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 朱百顺
1995年启动的上海市东北片普通高校(原9所,现10所——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杉达学院)教学协作,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拓展了素质教育的空间,代表了学生的利益,适应了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这一成功的教学实践,获得了200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表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示范作用。这一成果的取得,既有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的积极倡导、各校领导们的热情支持和教学协作组成员的团结进取等主观原因,也有东北片高校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和校型搭配较为合理等客观原因。10年来,各校在教学协作中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都获得了自己的利益,都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上海体育学院在教学协作中的作用、得益和因此受到同类院校的赞誉,是比较典型的。
1.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效服务
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体育特色学校,在教学协作中的地位独特,为其他高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体育生活提供了有效服务。
上海体育学院为外校开设的体育类课程最初仅1门,后增至8门,现相对稳定在5门(形体健美操、保龄球、社交舞花步、跆拳道和保健按摩),约占近年教学协作组中各高校跨校选修课程总量的20%,是协作学校中开设跨校选修课程最多的学校;前后接纳外校学生达3223人次。2005年上半年,就课程质量对外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见下表。
结果表明课程质量是良好的。
形象地说,如果把现在的10所高校协作看成又一所大学的话,那么上海体育学院犹如这所大学的体育部,而且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部。
2.我校从教学协作中获益匪浅
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以体育学类专业为本体、以体育方向向其他学科延伸、单科性特征明显的多科性学校(现体育学类专业学生占65%,非体育学类专业均以体育为方向),在10所高校教学协作中获益匪浅。
首先得益的是学生。上海体育学院因师资原因,科技和人文课程资源匮乏。而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要求拓宽知识面、获得多种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愿望日益强烈,而这一矛盾单靠学校自身的发展在3~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教学协作给体院学生开辟了一块新天地,他们可以到名校去聆听名师讲课,可以感受他校的学风、校风,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或个人爱好去外校修读第二专业,可以和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同堂学习、取长补短、完善思维。至2005年上半年止,体院学生参加跨校辅修1107人,已获跨校辅修专业证书315人;参加跨校选课的学生4191人次。从学生座谈会和毕业生反馈信息看,大多数学生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学习勤奋努力。如2002年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朱宁,在复旦大学辅修法学专业,被评为优秀学员,获得一等奖学金1000元,还作为结业生代表在复旦举行的跨校辅修结业典礼上发言。获得跨校辅修专业证书的学生几乎一致认为,跨校学习改善了知识结构,锻炼了意志品质,提高了思辨能力,增强了自信心(详见院管课题枟上海体育学院本科生跨校辅修专业教学效果的调研报告枠)。
继而得益的是学校。其一,体院学生可以到复旦、同济等名校去学习,优化了学校的形象,同时外校学生不断来体院修课,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其二,学生到外校去学习获取学分,大大减轻了体院自身教学资源不足尤其是科技和人文课程资源不足的压力;其三,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到外校学习,自然就将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进行比较和评论,这种比较和评论对体院非体育类课程教师是一种压力,它迫使教师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其四,有利于课程建设。体院对外开设的选修课程是根据外校学生择课情况而决定取舍的,选课者多则开,选课者少则关。这种一校推出的课程由9校学生来认可的市场运作方式,对于推动选修类课程的建设十分有益,比如,向外校开设的“木兰扇”和“木兰长穗剑”等课程,因无新意而不断萎缩,“形体健美操”、“社交舞花步”、“保龄球”和“跆拳道”因重时尚而长盛不衰,“保健按摩”因求实效而年年见长;其五,有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过去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上海体院与其他院校交往甚少,新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和管理经验知之较晚,以致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改革行动迟缓。10校教学协作把体院融入其中,密切了体院与其他高校的联系,每月一次的协作组例会成了获取信息、学习取经的良机。应该说,上海体育学院这几年在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等诸多方面有所长进,除自身努力外,通过教学协作借鉴他校做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3.为教学协作取得硕果作贡献
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上海市东北片高校教学协作组的最初成员,参与了协作项目研讨、条例制定、管理运作和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不仅为上海市东北片高校教学协作取得硕果作出了贡献,也为全国体育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上海体育学院在全国体育院校中有较大影响,其办学动态和教改信息,为其他体育院校所关注。自1997年上海市东北片高校教学协作实质性启动后,不断有体育院校来上海体院考察学习,索取资料。由于国内体育院校一致认为,上海体院借合作办学之机积极参与教学协作,在充分利用外校资源培养新型体育人才方面获得很大成功,因而我院的教学研究课题枟上海体育学院利用校际资源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枠曾获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一等奖。不仅如此,在与我国台湾和日本的体育交流活动中,台北大专院校体育总会委员会总干事代表团和日本鹿屋体育大学都对上海体院在当时9校教学协作中的作用和受益表示叹慕。
由以上简述和浅析不难看出,上海体育学院在参与这一协作的过程中,自身出现了3个转变:学校培养目标由体育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学校服务面向由为体育行业服务向为全社会服务转变;学校内涵建设由主要着眼本校资源的开发向同时关注外校资源的利用转变。这3个转变对上海体育学院今后的发展潜育着深刻的影响。上海市东北片高校教学协作对上海体育学院的根本意义便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