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在抗战时期 (1937~1945)
1.交大发展面临危机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了“卢沟桥事变”,对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又挑起了“八一三”事变,将战火烧到了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上海。处在战区之内的交通大学,被推至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校园随时会遭到日军的轰炸和侵占。为应付危局保存学校,交大师生于硝烟弥漫中就近将图书、设备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地带——法租界。1928年至1936年得到较好发展的交通大学,面临着严重危机。本校师生为保存学校,曾一再要求内迁,皆被国民党政府所拒绝。致使交大一再失去内迁时机。上海失守后,交大校舍被日寇强占。1937年11月30日,校内房屋被日本同文书院所占用,未完成而正在建筑的科学馆竟沦为日军马厩。12月30日,日本宪兵队占领徐家汇校区,他们驻扎在执信西斋里,昔日美丽的宿舍在侵略者的魔爪下,满目疮痍,遭到严重破坏。交大师生为挽救学校,只得暂时借居在法租界内维持上课。至1940年秋,由于后方抗战和建设急需交通工程人才,经交大一批老校友热心奔走,在四川重庆小龙坎筹建交通大学分校;后又逐渐扩建、发展,于1942年8月在重庆九龙坡建立国立交通大学本部。
2.科学学院改为理学院
193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把交大由铁道部划归教育部直辖。交大师生、校友普遍表示反对。
1937年10月,科学学院改为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三系不变,土木、机械、电机三工程学院改称系,合组一工学院。
1938年9月,由于师生、校友的协力反对,国民党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是年9月9日,黎照寰校长宣布:“本校自1937年8月1日起由铁道部移归教育部直辖,但经费仍由铁道部拨给”改称后的理学院院长仍由裘维裕担任。除以上变动外,在本校师生努力下,所有人事、机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等均未改变。使本校能在八年抗战的困难环境中,坚持交大的办学传统。
3.克服困难,维持战前办学传统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理学院与其他院系一同迁入法租界。数、理、化三系仍维持战前特点,保证基本教学。这一时期数学系系主任仍由胡敦复担任。
“八一三”事变及迁校,虽给本系教学带来很大影响,但师生共同努力维持,使教学很快稳定,课程照常进行。数学系在这一时期教学上仍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相结合。在困难环境下既开好本系所需各门课程,同时也为其他院系开好数学课。
据1938年毕业的校友黄正中回忆,这一阶段的部分任课教师名单和讲授课程如下:裘维裕、赵富鑫讲授“物理”,周铭讲授“物理实验”,徐名材讲授“化学”,陈怀书讲授“初等数学”,胡敦复讲授“微积分”,胡刚复讲授“理论力学”,石法仁讲授“微分方程”,汤彦颐讲授“复变函数论”,武崇林讲授“实变函数论”、“数论”、“群论”、“线性代数”,顾澄讲授“无穷级数”、“近代几何”,他的毕业论文导师为范会国。师资队伍中都是当时的一流名师。
4.课程设置
下附数学系1940年的课程设置表。从课程表可见,这一时期课程设置基本维持战前原状。在战乱影响下,部分课程进行了删减。实验课中断了一个较短的时期,后经过多方努力,绝大部分得到恢复,并补上了必需的课程。数学系本系学生仍安排了32门课程,其中包括选修课5门。本系开设的有专业课程13门;其中一年级有微积分1门;二年级有方程式论、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高等微积分等4门;
数学系1940年课程表
(续表)
三年级有实变函数论、函数论、高等代数、高等几何等4门;四年级有数学分析、数论、群论、微分几何等4门。此外尚有“数学问题”,每周安排3~4学时。
这一时期数学系有教授4人,讲师2人,助教1人。学生人数仍较少,有1934年入校的黄正中、1931年入校的李立柔(后两人结为夫妻),1934年入校的学生房润泰、钱圣发等。1936年入校的吴文俊、赵孟养和黄孟庄,1937年入校的张寅青、谭财德、王业俦,蒋光照等,1938年入校的袁宝桂、宓伯简、吕学礼、孙志绥、杨永祥等。1939年、1940年入校学生没有得到考证。1941年入校的有刘国庸、余源熙、嵇瑛玉、程申和、刘秉忠等,1942年入校的有袁家浚、徐榴、杨永言、严德民、张攸民等,1943年入校的丁信诚、邵济煦、罗志贵、裘懋堂等,1944年入校的潘大勲、张继音等。由于战乱的影响,实际上有部分学生录取后并没有报到入学,还有部分中途辍学。1938年时有13人(一年级6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3人,四年级2人),1940年时在校的学生仅有10人,1942年度第二学期仅到校5人,1943年度第二学期时仅有8人。足见无国则无学,罪恶的侵略战争对学校办学的破坏之剧。
5.优秀毕业生吴文俊
这一时期,交大数学系经过教师的努力,在寄居法租界,没有校区这样极端困难情况下,仍培养了优秀的毕业生,其中杰出的代表就是吴文俊。
据吴文俊回忆当年数学系教学活动的经历,可见那时数学系的学生,就已经打下了较坚实的数学基础。
刚进交大时的吴文俊
