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适应的概念和内容
1.职业适应的概念
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以适应职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
一个人从走进职业生涯到完全适应职业生活,要经过对职业实践、职业规范、职业环境、职业文化等的观察、认知、领悟、模仿、认同、内化等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才能达到对职业生活的能动适应。初入职业行列的大学毕业生,最易发生的是角色偏差或角色错位,甚至是角色混同或角色冲突,这是由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和理解不深造成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为了缩短职业适应的时间,学习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掌握社会角色规范、遵守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增强对社会角色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是十分必要的。
2.职业适应的内容
根据职业发展进程,职业指导专家把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分为职业准备期、职业选择期、职业适应期、职业稳定期和职业结束期五个阶段。
对于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在经过职业准备和职业选择两个时期后,必然有一个新的适应过程,完成从择业者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适应新的角色、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工作方式,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我们把由校园角色转化为职业者角色所需的时间称为职业适应期。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目的就是顺利完成两种不同角色的转换,尽快适应新环境,这是每一位毕业生都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克服新人综合症
冷漠的同事、不欣赏自己的上司、枯燥乏味的工作……这些都让部分大学毕业生感到难以接受,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新人综合征”。“新人综合征”往往与大学毕业生事先对新环境、新岗位估计不足,对工作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等因素有关。当他们抱着过高的期望接触现实工作环境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感到处处不如意、不顺心。因此,克服“新人综合征”,对初涉职场的每个人来说都极为重要,他们需要根据现实的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尽量把期望值定得低一些、现实一些。
(2)完成角色转换
不少毕业生最初参加工作时,仍停留在学生阶段,很多想法都过于理想化,与现实有不少差距,在工作中仍保留着学生时代的习惯。因此,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应尽快融入工作集体和岗位,学会观察,特别是了解那些针对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的规范,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使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
(3)适应工作单位要求
针对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发展规划的实际情况,毕业生应把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尽量了解和学习企业文化,让自己融入单位的长远发展中去。另外,不同的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希望新人能具备进取精神;有的则希望新人能够踏实稳重;有的更看重新人的活力,常给予较多的发展空间;有的明确要求新人最好懂规矩,一定要完成本职工作,等等。毕业生应根据单位的具体要求,尽快适应,否则,和单位之间若存在思想或理念上的分歧,自己会感到工作起来无所适从。
(4)了解业务,融入集体
实习(试用)期是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深入考查的阶段,毕业生需要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花工夫做功课,研究了解单位的网页,阅读年度报告或报表,了解竞争对手、服务流程等。记住遇到过的每一个人的姓名、特征以及所从事的工作——如果下次见面时能准确叫出他的名字,无疑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这是确保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所在;留下努力工作的好印象,早上班,晚下班。不要模仿同事认为可以随便干的事,比如转发幽默邮件、打私人电话等,否则会让人觉得你太闲,对工作不投入。总之,毕业生要尽快了解业务,融入集体,使自己顺利地度过试用期,实现安全“着陆”。
(5)培养正确的行为方式
毕业生在职业适应中,还应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处世方式。一是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为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毕业生应不断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调整好生活节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二是学会理财。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量入为出,合理开支。即使收入高也应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三是掌握职业技能。走向工作岗位后,首先要熟悉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性质、工作程序及其相互关系,认真学习和掌握工作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四是培养自己工作所应具备的心理品格。社会工作的门类多种多样,所需的心理品格也不相同。毕业生在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后,就要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主动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工作所需的心理品格。五是遵纪守法,培养自己的良好职业道德。毕业生要遵纪守法,并按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素养。努力做到领导不疑、同事不忌、众人不诽,并以此作为为人基准,为自己营造一个较为良好的工作人际环境。六是注意细节,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坏习惯是通向失败的向导。因此,毕业生应注意细节,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