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水族历史大事记
距今约70万年
广西地区百色盆地右江河谷已有原始人类活动,并遗留有大量的打制石器。
距今5万年左右
广西地区有“柳江人”活动。
距今4万~2万年
广西有来宾“麒麟山人”,柳江“甘前洞人”,柳州“都乐岩人”“九头山人”“白莲洞人”,都安“九楞山人”“干淹洞人”,桂林“宝积岩人”“荔浦人”“灵山人”,田东“定模洞人”,靖西“宾山人”,隆林“德峨人”,云南“西畴人”等原始人类活动。
距今1万~7千年
广西地区有桂林“甑皮岩人”,柳州“鲤鱼嘴人”,横县“西津人”“秋江人”,邕宁“长塘人”,扶绥“敢造人”,云南“小河洞人”等原始氏族居住。原始农业、制陶业和家畜饲养业开始出现。
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
夏商时代人们开始制造文字,水族水书与甲骨文、金文具有密切的联系,王朝的更迭,导致人们逐步自中原向东或向南迁徙,开始出现民族部落合并与融合的现象。
公元前221年~前217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至三十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派史禄开通灵渠。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帝三十三年)
秦始皇战败西瓯、骆越部族,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三郡。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皇帝三年)
南海郡赵佗,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王国,自号“南越武王”。
公元前130年(西汉元光五年)
汉武帝派兵攻打南越王国。且兰等国向汉朝归附,将且兰等“夜郎旁小邑”收以为犍为郡。
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
废且兰,置牂牁郡。水族居住地区为牂牁郡属的毋敛县地。
333年(晋咸和八年)
李雄弟李寿破南中,牂牁抗之。
589年(隋开皇九年)
隋并牂牁、平夷二郡为牂州。
629年(唐贞观三年)
东谢首领谢元深入朝,唐以其地置应州,授元深为刺史,置婆览县,即今三都恒丰、塘州、合江一带,都尚县,即今三都都江一带,属应州管辖,州治在都尚县。在应州下置的都尚、婆览、应江、陀隆、罗恭五县,除陀隆外,全是今天的水族聚居地区。
744年(唐天宝三载)
在水族聚居地区置应、劳、莪、抚水等羁縻州。
936年(五代后晋天福元年)
马希范征服西南少数民族。
970年(宋开宝三年)
先后设置荔波、陈蒙、合江、抚水等州。其中抚水州下辖抚水、京水、多逢、古劳四县,委任蒙姓各房首为州、县官吏。
975年(宋开宝八年)
宋进兵都云(即今都匀)等地区。
984~1016年(宋雍熙元年至宋大中祥符九年)
宋进兵抚水州。
1107年(宋大观元年)
宋分置黔南路。
1109年(宋大观三年)
宋并黔南路入广西路。
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
设广西行中书省,荔波州属庆远府之南丹溪洞等处安抚司,后为蒙、皮、雷三姓土司割据。
1283~1289年(元至元二十年至二十六年)
元进兵陈蒙、烂土等地。
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
西南夷中下烂土等处洞长忽带等人,以三百洞、一百一十寨归附朝廷。
1291年(元至元二十八年)
将洞蛮烂土建立定云府,改陈蒙洞为陈蒙州,合江为合江州。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
设陈蒙烂土军民安抚司。
1297年(元大德元年)
元并广西行省属庆远路总管府和南丹安抚司为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1335年(元[后]至元元年)
元镇压平伐、都云、定云等处人民。
14世纪末(元末明初)
荔波州为蒙、皮、雷三姓土司分据。
1368年(明洪武元年)
明消灭荔波蒙、皮、雷三姓土司,并荔波入思恩县。
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
荔波仍析置县,隶广西庆远府。
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
改都匀定云安抚司为都匀安抚司。
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
设陈蒙烂土长官司。有大批汉族移民迁入。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
授张均为合江州陈蒙烂土长官,隶都匀卫。
1404年(明永乐二年)
荔波八十二峒瑶民被隶属统治。
1406年(明永乐四年)
明镇远侯顾成进兵合江十五寨。
1432年(明宣德七年)
烂土土司辖属化从寨在韦翁同的领导下,进行反抗土司的斗争。
1434年(明宣德九年)
明统治政府以大兵力围剿,韦万良等被害,韦翁同被迫投降。
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
明改荔波县隶南丹州。
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
烂土、凯口等地人民反抗明朝压迫,进攻都匀卫。
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
明改荔波隶庆远府。
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
烂土、桑郎等地人民反抗明朝。
1479年(明成化十五年)
烂土等地水族农民支持苗族农民反抗安宁土司杨辉的斗争。
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
荔波县人民反抗明朝。
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
烂土人民龙洛道等计划攻都匀、清平诸卫。
1489年(明弘治二年)
烂土人民攻明军事据点都匀阳安堡。
1491年(明弘治四年)
烂土人民乜富架等反抗明朝的残酷压迫。
1492年(明弘治五年)
明镇远侯顾溥领兵八万镇压烂土起义人民。
15世纪末(明弘治年间)
蒙、皮、雷三姓土司被明王朝消灭,荔波州改设方村、蒙村、穷来村三个巡检司。
1506年(明正德元年)
荔波又改司设县,仍隶河池州。
1573年(明万历元年)
荔波设县于时来之喇轸村(即今荔波县之旧县),割隶贵州都司。
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
明统治政府清定荔波土司所占地。重定荔波、南丹县界。
1644年(清顺治元年)
清对水族聚居地区各族人民的血腥统治和各族人民持久的反对统治的艰苦斗争。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
荔波九阡土司后裔雷天堡据九阡反抗清政府,攻克荔波县城。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
荔波仍隶广西庆远府。
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
荔波县治迁于方村之袄村。
1726年(清雍正四年)
在烂土土司辖区内增设流官三脚屯州同。
1729年(清雍正七年)
贵州总督鄂尔泰派都匀协副将卜万年等镇压都江来牛河等地人民,屠杀惨烈。
1731年(清雍正九年)
新置古州、台拱、清江、都江、丹江、八寨六厅分属都匀、镇远、黎平府管理。置都江厅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隶都匀府。
1732年(清雍正十年)
荔波县由广西庆远府改隶贵州都匀府。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
以烂土司辖地置三脚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乡镇。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
贵州总督张广泗题请广西清军驻荔波之三洞、九阡、莪蒲等里。
1736年(清乾隆元年)
贵州总督张广泗檄委都匀知府孙绍武等镇压荔波县起义人民,勒缴刀枪标弩各万余件。
1737年(清乾隆二年)
迁荔波县治于蒙石里,筑石城,并设荔波营,驻兵八百人,加强镇压人民的统治力量。
1738年(清乾隆三年)
独山清守备闻芳远镇压姑卢(今三都牛场姑鲁地方)一带人民。
1740年(清乾隆五年)
三脚屯(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始立义学。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
