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国际化进程,用管理制度创新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
(2003年2月26日)
朱玉泉
同志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校国际化工作会议,就是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推进国际化进程,用管理制度创新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一是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二是研讨推进国际化进程。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学校的发展要有新思路就是要具体落实“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来促进学校进一步快速发展,实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学术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水平与效益。
我的讲话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校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及差距和挑战;第二部分是学校的发展思路、战略和措施。
一、形势分析及我校差距
(一)形势分析
(1)我国成为WTO成员国已有一年多的时间,WTO有关服务条款规定,高等教育面向各成员国开放。目前,国外高教机构已经并将更多地进入中国教育市场争夺生源和人才,国际竞争已到了家门口。所以放眼世界,立足中国,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已经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必然选择。
(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科技等各方面改革力度加大,市场经济日趋规范,如何实施教育创新、提高办学水平,满足国家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大学近年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
(3)国内大学间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多方原因,清华、北大已经成为国内难以超越的一流大学,从国家投资强度、生源质量,到师资水平等多方面都具有特别优势;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既有历史优势,又占据地区经济发达优势,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综合办学实力很强,这些学校都是我校强大的竞争对手。
(4)民办大学的快速发展,由于体制新、机制活,将会对公立大学产生严峻的挑战。
(二)我校优势和差距
1.优势
从历史到现在,我们在办学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第一,学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都比较团结务实,具有勤奋进取,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第二,学校历届领导班子都敢于创新。有朱九思、裘法祖等老一辈教育家首先举起创新的旗帜,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有特色的综合化,育人为本,三足鼎立,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现在樊明武校长提出国际化的办学方针,更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办学方针。
第三,合校后,学校整体实力增强,学科分布和学科结构比较合理,已形成国内一流的工科和医科,有优势的管理学科,有特色的文科和理科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第四,学校地处华中一带,如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生源质量都很高,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劣势和差距
第一,办学经费紧张、区域经济不及北京和沿海地区。
我校办学经费紧张,从教育部得到的经费支持属于国家重点投入建设的20多所高校的第三类。湖北的经济形势不如北京和沿海地区发达,这个差距不是几年时间能赶上的;我校从地方政府得到的财政支持和从地方企业得到的科研经费较少,无法与国内某些名校相比;区域经济的相对劣势降低了我们对优秀人才的吸引程度。
第二,处于领先地位或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科较少。
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和千万元级、亿元级的课题较少,原创性成果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较少。我们有国家重点学科14个,与国内名牌大学相比,在数量上不多。尽管前不久《高等教育评估》刊登的2003年度中国高校排名中,我校排名第五,但对此我们应冷静、客观地对待,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实力。
第三,学术大师及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太少。
和国内外一流大学相比,我校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大师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不多。在国家“863”、“973”等专家组中的专家太少;院士、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较少。
第四,管理机制需要规范与创新,管理人员素质急需提高。
我们的教育观念、管理观念还需改变,创新意识、责任意识、规范化管理意识需要大力加强,管理体制中还有许多方面不规范、不顺畅,“教授治学”、学术带头人的地位和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素质急需提高。
面对劣势与挑战,面对国内大学间不公平竞争的现实,面对国外高教机构进入中国争夺教育市场的现实,要想有所作为、保持我校已有的优势并争取更大的成绩,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我们怎么办?
落实“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实施“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是我校保持快速发展、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具体实践。
如何落实国际化的办学理念?
