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闻系毕业生徐健、王晓露有关跨校辅修教学效果的访谈纪要
在上海市东北片高校教学协作1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上海体育学院跨校辅修课题组于2005年8月专程赴杭州枟钱江晚报枠社,就我院2001届新闻系毕业生、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辅修班优秀学员王晓露的工作情况做了专题访谈。参加访谈的人员有:朱百顺(上海体育学院教务处处长、上海市东北片高校教学协作组上海体育学院负责人,以下简称“朱”)、徐健(钱江晚报社体育部副主任、上海体育学院1990届毕业生,以下简称“徐”)、王晓露(以下简称“王”)。
多掌握一门外语,会为体育记者生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朱:对于体育记者来讲,像王晓露这样花费精力参加跨校辅修,掌握第二外语,是否必要?
徐:新闻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国际化,而体育新闻业又属于其中国际性色彩较为浓郁的一类。中国体育观众能够了解、收看到世界各地的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信息,这与中国有一大批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体育记者的出色工作是分不开的。
王:国内体育媒体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外语要求是比较高的。客观上,体育新闻专业毕业生要获得同业和社会的认可,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是必不可少的。而熟练掌握一门,甚至几门外语,有助于记者在第一时间获取重要的,甚至是独家的新闻信息。
朱: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英语之外,以你们的工作体会,应该选择什么语种作为第二外语呢?
徐:国际奥委会的官员在官方场合多使用法语,而德国是欧洲体育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科隆体育大学世界知名。日本的体育项目在亚洲也算是很不错的,体育媒体发展也较为成熟。建议学生在选择第二外语时,应该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专项联系在一起考虑。
王:新闻专业基本知识结构是:采访、编辑、文学功底、外语和电脑操作,外语是5项之一。
徐:体育记者要出道,无非是天分+勤奋+文笔,而外语的文笔也是不可缺少的。王晓露之所以被派到雅典、巴黎、西班牙采访体育赛事,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体育新闻报道,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枟钱江晚报枠“十佳记者”,这与她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现场采访和信息交流是分不开的。
王:我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辅修的是德语专业,这让我除了英文体育信息外,还可以第一时间直接了解德语世界的体育赛事信息,以及体育科技信息。特别是在采访雅典奥运会期间,我感到外语优势会让你跨越鸿沟、广交朋友,更加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多掌握一门外语,会为体育记者生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体育新闻专业应充分利用协作办学优势,做大做强品牌
朱:毕业以后,你们同学之间的联系频繁吗?
徐:可以这样说,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几乎都是我们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新老毕业生校友聚会的机会。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作为国内体育院校首家开设的体育新闻专业,上体“出品”的体育媒体人已经稳稳地在圈内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不乏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代表人士。
王:在国内体育院校纷纷推出体育新闻专业的今天,我们学校应领先一步——走精品之路——发挥学院外语教学资源优势,也包括利用外校资源,通过跨校辅修培养外语人才等,做大做强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品牌,培养复合型体育新闻高级人才。
王:在校读书时,虽然学校十分强调外语的重要性,但体院的外语学习氛围还不够理想。面向全院各个层次的外语公共课教学不能满足一些非体育类专业学习的要求,特别是适合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新闻、社会体育等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2008年北京奥运日益临近,应该开设“奥运外语”、“实战体育外语”等专业外语教学。除了相关英语外,还希望能够开设体育类的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特色外语教学。经过两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习,我觉得完全可以利用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的优势,让学生到外校跨校辅修外语,或者聘请上外的老师来院进行教学。
徐:要长期保持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品牌的领先地位,还应在充分了解就业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主动拓宽体育新闻专业的培养方向,除了竞技体育新闻方向外,全民健身、大众体育、体育营养与养生等体育新闻方向都有不错的拓展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在竞技体育新闻人才达到基本饱和以后,将会有愈来愈多的体育传媒从业人员在更加细分的体育新闻行业中找到发展的机会。
王:希望学校除了搞好教学之外,还能够多出来走走,了解市场需求。
徐:也希望老师们能够将体院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们组织起来,形成信息网络,利用行业资源优势,共同为做大做强母校的体育新闻专业品牌出力。
徐健、王晓露的发言,不仅仅代表了他们个人的观点。在我们走访多位取得跨校辅修专业证书的我院毕业生的过程中,他们无不表达了希望母校的体育教育事业更加辉煌,希望母校各个专业都能发挥地域优势、体育特色、学校特长,取得更大发展的美好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