荔波创立天地会。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
贵州巡抚蒋霨远檄委贵东道周作楫到荔波防范太平军活动。
1852年(清咸丰二年)
清政府镇压荔波起义人民。当时有广西人朱亚狗(真名不详)者,在广西思恩起义,众万余,攻陷思恩县城。荔波覃大庆与之联系,准备进攻荔波。瑶庆一带人民群起响应。荔波知县魏承柷败朱亚狗于思恩,擒覃大庆于罗降,事遂寝。
1854年(清咸丰四年)
独山州丰宁上司杨元保起义,旋失败。
1855~1872年(清咸丰五年至同治十一年)
水族农民在潘新简等的领导下,与苗、汉、布依等族人民一起举行反清大起义。
1860年(清咸丰十年)
西南巨儒莫友芝在《红崖古刻歌》中,提出了水族古文字水书“初本皆从竹简过录”,“自三代”,“核其本字,疑斯篆前最简古文”的基本观点。
1866年(清同治五年)
水族起义军潘新简与苗族起义军领袖张秀眉派遣的部将高禾、九松等率领的义军配合,再度攻克荔波县城,委任周朝量为县令,潘新简被推为辅德王,此为水族农民起义军的全盛时期。
1906~1907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都匀内、外套水、苗族人民发动了反对外国教会的反帝爱国斗争。
1913年(民国2年)
水族聚居地区土司最后废除。12月,都江厅改称都江县,三脚屯州同改称三合县。
1921年(民国10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民国11年)
1月 邓恩铭以中央代表身份出席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5年(民国14年)
水族聚居地区大旱,发生大饥荒。
1926年(民国15年)
九阡地区水族人民掀起反对军阀的武装斗争,消灭了欧阳春部300余人。
1927年(民国16年)
邓恩铭被中央任命为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1930年(民国19年)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第八军途经水族聚居地区。九阡水族人民继续进行反对军阀的武装斗争,消灭龙青云部300余人。
1931年(民国20年)
4月5日 邓恩铭等21名共产党员在济南英勇就义。
1941年(民国30年)
都江、三合两县合并,各取一字,改名三都县,设治于三合。
1942年(民国31年)
语言学家李方桂先生到荔波水岩、水利等地调查水族语言,后发表相关论文和《水话研究》一书。张为纲先生到荔波水族聚居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后在当时的《社会研究》上发表了《水族来源试探》一文。
1943年(民国32年)
水龙、牛场等地水族人民发动了反征工、反征粮的武装斗争。
1944年(民国33年)
3~4月 基场、九阡等地水族人民相继进行反对国民党的武装斗争。
10月 侵华日军入侵黔南,给黔南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1月 水族人民进行了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潘一志主持编纂完成《荔波县志稿》。
1948年(民国37年)
水族人民在月亮山高举义旗,建立了革命游击根据地。岑家梧的《水书与水家来源》发表,首次对水书和水族来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949年
荔波人民武装游击队正式建立。
12月6日 三都、荔波等水族聚居地区先后获得解放。
1950年
1月三都县人民政府正式建立。贵州省人民政府委任高洪杰为首任县长。荔波、榕江、独山、都匀等地的人民政府也先后成立。
1951年
6月23日~7月4日 三都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召开。会议酝酿协商人民代表会议决议案、各族人民团结公约、民族联合政府组织条例等草案。
7月12日~16日 三都县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25名县政委员,高洪杰任县政委员会主任委员、民族联合政府县长。
7月16日 三都县民族联合政府成立。
11月16日~18日 三都县第一届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2年
三都县分四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一、二期在三合、普安、丰乐等中心地区进行,三、四期在水龙、都江等民族聚居地区进行。2月8日~10日、6月24日~26日、10月24日~27日,三都县第一届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3年
7月10日~12日 三都县第一届第六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4年
6月29日~7月6日 三都县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5年
4月25日~28日 三都县第一届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
5月27日~6月4日 中共三都县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8月8日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11月27日 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筹备工作委员会,同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12月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在北京工作的水族同胞每年都举行在京水族端节活动,庆祝水族端节。
1957年
1月2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建立。自治县的行政区划以原三都县为基础,包括荔波、都匀、独山、榕江等县部分水族居住地区。县治设三合镇,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此后,县名、县治一直沿袭至今。
1958年
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7个人民公社,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1959年
1月 水族聚居地区三都至九阡的公路通车。
4月18日~29日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水族代表陆庆美出席大会。水语拼音方案研制成功,水语拼音方案是准确记录水族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1960年
12月6日~8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三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61年
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都县委员会首届会议召开。
1962年
4月 三都水族自治县普遍推行分配大包干。
1963年
7月24日 撤销三合镇,建立城关镇和三合人民公社。新华、水尾两公社拨回榕江县。
8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都县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召开。
1964年
1月 三都水族自治县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5年
3月 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2月17日~19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2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都县委员会第三届第一次会议召开。
1966~1976年
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更名为革命委员会。
1971年
3月21日~27日 中共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
1978年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一次科学大会召开。
1979年
