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早期交大数学系若干史实的考证

对早期交大数学系若干史实的考证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创历史辉煌 ——对早期交大数学系若干史实的考证张友余作者简介:张友余,女,1934年11月生于重庆市巴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退休前为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资料室主任,研究馆员。2008年,迎来了交大数学系创办80周年。这几位教授的加盟,使交大数学系实力顿时雄厚。这也是交通大学数学教师努力争取的结果。最后胡敦复当选为董事会主席,即中国数学会会长,主持学会的全面工作。

更创历史辉煌
——对早期交大数学系若干史实的考证

张友余

作者简介:张友余,女,1934年11月生于重庆市巴县,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退休前为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资料室主任,研究馆员。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现代数学史的搜集与研究,发表这方面的论文近五十篇,曾编著《魏庚人数学教育文集》,《中国数学会史料》(与任南衡合编),参与有关书籍编①著多部。

2008年,迎来了交大数学系创办80周年。同时,还是该系创办早期的有功人员: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交大校长黎照寰诞辰120周年、逝世40周年纪念;早期系主任胡敦复逝世30周年纪念。可喜可贺!笔者仅就收集到的史料,回顾几点与他们有关的史绩,以表纪念。

一、后起之秀

在交大数学系成立之前,我国已有北大、清华、南开、北师大、中大、浙大、厦大、武大、川大等十余所高校成立了数学系。交大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1928年成立的数学系,首任系主任是朱公谨,主要任务是为工科各系开设数学课。1930年,黎照寰任校长,成立科学学院,加强了理科建设,决定理科各系单独招收本科学生。黎校长特聘请他早年的老师、中国一流教育家、曾任过多所高校校长或教务长的胡敦复(1886~1978)任系主任。

胡敦复不仅在教学上是多面手,能开多门课程,而且人缘好、交往广,善于用人。数学系招生初期,仅胡一位教授,他带领几位讲师,把全系的课撑了起来,还完成了全校工科所需的数学教学任务。同时,他又积极向外延聘人才,到1933年,交大数学系已经拥有顾澄、范会国、武崇林等几位经验丰富的教授。

顾澄(1882~1947?),自学成才,1909年在京师大学堂任教期间,翻译出版的《四原原理》,是一部在我国最早介绍四元数的现代数学著作。之后,到清华学堂任教并和胡敦复等十一位中国年轻教师组织立达学社,创办了大同大学;1928年后,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范会国(1899~1983),留法博士,1930年回国,先后任北师大数学系教授、中央大学数学系主任。武崇林(1900~1953),北大数学系1924年毕业的高材生,留校任教。1928年起,先后任东北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这几位教授的加盟,使交大数学系实力顿时雄厚。随后,黎照寰倡议科学学院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再创办一刊物服务社会,提高大家的科研水平。黎校长说:“科学之昌明关系文化之盛衰国家之强弱。此近世学者所以努力求之,而国家所以竭力倡之者也。”[1]科学学院院长裘维裕在“发刊大意”中说:“本刊要旨约有四端:一以备中学教员之顾问;二以资大学学生之参考;三以助无师自修者之研究;四则本校校友散处各地,藉兹一编可相切磋,此尤本刊目的之所在,通讯二字所由起。”[2]顾澄任该刊《科学通讯》总编辑,各系各出三个编委组成编辑委员会,数学系的编委是胡敦复、范会国、武崇林。《科学通讯》于1935年4月创刊,每年出8期为一卷。至1937年5月出版了三卷共18期。笔者作了一数字统计,该刊的前18期共发表文章160篇次(连载每期算一篇,累计次),其中数学内容文章76篇次,占总篇数的47.5%。在数学文章中,顾澄每期至少发表两篇,共43篇次,占数学篇数的56.6%。其余:武崇林有12篇次、范会国有11篇次、石法仁有5篇次、陈怀书3篇次等。此时,该系的教学、科研欣欣向荣,正处于发展时期,引起了我国数学界同仁的重视。

