意大利罗马,担任驻外记者。

从1968年至1974年,詹宁斯一直担任美国广播公司的驻外记者,除罗马外,詹宁斯还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率先设立美国主要电视网在中东地区的第一个记者站。在驻外记者的职位上,詹宁斯的新闻报道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7年驻中东首席记者的经历不仅使詹宁斯增加了阅历,也使他在国际新闻界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1978年,重新命名的美国广播公司《今晚世界新闻》开播,詹宁斯重回主持人岗位,担任《今晚世界新闻》节目主持人之一。5年以后的1983年,詹宁斯成为《今晚世界新闻》主播,从而结束了美国广播公司没有超级明星主持人的历史,詹宁斯的崛起标志着三大电视网新闻节目主持人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詹宁斯一生采访过许多重大新闻,从1960年的柏林墙建立,之后的越战,再到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他都出现在现场。美国“9·11”事件发生时,他连续转播60个小时,没有休息,创下ABC历史纪录,他对新闻的热情,可见一斑。他的报道足迹踏遍全球,几乎成为美国电视台重大新闻的代名词。

美国当地时间2005年8月7日,詹宁斯因患肺癌在纽约家中离世,享年67岁。随着詹宁斯的过世,最后一个象征三大主持传播时代的主播标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詹宁斯对事物的坚持与他亲切温和的声音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这样,随着詹宁斯的去世和布罗考、拉瑟相继离开主播台,美国三大无线新闻老牌主播的辉煌时代,已成为永远的过去式。当然,美国三大明星主播时代的结束既有主持人本身的原因——在当今美国,已很难找出像他们三位这样有巨大影响力、感召力的主持人了,也与传媒新科技的发展不无关系。新科技的出现,改变了新闻界竞争的格局。现今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已不再是无线电视网之间单纯的竞争,而转变为电视网与有线电视、传统媒体与博客及其他电子传媒之间多角的竞争关系。 正如佛罗里达大学新闻系主任威廉·麦基恩指出的那样,像沃尔特·克朗凯特这种观众可以完全信任的主播再也不会有,像过去那种单一的竞争环境也不复存在。

4. 新主持传播时代

美国三大主播的纷纷离去虽然宣告了老牌主播当道的主持传播时代的结束,但并未宣告美国主持传播的结束,而是随即掀起了美国新主持传播时代的开始。当然,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新主持传播时代的崛起,最终宣告了美国三大主播时代的结束。与克朗凯特时代、三大主播时代相比,美国当下的主持传播更具多样性,也更精彩纷呈,既有老主持人的当仁不让,如拉里·金、奥帕拉·温弗瑞、迈克·华莱士以及接替丹·拉瑟主持CBS《晚间新闻》的凯蒂·库里克等老牌主持人依然在美国主持人队伍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美国最受欢迎和最有影响的主持人,也有年轻一代主持人的人才辈出,如目前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之一乔·斯图尔特等。总体来看,美国新主持传播时代在特点上与当前的主持传播发展非常相似,一方面主持人的来源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新闻记者和演员两大阵营之外,越来越多其他背景和职业的人加入了主持人的行列;另一方面则是个性化主持人日益受宠,如以亲切、大方的邻居形象受到欢迎的温弗瑞,以轻松、幽默播报新闻引人关注的斯图尔特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主持传播现在也出现了娱乐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如以杰里·斯普林格、大卫·莱特曼、珍妮·琼斯等代表的垃圾脱口秀节目,常常在节目中以性、政治为主要话题,以恶作剧、恶搞为主要手段的节目在美国也颇有市场,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警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