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加上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因此在处理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复杂问题时,常常出现内心矛盾冲突,造成心理发展失衡。
1.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
经过激烈的高考,有幸进入大学的人,往往以竞争胜利者的姿态出现,他们沐浴在赞扬声中,沐浴在羡慕的目光下,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大学环境下,以往的优势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小小的挫折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新鲜感与恋旧感的矛盾
大学是一个新的环境,美丽的校园、现代化的仪器、高水平的教师、新交的朋友,进入大学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有着说不出的新鲜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鲜感慢慢消失。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单调的生活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强烈的恋旧心情,思乡心切、情绪低落,怀念过去的生活和朋友,想念亲人和师长,甚至沉溺于回忆之中。
3.独立感与依赖感的矛盾
告别了中学时代,摆脱了父母的监督和教师的约束,进入了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大学新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凡事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主张。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受过去经历的影响,长期形成的依赖感难以摆脱,面对复杂的环境,这些学生常常心中无数、不知所措。
4.轻松感与紧张感的矛盾
在多年高考的压力下苦熬出来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卸下沉重的包袱,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思想上容易松劲,想喘口气。思想上的放松容易带来学习上的被动,加上大学的学习从内容、方法到要求都不同于中学,这常使一些学生陷入消极被动状态,出现成绩不佳的现象,由此而产生情绪上的紧张感和精神压力。
5.强烈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
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良师益友,被人理解和接纳是大多数新生强烈的需要。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较为普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的“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
6.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理想我是将来要实现的我,是现实我的努力方向;现实我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我,两者是不同的。当两种形象混淆起来时,就会产生矛盾。一般来讲,大学生的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一致性系数很低。大学生的理想我比较高。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期望很高;另一方面与自己优越的地位有关,往往容易使自我认识理想化或非客观化。当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高时,就容易产生矛盾,使大学生对自我认识摇摆不定,把握不住。特别是当实现理想我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障碍时,大学生往往会产生苦闷、抑郁等消极的自我体验。
处于转变阶段的大学生出现以上的心理矛盾是过渡时期具有的正常现象,这些矛盾是大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当对大学生活抱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消失了,他们才能正视现实,勇于探索调整情绪,重振精神,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如果这些矛盾冲突过于激烈和持久,易导致压抑感,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妨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