二、工作思路及举措
首先国际化不是西化、更不是美国化。国际化是放眼世界,学习和借鉴全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学习和借鉴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先进的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结合国情、校情,建立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与办学机制,依法治校、以德兴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学生,取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培养世界知名学者,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科,跻身国际学术主流圈,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必须创新。首先需要我们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其次需要我们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明礼诚信、爱岗敬业,无学术污染、无信用污染、无环境污染。
推进国际化既要目标明确、积极推进,又要做好规划,分步实施。
2003、2004年是“管理制度创新年”。在大学间的激烈竞争中,一是人才,二是资金,三是基地,这些是硬件,硬件固然重要,必须要好的软件才能发挥硬件的作用,这个软件就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最重要的。好的制度可以造就和吸引人才、创造财富,落后的制度可以扼杀人才,浪费资源。因此管理制度创新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2003年学校工作要点已经发布,各有关单位务必认真执行,落实、落实、再落实。今年暑期会议学校将作阶段性检查。2004年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管理创新,真正落实教师聘任制,完善教学与科研机制,等等。主要是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和完善学校政策规章体系。
对全校所有政策、文件、规定进行系统的清理、整理,修订部分文件、制定新文件,健立科学的系统的政策法规体系,要在科学系统的政策体系上下功夫,不能政出多门,互相制约,互相矛盾,因此要在科学和系统上下功夫。要将学校主要的管理文件和政策汇编成册,经过教代会审议后在全校具有执行力。
整理、修订、公布学校各项事务办事流程和重大事务的决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学校根据工作需要,针对某一项重大事件、重大项目、重大基地等成立专门委员会,由一位校领导负责组织协调。
系统、科学的政策来自于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广大干部教职工的意见,这样才能科学决策,政策法规处组织的师生员工沙龙活动是广泛听取干部职工意见的好办法,是加强和密切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沟通与联系的重要方法之一,要继续坚持下去。
(2)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成立有相关教授组成的各类委员会,实现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要以学科群为单位成立学术委员会,指导学科发展与学术评价,发挥其在专业职称评审和新进人才招聘等方面的作用。按学科群建立课程指导委员会,指导、筹划学校和院(系)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各院(系)要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评价、学术管理、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益。各委员会在由教授、管理人员参与的同时,可有学生代表参与,尊重学生权益,各项政策要考虑到学校各类人员的合法权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各院(系)可根据各自实际成立顾问委员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政府要员、企业家和知名校友等参加,为学院发展进行咨询建议和资金筹措。
(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的业绩评价体系、分配体系和晋升机制。从政策上、机制上激励教师、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各院(系)和职能部门要建立适合学校和院(系)自身发展的各类人员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和推进聘用制。在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时,要邀请教授专家参与,听取教授专家的意见。
(4)建立科学合理的校、院、系权责分配体系,实行管理重心下移,人、财、物权责适度下放给院(系),学校主要是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监督保证、调配资源等。
今年的津贴分配改变了以往按照人头、职称分配的办法,实行按照院(系)在招生、教学、科研三方面对学校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既不考虑工作的质量又不考虑工作的数量,只考虑人头和职能,这是典型的大锅饭,不符合十六大精神,按实际贡献进行分配,这是一次重要的观念转变和政策转变,各个院(系)务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实施符合自己实际的分配方案。院(系)津贴分配的方法必须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切实保障水平高、贡献大的教师的利益,同时更要强调精神的作用,不能斤斤计较,既讲贡献又讲精神,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分配激励之路,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
(5)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科学合理地使用公用房、重要仪器设备、实验室等软、硬件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有关职能部门要尽快统计、分析全校教学、科研、办公等各类用房及重要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在今年提出切实可行的学校资源共享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房屋及设备的利用效益。
(6)加强教学改革,努力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①多参与国际交流,选用高质量的外文原版教材,继续推进全英语教学试点,扩大双语教学范围。
②传授国际最新的知识,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机械学院、土木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院(系)已经开始起步,如借鉴国外MBA、MPA的课程体系,建立我校MBA、MPA的课程体系;土木学院也正准备借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土木学院的课程体系等。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取得国际认可,才能实现国际上的学分互认和学位互认。目前大多数院(系)的课程体系没有实行统一分类编码,没有将课程目录及其教学大纲统一上网发布,不利于学生选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各个院(系)和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落实,在今年完成此项工作。
