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发〔2004〕17号)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等重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快速发展,把我校尽快建成国际化、研究型和综合性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现就进一步发展繁荣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繁荣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
1.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增强实践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在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推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统筹规划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关系,统筹资源分配和学科建设的关系。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科的整体优势,发扬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经验,继续坚持“加强基础,面向社会,交叉见长,特色取胜”的发展思路,使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得以协调、可持续发展。
3.树立创建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的观念
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通过创建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学校的总体水平,使我校真正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二、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目标
4.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构建高水平的学科体系
保持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内理工科大学中的领先地位,到2010年,力争在若干个学科领域如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和应用语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哲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世界经济、金融学、公共管理、教育学原理等新增一批博士点,使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的总数达到20个以上,并具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5个博士后流动站;与此同时,力争使管理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学、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省级重点学科,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基地建设中取得零的突破。到2020年左右,努力使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水平。在哲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建设若干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基地,并争取获得所有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5.提升和完善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方面的功能,在学校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积极和更重要的作用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本科、研究生教育,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等提升我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出更多高层次、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催生高水平科研成果,努力成为政府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在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学术上达到国际化水准,产生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成果。
6.形成若干支具有很强国际学术竞争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造就大师级的人物以及引领学术潮流、有特色的国内一流学者;引进和培养一批国内公认、产生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做好中青年人才的稳定工作和培养工作,建设学术梯队。通过若干年努力,在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领域形成多支具有很强国际学术竞争力的创新团队。
三、促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措施
7.加强领导,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组织机构建设和人事安排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成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学校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和宏观指导,加强与上级相关领导部门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管理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各类资源。
8.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计划
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解决好骨干教师的稳定工作;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尤其要着力培养中青年人才,爱惜、保护并合理使用人才,造就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根据我校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和“111”人才计划,重点支持1~2个文科创新团队,引进2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知名学者,保证200名文科学术骨干有半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力争有若干个文科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积极争取教育部的“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增加校内哲学社会科学特聘教授的岗位。
9.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经费比例,学校在今后五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800万元,保证在图书文献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科研启动、国际学术交流、学术精品奖励等方面有新的进展,特别要为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的运用和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充足的经费支持。
10.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
进一步凝练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整合有限的科研资源,构建多级学科发展平台。继续办好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支持“院校发展研究中心”等十个校内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建设。依托强大的工科、医科等优势,做好“985工程”二期建设,建设好“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努力使重点研究基地的整体科研水平在若干年内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学术声誉。
11.实施图书文献和信息化建设计划
加快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图书馆和文献中心;加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建设,争取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的建设,借助其传播功能,在构建学校、院(系)、教师研究信息交流平台的同时,使之成为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我校学术风貌的舞台。
12.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改革计划
积极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优良课程和精品课程,普遍提高各个办学层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重视“两课”教学和教改,加强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环节,建设好社会调查研究基地,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师生和“两课”教育师生深入了解社会、研究现实问题创造条件。
13.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奖励计划
进一步完善“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制度,鼓励争取承担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或教育部等)重大攻关课题,加强成果管理力度,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果给予重奖。
14.提供发展繁荣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制度保障
保持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的一贯性,使相关的战略管理制度化,发展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并切实落实。要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贯彻“双百”方针,尊重学术自由,实行民主管理,保持生气勃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推进研究机构开放,引进公平竞争机制,建立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和评价体系;倡导遵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劳动和他人创造的学术规范,注重保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