2月3日~8日 三都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3月 三都大桥竣工通车。
6月 三都县委认真贯彻中央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11月 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将邓恩铭烈士故居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修建了邓恩铭故居陈列室,开辟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区,供广大游人敬仰、参观。
1980年
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水族聚居地区出现,初步建立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分散经营的适合生产状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
1月31日~2月5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七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将革委会改为人民政府。
2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都县委员会第四届一次会议召开。
3月 中共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委批文建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史研究组。
5月 都江公路通车,三都实现区区通汽车。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三都中学为三都民族中学。张均如编著的《水语简志》出版。
1981年
2月25日~3月2日 中共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员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1982年
8月26日~30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七届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83年
8月5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三都县第四届四次会议召开。
8月6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七届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贵州省歌舞团出访中美洲的巴拿马诸国,水族斗角舞那粗犷敏捷的舞姿,热烈奔放的乐曲,形象逼真的道具,表现了水族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深受外国友人的赞赏。
1984年
2月14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全县信用社开始体制改革。
2月28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贯彻中共中央(1984)1号文件的意见》,宣布土地承包期延长到20年不变。
3月3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实行机构调整,三都全县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实行政社分开。
11月19日~24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85年
5月16日 以巴徒为团长的中央民委视察团及省、州民委有关人员一行7人到三都县视察,并到都江区调查访问。
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授予三都县恒丰乡塘党村“人民调解先进集体”称号。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至九阡10千伏线路通电。
1986年
3月1日 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三都水族自治县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拨出扶贫周转金。
7月2日 三都县城附近营上坡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竣工投入使用,同时开播1、6两个频道,可全天转播中央和贵州电视台节目。
9月1日 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开设少数民族女子初中班,学生生活费和学杂费均由政府提供。《三都县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协作优惠办法》公布,对国内外单位或个人前来投资,开办种植、养殖、林业和电站等开发性企业(户),5年内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
1987年
3月 中旬三都棉纺厂试产成功。
8月24日~30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0月 九阡酒厂竣工投产。三都选矿厂建成试车。
11月 三都县机械化榨油厂建成投产。
12月 三都上江镇排长河200千瓦电站投产。上江镇排长河提水站竣工供水。荔波县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小组。
1989年
10月12日 贵州省水家学会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此后,学会已经召开9次学术讨论会,收到各类论文450余篇,已选编论文印发《水家学研究》共5期,印发内部发行的《水家学研究通讯》共9期,为促进水族聚居地区发展做出了贡献。三都县人民政府撤销职教办,其业务划归县教育局统一管理,县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3个单位明确为区级。三都商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毕。
1990年
4月27日~5月3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6月 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为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8月14日 经贵州省批准,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世界银行贷款造林承担县,并签订了国家造林协议书。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增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残疾人联合会。
1993年
经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三都水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于1月1日颁布实施。
4月15日~20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94年
1月 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5年
5月 深圳市决定首批援建三都水族自治县21所希望学校,帮扶工作一直持续至今,帮扶资金超过1亿。
1996年
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双基”(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通过贵州省人民政府的评估验收和复查验收。三都至都匀光缆杆路架通,实现了三都通信出县传输数字化。曾晓渝、姚福祥编纂的《汉水词典》出版。
1997年
王厚安主编的《水族医药》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系统总结水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医药理论和诊疗疾病的手段与方法。
1998年
