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要推行学分制?在推行学分制大会上的讲话

为什么要推行学分制?在推行学分制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推行学分制大会上的讲话樊明武各位老师:今天下午我们召开会议,主要是关于实行学生能够自由选课的学分制,推行教学管理的国际化。我在这里主要讲一讲为什么要推行学分制,推行学分制对我校的教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很重要的就是要推行学分制,学分制的核心是“选择”。学分制的前提,就是选课,学分制体现了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这是学分制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在推行学分制大会上的讲话

(2003年5月16日)

樊明武

各位老师:

今天下午我们召开会议,主要是关于实行学生能够自由选课的学分制,推行教学管理的国际化。按照今年学校工作要点的要求和5月5日党委常委会的会议精神,要完善与规范课程体系和选课系统,实施课程的分类编码并上网公布,逐步向完全的学分制过渡,实现教学管理国际化。

在冯向东同志领导下,教务处的同志最近作了很多的努力,进行了大量调研,参照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完全)学分制的实施方案,并准备从今年9月份开始在机械大类和信息大类共9个院(系)3 000名本科新生中试点,推行教学国际化。我在这里主要讲一讲为什么要推行学分制,推行学分制对我校的教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推行学分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学分制?学分制是国际上的现代大学经过几百年摸索出来的比较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及学习进度。把学生取得的学分作为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的基本标准;它以选课为前提,贯彻“全面培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它不仅仅是标准修业年限的上下浮动,更是教育思想转变的先导,是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教学基础。

为什么要推行学分制?

一、学分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需要

教书育人始终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学校要教书育人,就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学生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学校,如果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校肯定办不好。学校如何才能真正把学生放到第一位?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化?很重要的就是要推行学分制,学分制的核心是“选择”。学生的“选择”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学生选择了你,说明你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如果学生连学习的自主权都没有,怎么谈得上是为学生着想呢?所以,我们要考虑学生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学分制的前提,就是选课,学分制体现了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其原因如下。

第一,学分制可以纠正学生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有两个原因造成这种盲目性:一是高考时学生和家长对大学缺乏了解,对社会需求很难作出合适的判断,对专业发展方向也不清楚;另外一个是考分的限制,现在高考用总分来衡量和划线,但总分下并没有细致的划线。体现不出考生究竟对哪一门课程,哪一个专业感兴趣?发展应该是在哪个方面?有的考生在与某一专业有关的课程中考分很高,但总分却不足以支持他读这一专业,最后不得不转到一些他不愿意去的专业。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进入大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逐步了解华中科技大学,逐步理解学科、专业的含义,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然后在“学科群”范围内(一开始就在太大范围内实施还有困难)选择专业,通过学习选择专业,也通过选择来完成学业,为学生的自由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给学生一个重新认识和选择的机会。以此来克服高考总分划线使考生不能进入有憧憬、有特长的专业的情形,这显然是为学生着想。

第二,学习年限富有弹性。人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更聪明一些,有的学生反应稍稍迟钝一些。比较聪明的学生可能会较快地掌握有关知识,为什么就不能让他提前毕业呢?那些学习起来相对有困难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让他滞后一两年毕业呢?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讲,因人而异分配受教育的时间,实际上是降低了教育产品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成本,提高了教育的效益。任何事情,效益原则很重要。齐步走显然是低效益的运作方式。

第三,学习内容具有选择性。感兴趣的专业和感兴趣的课程实际上是学生将来创新的灵感与精髓所在。如果他很不愿意学习某专业,会是很苦恼的。我每年9月份和10月份收到的信中绝大多数都是学生表达对专业的不满,甚至在达不到转专业愿望的时候只能含泪退学,来年再考。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没有唱歌天赋的人去学唱歌,可能花很大功夫也学不会,可有天赋的人不学都会很棒。同样,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天赋,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尊重个性,因材施教,保证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自主进行自我调整,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专长。

第四,培养过程具有指导性,学生可以独立地安排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配合学分制的推行,要相应设立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立和自我设计的能力比较弱,通过指导,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对环境的把握能力。

