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在校际合作办学路上的上海理工大学

走在校际合作办学路上的上海理工大学

时间:2024-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在校际合作办学路上的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李晓峰教育创新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劳动技能、审美情趣、人生信仰等传递给受教育者。

走在校际合作办学路上的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李晓峰

教育创新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劳动技能、审美情趣、人生信仰等传递给受教育者。传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育方法过死,束缚甚至扼杀了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所以,探索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突出“创新”,要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开发其创造潜能。

上海市东北片10所高校(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杉达学院)的跨校选修与跨校辅修专业的出现,不仅是办学体制上的突破,也是教育观念上的突破、办学模式上的创新,它弥补了我校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了我校的办学效益和培养人才的档次,促进了我校自身的发展。这种合作不仅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创造了一种学科交叉渗透、教学风格各异的人才培养氛围。这10所学校全日制本科的学生,在修读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能选修完成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优质课程。这种合作是上海市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富有突破性创意的举措,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优化资源配置,充实创新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出现了一批文、理、工、农、医等各大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尽管相关院校合并,综合性高校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综合性高校数量偏少的局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是要有学科可“跨”,有多学科的课程可供选择。至此,在上海市教委的关心下,上海市东北片地区的几所高校自1996年起便成立了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在各高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凭借各自鲜明的学科特色、彼此相距较近的地理优势,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成功地进行了高校间合作办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0所院校的学生可以跨校选课与跨校辅修是高校合作办学的产物,它打破了高等院校在办学体制上条块分割、在教学管理上校际壁垒森严的管理体制,打破了高等教育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学生来说,跨校选课大大扩大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和内容,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他们多方面、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同时,通过跨校上课,他们也可以深切感受到不同校园的文化氛围,开阔了视野。

对于教师来说,通过跨校开设选修课、跨校授课,不同校区的教师可互相学习交流,这既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又能促进整个高教园区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跨校选课还有利于促进各学校的课程建设,作为校际选课推出的课程往往是一个学校的精品或重点课程,由于多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了主讲教师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研究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因此,从客观上促进了各校优秀课程的建设。

此外,学生跨校选课作为整合高教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切入点,其运行的方法、积累的经验,可为进一步融合高教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提供借鉴。另外,实行高校间合作办学,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而且充实了高等教育的创新体系。

二、树立高校协作办学的教育新理念

从1996年春季开始,东北片高校进行了校际合作的运作。由于院校中含有文、理、工、医、农等学科专业。还有上外、上财大、上海事、上电力、上体等单一性学科的学校,使师资队伍各具鲜明的特色,学科专业及师资优势得到了互补(如上海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是工科较强,而复旦大学是文、理学科较强的学校,还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其他院校都在某些方面有优势)。高校间的协作办学能够充分挖掘各校师资的潜力,提高办学效益。

从1997年春季开始,东北片高校协作组经多次例会研究和充分论证后,针对“跨校选课”项目,制定了枟上海市东北片普通高校学生跨校选课实施办法枠等具体管理条例。推出这种合作项目意在充分利用各校特色课程的优势,因为一所高校要想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必须有支撑的专业,有能够在国际上叫得响的科研成果。如哈工大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吉大的化学汽车专业、浙大的核物理与实验物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也都有一些特色专业,如此这些就是他们确立名校地位的前提。所以说“跨校选课”项目的推出,不仅能使各校的教学水平整体提升,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领略他校教师的授课风格,还可以切身感受他校尤其是名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浓郁的学术气氛。在1998年春季开始试运行时,10所院校仅开出6门课程,选修人数为96人,2005年春季已开出24门课程,选修人数已达1348人。短短的9年时间里,跨校选课的学生就扩大了近19倍,总计学生数达24305人。

10所院校从1998年秋季开始开设本科生“跨校辅修专业”。该项协作的推出旨在让学生可以完整地学习一个专业,培养更多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跨校辅修”突出在一个“跨”字和一个“修”字。“跨”字意味着跨学科,跨校园。“修”意味着修炼知识,通过勤学苦练,同时也修炼了他们的品格和意志。在1998年秋季开始运作时,跨校辅修共开出了8个专业,有611名学生参加。我校当时只有一个专业开出,来辅修的学生共60人。10所院校在2005年秋季已经开出16个专业,辅修人数已达2412人。短短的8年时间里,跨校辅修的学生就扩大了5倍多,总计学生数达13465人。

三、校际合作中的上海理工大学

1.参加跨校选修的情况分析

我校到外校选课的学生在2000—2005学年为816人,其中2004—2005学年为351人。从选课情况来看,体现几个特点:一是我校学生到外校选修的人数明显多于外校学生到我校选修的人数,特别是到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较多,并且其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一情况说明,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不易形成具有竞争特色的专业,因此,与办学规模较大的高校或名牌学校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明显不足。这也是我校在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中,需要加强和重视的地方。

2.参加跨校辅修专业情况分析

我校参加跨校辅修专业的学生1998—1999学年为22人,2004—2005学年为406人。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上海理工大学参加跨校辅修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从而证明了跨校辅修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在2005年参加跨校辅修的情况,见表1;外校学生在2005年到上海理工大学参加辅修的情况,见表2。

表1 2005年我校学生参加跨校辅修人数统计表

img15

表2 2005年外校学生参加上海理工大学跨校辅修人数统计表

img16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参加跨校辅修时,大多选择了名牌大学和社会热门专业。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效应愈演愈烈。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考虑,这种情况正是10所高校合作办学,挖掘了各高校师资的潜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入学时没能踏进既陌生又熟悉的名牌大学校园,通过跨校辅修,学生接受了异校文化的熏陶,体验不同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还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树立了自信心。

四、校际合作后我校毕业学生社会承认情况分析

在10所高校跨校辅修的9年时间里,我校已向外校学生开出了2个专业,来我校参加辅修的外校学生有655人。我校去外校参加辅修的学生人数和来我校辅修的学生人数都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我校已有1915人取得了在外校的辅修专业证书。外校学生来我校辅修的学生都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我校参加辅修学生已毕业了711人。根据毕业学生信息反馈,“跨校辅修专业证书”在社会上已得到各用人单位的重视和赞赏。学生们还反映,通过跨校求学,圆了他们的梦想、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在工作中,很多知识都能派上用场。辅修给予他们放眼看社会的机会,他们希望并努力获得了具有普遍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思考习惯,为终身学习、持续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对未来寄予厚望

学生跨校选课作为整合高教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切入点,其运行的方法、积累的经验,可为进一步融合高教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提供借鉴。在跨校选课工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各高校还可大胆实践,开设跨校辅修第二,允许其他高校学生有偿学习本校优势、特色专业;在取得相应的学分或达到规定的成绩后,可颁发所选学校的辅修专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相应的学位;提前修完培养计划规定课程(学分)的学生,可提前毕业,并允许提前报考研究生。这些都将大大促进“教学共同体”的产生,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高校资源共享是个理想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目前有了政策与行政指令上的依据。但这些依据如何与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在实现高校自主管理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效益的同时,继续保持校际协作向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方向发展;如何确实把校际协作深入到制度层面上,使行政决策与制度建设相配合,把各学校的奉献精神和利益机制相结合,使教学协作持续发展下去。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工作前途光明、大有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