1936年秋,吴文俊考入交通大学,他当时以交大科学学院第二名的成绩进数学系学习的。这一年,是日寇入侵上海的前夕,数学系当时还保持着正规的学习。科学学院数学、物理、化学三系的一年级课程完全相同。数学课主要是微积分,由数学系主任胡敦复讲授,力学课由裘维裕讲授。胡、裘两位讲课清晰生动,使吴文俊的微积分与力学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吴文俊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听过陈怀书讲的初等数学,用的是日本数学家林鹤一的书。此外,还听过汤彦颐讲的高等微积分和复变函数论,石法仁讲的微分方程,以及武崇林讲的代数方程论。在三年级时,听了武崇林所讲的“实变函数论”的课。
上海交大科学学院1940届全体同学1937年春在徐家汇校园内合影,前排坐者左一为吴文俊
1937年8月后,吴文俊的二、三、四年级的交大学习生活是在当时法租界里度过的。二年级经过一段停课之后,在中华学艺社(当时的爱麦虞限路4号,现今的绍兴路7号)恢复上课。到了三、四年级,在原震旦大学校址上课。这时,学生人数锐减,三、四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学生也不过几个人。但各课程教师的备课,讲课以及考核仍十分认真。这段时期,留下了武崇林老师带书给吴文俊阅读,还不时地给其“开小灶”,引发了他致力数学的兴趣和同窗好友赵孟养无私帮助、慷慨支持,使他最终走上数学之路的“佳话”。
吴文俊在四年级时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用力学方法证明帕斯卡定理》,其中部分内容他早在一年级时就已经得出,到了四年级,他又推广得出许多定理,并用力学方式给出了证明。这些合在一起构成了他的毕业论文。
1940年8月,学校经审核,吴文俊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并获得1939年度“老山德培奖”。依据惯例,这个奖项授予理学院毕业生中成绩最优的5名学生,当年一起获此殊荣的理学院学生还有钱鸿业、张建秋、陆正、严秉淳等。此前获过这个奖项的数学系的毕业生有1935届的黄定、1936届的莫叶。1945年到1947年,是吴文俊迈上数学新台阶的时期,短短两年时期,他完成了三次转折。第一次转折是由中学任教走向大学任教。1945年末,吴文俊到交大任郑太朴教授的助教。第二次转折是在赵孟养的督促、郑太朴的鼓励下,考上了中法留学交换生。第三次转折是通过赵孟养的帮助,他进入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受教于陈省身,他稳稳地踏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
吴文俊(1945年)
附:《上海交通大学纪事》中关于理学院数学系的内容
1937年10月16日 第二十次校教务会议,黎照寰校长报告:科学学院改名为理学院,下设数、理、化三系不变。
1938年7月13日 据《理学院数学系报告》,本系在万难之中幸能勉励维持,教学上除四年级受“八一三”影响最大,成绩较差外,其他各级尚有相当进步。教员7人(教授4人,讲师2人,助教1人)学生13人(一年级6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3人,四年级2人),教师除承担数学系课程外,承担物理系,化学系一、二年级微分方程、微积分、化学计算法;工学院各系一、二年级微积分、工程数学、微分方程;管理学院实业管理之高等数学等课程。
1940年8月19日 本年度第三次学校教务会议报告;审核毕业生成绩:理学院钱鸿业等22名,其中包括1940届毕业生吴文俊、赵孟养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核定1939年度“老山德培奖”给理学院钱鸿业、张建秋、吴文俊、陆正、严秉淳。
1940年12月14日 徐名材给黎照寰校长报告分校(重庆)筹备的有关情况;其中四:教员方面,有专任兼任教授物理曹鹤荪,数学张钟俊等。担任职务者尚有唐济楫等。
1941年7月25日 据交大《分校徐主任移交教职员名册》记载,兼任教授兼任教务主任陈章,教授张钟俊、曹鹤荪等,讲师唐济楫等共25人。
1942年12月4日 学校聘任本年度各委员会委员,课程委员会:范会国等5人;训育委员会:胡敦复、范会国等5人;考试委员会:范会国等11人;暑校委员会:范会国等5人。
1943年3月17日 (上海)据编制《1942年度教员名单》记载各学院教员,理学院院长:范会国,数学系主任:胡敦复;教授:范会国、汤彦颐、武崇林;副教授:石法仁,讲师:黄定。
1943年6月28日 (上海)据《理学院数学系1942年度第二学期工作报告》,一切状况及设施与过去相同。教员仍6人,教授胡敦复、范会国、汤彦颐、武崇林4人,副教授石法仁1人,讲师黄定1人。学生实到5人。一年级3人,二年级2人,三年级因道阻上学期未能报到,给长假一年。其他系学习数学229人。课程与前定课程略同,其质与量均能恢复往日水准,本学期特别加多小考次数。以期测得学生的真正能力并激励其勤奋学习。
1944年6月16日 (重庆)代理校长吴保丰聘请张鸿等20名教师为数理化等课的招生命题委员。
1944年5月27日 (上海)学校报送1943年度拟聘各院院长系主任名单,理学院院长兼训育长、数学系教授范会国;教授兼数学系主任胡敦复。
1944年6月 (上海)据《交通大学1943年度第二学期各系院学生人数统计表》记载,在校学生:其中理学院99人,数学系8人、物理系18人。化学系71人。
1945年4月13日 (重庆)中华教育文化研究基金董事会致函交大,由美国援华会增援特别研究补助金,分配给交大名额29名,每名4万元,分两期分发。第1期每人2万元,共58万元。学校票选出接受补助金的有张鸿等29人。7月16日基金会致函学校,第2期加倍,每名仍4万元,共计116万元。
1945年6月 (上海)据1945年6月交大《毕业名册》,这是交大上海分部最后一批毕业生,记载理学院毕业生23名,其中数学系余源熙、刘国庸、稽瑛玉3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