总的来说,学分制的实质就是“因材施教”,注重个性、注重对教育方式的改革和探索、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训练,特别是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表达、应用、创造、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与人和社会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与整个社会发展要求同步,重视传授知识,重视知识的创造和将知识转变为力量。

大学需要创新,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既包括少数精英人才的成功,也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既包括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包括学生现实的发展,也包括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某些专业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本领;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进行创新。这是学分制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学分制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去年9月8日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改革开放的力度,要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上,以建成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的国内一流大学的华中科技大学,应该在这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我们培养的人是否满足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否满足国际间经济、科技竞争的需求,是我校能否站稳脚跟、能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人才培养对于学校特别重要?因为任何其他评价指标都没有人才培养指标的影响那么长久、那么深远。西南联大当时的办学条件并不好,但半个世纪过去了,其声誉依然,就是因为她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这样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所以,人才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把重点放在人才培养上。

学分制将使我校的教育体系有更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可以使我们从制度上保证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保证学生的最大利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减少专业偏执,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因此而国际化,也可以真正达到国际上通行的GPA计分方式,有利于与其他国际化大学的学历学位等值及互认,教学和科研的平等合作。

三、学分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经济、人才市场的需要

学校有三大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要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就要体现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优质服务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我们华中科技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培养,我校取得今天的水平和地位,包括校园环境和学习条件的改善,是一代又一代的教职员工努力的结果。中国家庭的特点是非常重视教育,始终把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有些贫困家庭,家里揭不开锅,但只要有可能,就把子女送来接受高等教育。正是由于重视教育,中国人到了国外以后,过不了几代,就会形成比较优势。绝大多数父母省吃俭用,“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女适应社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更需要有厚实的基础,具有终生学习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领袖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要及时开展以学分制为主体的教育改革,按学科门类招生,让学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新的教学计划将减少专业课程,打通基础课程,在加强基础课程的前提下,适当压缩总学分和学时数,加大选修课比重,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可能性。一至二年级基础课基本打通;第五个学期,再由学生自主决定专业方向。有些专业,如一些理科专业,在前三年要强化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教育,四年级再根据志愿确定专业方向。重点要强调该专业的前沿知识,同时进入实验室参加科学研究,本科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广泛地学习其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真正为把华中科技大学建成一所研究型大学打下基础。

研究型大学就要让学生及早参与科学研究,参与一些创新思维的活动,同时把研究的最新成果教给学生,使学生在起步时就站在国际前沿。学分制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根据社会最新变化和自己的特长,针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作出切合自身特色的、灵活有效的安排,最终对自己的学习选择和学习行为负责。

我们关注的是教会人们思考、教会人们学习,也强调通过一系列的学科获得宽阔的知识面。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具有某些专业知识而又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的人,创新只能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我们讲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并不是跟人家不一样就是创新。创新是知识上的进步、知识上的创造。创新人才是在接受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校的科研工作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为什么在实现产业化方面(我所说的产业化是指由企业来实行的产业化,也就是由社会来产业化)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很多科研成果还只是体现在鉴定会中,成果的鉴定和市场的投入还是两张皮,这个值得我们反思。如果有复合型人才,他就会考虑市场需求和产品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中国最近经济发展很快,如汽车、IT、家电等,但是,具有我们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还很少,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核心技术也不多。这个要引起我们思考。我们要科学地设置培养计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视成本核算,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教育的效益,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我们的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对他们健康、快速成长有益的知识。

四、学分制能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学分制有利于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老师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的接触与沟通,一方面要及时汲取新的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更应该做出表率,接受终生教育,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自己也应该有个性,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教师如果连想象中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模样都说不出来,还能说是合格的教师吗?要把自己教的对象培养成什么人都没有想过,怎么可能在课堂上把心贴近学生?怎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学分制将促进教师以学生认可为目标,促进教学创新。自己说自己行没用,得看能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样就把竞争机制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学生可以选择老师,可以选课程,同样的一门课可能有不同的老师教,学生花钱选课,同样的价位,当然会选更好的老师,这就给教师增加了压力,也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教学才能的机制,否则,什么是公正?教师是否有才能,是否能得到学生认可,授课的内容和水平是否需要调整,都可以通过选课人数的多少来判断。学校也要根据市场需求、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不断地增设新课程,淘汰落后的课程,在渐次循环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合理,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学基础的形成。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要打下基础,从哪些方面打基础?教学方面我认为就要从学分制着手,希望能在三年左右完成新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创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本科教学体系。