关于数学学会,早在1918年12月,当时的三种数理期刊在北师大召开联席会时,就有人提出成立全国性的数理学会。鉴于条件尚不成熟,直到1929年8月,在张贻惠(物理学家)、冯祖荀等发起下才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数理学会。1932年8月中国物理学会单独成立;1933年,冯祖荀领导的北京数学会开始活动。孙光远从北京清华回到南京中大后,也在组织南京数学会。此时,成立全国性的数学学会已经提到议事日程。1934年,胡敦复给冯祖荀先生写信,商讨筹建中国数学会之事,立即得到冯先生的积极响应。相继又有何鲁、熊庆来等先后从重庆、北京到上海,又到杭州,与胡敦复、顾澄、范会国、陈建功、苏步青等商讨成立全国性数学会的具体事宜。大家分析了我国当时数学工作者力量分布状况。北大冯祖荀先生是我国数学界的泰斗,但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秦汾已离开数学教育界;清华熊庆来先生刚从国外进修回国,杨武之随即出国休假;南开姜立夫先生也在国外进修。在1934、1935年的上海,交大数学教师的实力相对较强。在交大周边还有多所私立大学,其中不乏学贯中西的数学教授,如光华大学副校长朱公谨,暨南大学数学系主任汤彦颐等。而且,上海交通发达、联络方便;其中还有一特殊条件,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内有美权算学图书室,内藏中外数学书刊丰富,是数学工作者良好的去处、集中之地。

经过我国两代数学家十多年的努力、积极筹备、反复酝酿,最后决定成立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于1935年7月25~27日在交通大学举行。这也是交通大学数学教师努力争取的结果。胡敦复被推选为成立大会的主席,黎照寰校长应邀出席会议,并向大会致辞,中国科学社也派有代表参加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数学会章程》,选举产生董事会、理事会、评议会的职员共41人,其中董事会的任务是“计划发展本会事宜”,由董事9人组成,他们均是我国数学界的资深元老级数学家,交大的胡敦复、顾澄当选。理事会的任务是“办理及推动会务”,由理事11人组成,他们全是海外留学回国的博士和少数几位硕士,多是活跃在科研第一线较年轻的数学家,交大的范会国当选,且是内设的两位常务理事之一,负责处理日常会务。评议会的任务是“评议本会重要事务,”由评议21人组成[3],他们是数学界各方面的代表,交大的武崇林、陈怀书当选,石法仁当选为第三届评议。最后胡敦复当选为董事会主席,即中国数学会会长,主持学会的全面工作。在胡敦复的带领下,交大数学系的教师几乎都投入到中国数学会的工作中,为学会工作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二、苏步青、陈省身谈胡敦复、顾澄

1993年4月,笔者和任南衡到南京出席有关会议,我们因为编写《中国数学会史料》一书,需要访问苏步青、陈省身两位对中国数学会早期知情甚多的老前辈。商定后,由笔者各拟一份访谈提纲。5月3日笔者和张奠宙、喻纬到复旦大学访问苏老;6月3日,任南衡和袁向东在北京友谊宾馆访问陈老。下面摘录苏老和陈老在访谈中提到的与胡敦复、顾澄有关的一些文字。

苏步青教授说:“胡敦复先生是很好的教育家。因为他不写论文,所以当时不那么出名。我们当时刚回国,30岁左右,年少气盛,不可一世,看不起人。表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头在想:你们连论文都不写,怎么行呢?现在知道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那些论文,现在讲讲,有多少价值?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物以稀为贵’而已。回想起来,这些老前辈之间很团结,对我们非常爱护、提拔和帮助,难能可贵。”“敌伪时期,胡敦复留在孤岛上海,在自己办的大同大学任教,但他和敌伪没有关系。1942年,胡敦复先生和我一起成为教育部的部聘教授,这说明他是爱国的。胡敦复先生待人也非常和气。当时我们议论,数学家中,英语最好的是胡敦复先生,他的文学也很好。”[4]陈省身教授说:“解放前是有部聘教授,他们都是各科的资深专家,数学方面有苏步青、胡敦复、何鲁等。那时我和华罗庚30岁出头,太年轻,都不是部聘教授。”[5]