③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学分制是一种好方法。要积极推行学分制,尤其是研究生可先行,使学分制和收费制有机结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寻求与国外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国外教授共同指导学生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共同申请项目。在教师和学生中要深化交流与研讨氛围,完善研究生中的研究讨论会制度,大量开展跨院(系)、跨学科的学术沙龙。
④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7)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利用国内外优秀智力资源。
①国际学术交流、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主报告、国际重要影响的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冲刺Science、Nature。
②国际科技合作,GE、EETE欧盟合作计划,联合建实验室等。
③联合培养人才,办好国际交流学院,大力推进X+Y培养模式(X为在我校学习时间,Y为在国外学校学习时间)。努力扩大留学生数量,提高留学生质量,吸引更多外国学生和学者来我校学习、工作。学校、院(系)、各部门要拿出计划,按需要有步骤地选派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管理人员出国进修。教师出国要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国际司、人事司等有关基金项目以及国际基金项目的资助。实行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回国汇报制度,要求出国人员回国后要写出考察调研报告,以检查落实。
④实施到国外海外引才引智工程,学校和院(系)要共同努力,制定政策,拿出到国外猎才计划,并由专人负责,吸引国外学者来学校工作;特聘国内外杰出人才兼职;邀请国外学者特别是海外华人利用学术休假来学院短期讲学。聚焦于某一重点学科或重大项目,与海外学者群体进行较紧密的合作。在招聘教师时,英语要作为重要标准之一,优先选拔和奖励能用英语上课的教师、能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各个院(系)要积极与国际上知名大学的兄弟院(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密切学术上交流与合作。
加强学校刊物的建设和改革,重点支持我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医学版被国际刊物索引收录。为保护学校刊物与作者的合法权利,实行与作者签订版权协议。
(8)改革科研组织机制,形成矩阵结构,加快科技创新。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整合集体力量,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鼓励建立形式多样的动态的科研中心、研究所、课题组等横向科研机构,以大项目大课题为重点,联合有关院(系)组建大的、一定期限的科研团队,鼓励矩阵结构的形成。以课题带动学科发展,加大学科、特别是工科和医科的交叉渗透力度,在工医结合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强调以信息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各院(系)要寻求与国外学者合作申请课题或撰写重大重点课题建议书,鼓励教授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科研活动和国际学术会议;针对某些重大项目邀请海外学者进行咨询或合作研究;定期聘请行业专家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或需求。
(9)加强对外招生宣传工作,继续坚持“大学开放日”制度。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工作。
(10)提倡职业道德,实施教师职业行为守则、管理人员职业行为守则和学生行为准则;成立教师职业行为委员会、管理人员职业行为委员会和学生行为委员会,建立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诚信档案,逐步实现无污染校园,即无学术污染、无信用污染、无环境污染的“三无校园”。
(11)网络及信息资源建设。
学校要成立专门班子负责学校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强图书馆和校园网络的信息资源建设。学校各院(系)和部(处)要重视单位网页的建设,参照国内外大学有关院(系)、部门的网页,规范和丰富我校各单位网页的信息内容,如将各院(系)的课程体系、课程大纲、各教师的简介上网公布,既对外宣传学校、各院(系)和各位教师,也便于学生选课和选导师等。
(12)建设校园文化,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形成人际和谐,尊师爱生的校园氛围;提倡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鼓励正当竞争。对优秀团队的学术带头人给予应有的激励。人人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己任,以维护学校荣誉为光荣。
(13)加强学校对外宣传,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统一学校对外宣传口径,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和知名度。
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固然需要资金作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实现观念的转变,“思路决定出路”,各院(系)和部门都要转变办学观念,确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每一个院、系、所,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主动思考并找准自己在“国际化”中的位置和目标,结合本职工作,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要使国际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院(系)、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中。
各院(系)和部门要有落实国际化工作的具体计划,要制定出2003、2004年的具体目标、工作计划和发展措施。2003年暑期工作会议上学校要对各机关部(处)、各院(系)的国际化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年底在考核各院(系)和部门工作时,在原有考核内容基础上,重点考核各院(系)和部门尤其是一把手在管理制度创新,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方面的具体工作成绩。校领导要经常对其联系的院(系)和部门检查国际化工作,并总结出评估意见。
同志们,创建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是我们的宏伟目标,是一项充满艰辛、富于创造的伟大事业,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全校各级干部和师生员工必须明确目标,认清危机与差距,发扬“实力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的光荣传统,立足现实,扎实工作,推进我校国际化办学进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我们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