刚才说了学分制的好处,任何新东西实施起来会有困难。在我看来,推行学分制可能会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困难。

第一,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势。在计划经济下,虽然我们都觉得它有许多弊端,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发展,但是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与自身利益相矛盾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下比较舒服,而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太大。同样,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是存在的。我们过去闭门办学的特点很多,与国际办学的共性太少,结构基本上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组织结构也是按照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来设置的。模式的转变,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文化传统强调“大一统”,强调一个规格,一种模式,鲜活的个性常常被泯灭,教学计划的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同步化,教学方法的单一化的模式已经习以为常。在真正实行改革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思想上的问题,特别是跟自己的利益有矛盾的事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大学科范围内选课,显然就要重新建立大学科门类的组织机构,由于历史原因,我校目前的院(系)设置很窄很细,但在大学科群内实施学分制就会简化很多机构,课程的转变也需要教师进行知识更新,需要终身学习。有的老师一门课教了一辈子,这种课程是否仍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不适合了,可能就得重新学习甚至改行,因为学生不选这个课了。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使大家能够逐步适应,肯定会有一个过渡,否则压力太大。所以,工作的推行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一个过程。

第二,实施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是要能开出大量高水平的选修课。没有选修课,学分制就实行不了;选修课的质量不高,就意味着学分制的失败。比如开个超市,如果物资供应贫乏,是搞不好的。任何事情都要有基础,也就是需要能够开出大量高质量的课程。学校现在开出的课程不足3 000门(约4 000教师,30 000多本科生),MIT能开出5 000多门课(约950名教师,约5 000名本科生),清华能开出约5 000多门课(3 000多名教职工,近14 000名本科生)。我们的课程体系确实存在很大差异。

第三,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乏自立和自我把握客观环境的能力,学分制将给学生更灵活的课堂学习时间,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要看学生本人自我把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追求的兴趣。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兴趣各异,能否利用多出来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向自己爱好的专业方向和科学目标进行发展,将对学生的成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强调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

第四,教师所有制体系。现在的情况是,教师在哪个院(系)好像就是哪个院(系)的财产,如果去其他院(系)授课总要遇到一些阻挠。为什么?现在考核和晋升都是由院(系)行政体系来进行,这种体制将来要逐步改变,如果不改变,就难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我自己也感到,要做什么项目,真正把不同院(系)组织到一起来做,太难了,因为教师们的考核、分配都在所在的院(系)里。实行学分制以后,教学管理、学籍管理制度会变得更加复杂,服务性也要更加突出,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方式都要进行变革,要真正把管理转到服务上来,这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他们进行重新培训。

推行学分制,可能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学分制的核心是选择,选择需要知己知彼,需要对选择的对象有所了解,要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学校也要开出更多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机会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对学校也是一种挑战。要重视课程的开发和组织,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课空间,超市要办好,货源必须充足,要支持教师开新课,对教学也应该有新的评价标准。开出受学生欢迎的新课,是否也可以看做一项成果,评定职称时加以考虑?可以考虑外聘兼职教师,扩大课程体系,形成对学生的思想、科研、学习、生活、心理进行全方位指导的本科生导师制。

让我们一起来想更多的办法,使我们在从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中,更加平稳,宁可把问题想得更多一点,这样,一旦遇到问题和困难,我们就能有应对的办法。困难确实很多,但是,要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学分制的推行势在必行,必须改变用一个模子来塑造所有学生的做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分制是一种与选课制、学籍管理制度等多种制度整合在一起的教育制度,它涉及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的改革,也涉及招生、收费、学习、就业、后勤服务等管理体制的改革,完善的学分制不仅是教学管理操作程序的设计,而且是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重新审视,培养模式决定了学分制的形式,培养模式“通”的程度也决定了学分制“活”的程度。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贯彻“全面培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并且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管理,它不仅是标准修业年限的上下浮动,更是教育思想转变的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育管理制度,也是教学国际化的基础。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