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今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困扰,人际关系问题在所有困扰因素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第一大问题。据某高校调查,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于言谈、缺乏交际技巧、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这些障碍出现的比例最高为80%,最低为35%。大学生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较师生关系问题更为突出。
第一,在人际交往上被动、自我封闭。在心理上有交往的渴望,但在行动上缺乏主动性,对人际交往存在畏惧心理,甚至自我封闭。
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等负面情绪又不利于提升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某高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进行调查后发现: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对与人主动交往,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沉迷网络,交往范围过于狭窄。不仅与社会缺乏交往,有的甚至与跨学科同学的交往都十分有限,与老师的接触也仅限于课堂。
现今社会是个网络环境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接收终端更智能、便携,信息传递速度更迅速、广泛。上网再也不受制于特定环境,一部手机就能轻松解决一般的上网需求。同时,学生看待网络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以前只认为网络就是一个交流的平台,而现在,网络已经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把网络当做他们的生活的主要部分。这就使得大学生出现忽视现实的人际关系,表现出逃避现实的心理现象。网络虚拟交往一边是活生生的人,另一边却是符号,虽然这些符号可以传递思想和感情,但是却没有现实人际交流中的感情色彩,久而久之会使人退缩孤僻、自我封闭、人际关系出现淡漠与疏离。
大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小社会的环境,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大学生的风采。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周末,学生普遍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直接影响了学生潜力的充分发挥。
第三,在交往认知方面存在障碍,过分关注自我。在交往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要,容易忽视他人的需要,矛盾和冲突就容易发生。
在校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相当高,过分自我关注的倾向也显得更为突出。过分追求完美,对人际交往有意无意地寄予过高的期望,把想象和希望混同于现实,这样在实际的交往中遇到不如意或挫折,就会产生困惑和苦闷。
第四,交往能力不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有的缺乏礼仪知识,使交往缺乏和谐的气氛;有的不懂得交往原则,在交往中或者违反法律、规章、道德规范,或者因交往方的过错而受到侵害;有的过于热衷交往活动,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和校园网的出现,有的人迷恋网上聊天,或网上游戏,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虚拟世界之中,有人甚至把网络交往视为儿戏,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事例时有发生。
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新生们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一位新生感叹说:“在大学,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心里真的感到好孤独。”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关心别人想得较少,而对于得到朋友的关心则想得较多,同时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