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择业成功的心理准备
对于毕业生来说,了解毕业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毕业生在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了解正在实施的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从微观上要了解自己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和改革趋势,以及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和动态、用人数量和标准,同时还应尽可能地了解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了解的目的不是研究、评判,而是接纳、适应。
当今社会发展快、变动大,经过数年专业学习的学生毕业时,人才需求的数量和模式与当年入学时所做的预测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许多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对专业和行业的认识和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专业由热变冷了,由“短线”变成了“长线”;一些专业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后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和需要。这些现象易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择业时感到灰心、无奈和迷茫。为了能够有所作为,走出无奈,毕业生只有走出象牙塔,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求职地位,不要把学校、社会、家庭、亲友所给予的尊重、爱护、关心当成社会给予的最终认可,而要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求职择业不是凭理想按图索骥,而是自己与社会双向选择,优胜劣汰。
转换角色,适应社会需要,要做到以下两点。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减少失败。
良好的择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一个人的择业目标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是否适当,取决于是否知己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成功择业的钥匙。
(2)避免从众心理。毕业生处于择业洪流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一位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是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而是在同学中盲目攀比,好像不到一个比别人更好的单位就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到头来,顶多只能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3)避免理想主义。近几年,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而错过了好的机会,甚至导致就业困难。尤其是有些条件好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致后来就业困难,悔之不及。
(4)克服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会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2.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置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正确地选择了职业,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毕业生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争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迈好这第一步呢?首先需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由于我国人口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大,而就业机会往往不能同步扩大,就业难仍是困扰政府、学校和毕业生的一大难题,加之国企改制、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压缩编制,下岗人员日益增多,就业形势更趋紧张,而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多。因此,面对以上情况,毕业生不能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即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同样要不断调整自我期望值,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而求得理想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