3月8日~13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三都电信完成了大河、都江、周覃等18个乡镇的光缆及程控电话以及县城的管道、市街电缆建设。
1999年
三都水族自治县全县通信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
2000年
6月21日 都柳江遭遇百年一遇的罕见洪水,水族聚居地区严重受灾。在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下,水族聚居地区着手农村沼气建设。三都水族自治县被列为“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试点县,再次掀起水电开发热潮。
2001年
贵州省林业厅批准三都水族自治县为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县,同期启动九万大山造林绿化工程,纳入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原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更名为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
2002年
2月 经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水书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7月20日 荔波县召开拯救水书座谈会,拉开规模性抢救水书的序幕。水族聚居地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2003年
2月24日~28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月 荔波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到会158名代表全票通过《关于抢救整理开发利用民族古老文化——水书,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决议》。这是水族聚居地区县级人代会首次通过的水书抢救保护决议案。韦学纯、艾杰瑞等编撰的《水-汉-泰-英词典》在泰国出版。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已经对全县主持祭祖的水书先生、水族端坡等内容进行了普查登记。
2004~2007年
国家社科基金对贵州民族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组织申报的五个水书项目“象形文字的最后领地——水书解读”“水书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释读旁落的文明——濒危水族古文字与古汉字的对比研究”“水书版本与调查研究”“水族水书语音语料库系统研究”批准立项资助研究。贵州民族学院成立贵州水书文化研究中心。
2005年
8月 三都水族自治县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报并成功注册“中国西部赛马城”。三都水族自治县举办“中国·三都水族卯文化节”活动,政府在各个民族旅游村寨培养祭祖仪式传承人,鼓励群众把祭祖活动当作一项重要民族文化活动向游客进行展示。水族村寨落户深圳锦绣中华民族村,祭祖仪式也作为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向中外游客展示。
10月 三都水族自治县实现乡乡通宽带的目标。截至年底,三都水族自治县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通公路率达85%。
2006年
5月 水书习俗和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颁发证书。
8月8日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之际,水书文化展成功开馆,使水书得以展示、传承和弘扬,为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1月 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将水族祭祖、水族金边绣等列入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中。贵州民族学院贵州水书文化研究中心升格为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获得省编委的编制批准。在九阡水各村建立民族文化风情园,在每年卯节期间加大节日宣传。
2007年
1月 中国·水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州省都匀市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批准韦学纯主持的“水族语言文字研究”项目为所重点研究课题,获得立项资助。
2008年
3月 有8部水书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被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6月 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文化保护条例》,标志着水书文化进入了法制管理的新时代。
7月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召开了中国民族语言空间认知范畴与水族语言文化研讨会和贵州三都·中国水书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者有国内外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民族学家,反响强烈,为今后水族文化研究水平的提升开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10月 北京举行的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多名水族学者参会。
2009年
5月8日~10日 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水书文化专题研讨会在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召开。
9月18日 林明璋先生编写的《远古走来的贵族》剧本首演。
10月21日 由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的“水书及南方民族古文字研讨会”在贵阳、三都、荔波三地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研讨会。
2010年
在深圳特区的大力对口援助之下,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和其他水族聚居地区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族聚居地区的教育从此迈上了一个发展的新台阶。周崇启、韦族安和石国义编写的《水族教育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填补了水族教育研究的一个空白。
10月26日~28日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神秘水族·魅力三都”中国水族文化旅游节在三都隆重举行。三都水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销售中心、水族马尾绣传承基地同时挂牌运行。马尾绣、水书等走进了上海世博会。
2011年
2月 贵州省批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水书习俗和马尾绣传承人列入其中。
4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韦桃花带着200多件马尾绣作品前往意大利参加手工业及工艺礼品国际博览会,使马尾绣成了走出国门的水族艺术。
12月2日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书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在都匀举行中国水书译注丛书(5卷6本)首发式。
2012年
4月28日 三都水族自治县与贵州省南平商会成功签订10亿元的项目投资框架协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