陈省身教授还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熊庆来、冯祖荀、姜立夫等都是好先生,一心要教好学生,对社会活动没兴趣,有许多事如中央研究院的工作都是姜立夫出面在做。但姜先生不愿意领头组织中国数学会,后来把组织学会的事交给交通大学,那时交大的教授阵营不错,有胡敦复、顾澄、范会国等。交大也出了很好的学生,如吴文俊等,这些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很强,没有老师自己也能干。”“中国数学会胡敦复是会长,但胡不太管具体事情,中国数学会的实际工作、计划主要是顾澄在做,他们都是交大的教授。顾澄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家,是一个不错的数学家,他翻译过好几本书,其中重要的一本叫《四原原理》,讲的是四元数;还有一本叫《定列式》,即是现在的行列式。顾澄与其他数学家是脱节的,他注重搞一些活动,后来他当汉奸,在日伪政权中做官,与这都有关系。”[5]

关于在昆明成立新中国数学会,苏步青教授说:“这和顾澄有关。顾澄以前是北平大学数学教授,后来在交通大学当教授。1935年成立中国数学会时,他负责注册登记,出过一些力。可是抗战时期,顾澄倒向汪伪政权,在那里当‘教育部次长’,在沦陷区继续用中国数学会的名义搞活动,我们在大后方不承认它,所以有了新中国数学会,推姜立夫先生当会长。”“顾澄在汪伪政权中没有做过特别的坏事,所以也没有惩办他,只知道抗战胜利不久就去世了。”[4]

为了实事求是地评价顾澄,笔者于1993年请教了汪伪政权研究专家、北师大历史系的蔡德金教授。同年5月29日蔡教授回信说:“顾于1938年3月27日,在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正式宣告成立的前一天出任伪教育部次长,1939年4月6日署理伪教育部部长。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时,伪维新政府宣布解散,顾澄没有被再委以任何伪职。从此,便不知此人去向,在已查得的逮捕审判汉奸的名单中,也未见其名字。”1994年,笔者直接到顾澄家乡无锡县档案馆,访问该馆馆长、《无锡县志》副主编之一李广平先生。李先生很负责任地查寻了有关档案,以后又走访了无锡县的有关乡镇,也没有查到顾澄的任何线索。顾澄投靠日伪政权后,留在上海的中国数学会会长胡敦复与两位常务理事(当时理事会没有理事长)朱公谨、范会国商议,取消了顾在中国数学会主办的普及刊物《数学杂志》主编的职务。以胡敦复为首,重新组织编委会,新的编委会于1939年出了《数学杂志》第二卷第1期后停刊。[6]

三、胡敦复当选第一批部聘教授前后

民国教育部遵照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第13项:“全国最高学术审议机关应即设立,以提高学术标准”之规定,1940年在重庆设立“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1940年12月6日,该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通过“设置部聘教授,由部径聘曾任教授职15年以上,对于学术文化有特殊贡献者担任,以奖励学术文化之研究,而予优良教授以保障”一案,随即将“规定部聘教授办法要点”交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于1941年2月14日召开的第二次大会讨论修正。经讨论,将“任教授职15年以上”资格规定,改短为“10年以上”。部聘教授名额暂定为30人(战区可选2人),宁缺毋滥。此项人选原定由该会于1942年4月16日召开的第三次大会审议选出,后因须照会中决议:再发交各久住教授荐举。待荐举完毕后,于同年8月24日下午召开该会临时常务委员会审议选出[7]。选举结果如下(括号内是该部聘教授所属学科):杨树达、黎锦熙(中国文学科);吴宓(英国文学科);陈寅恪、萧一山(史学科);汤用彤(哲学科);孟宪承(教育科);胡敦复、苏步青(数学科);吴有训、饶毓泰(物理科);曾昭抡、王琎(化学科);张景钺(生物科);艾伟(心理科);胡焕庸(地理科);李四光(地质科);周鲠生(政治科);胡元义(法律科);杨端六(经济科);孙本文(社会科);吴耕民(农科);梁希(林科);茅以昇(土木水利科);荘前鼎(机械航空科);余谦六(电机科);何杰(矿冶科);洪式闾(医科);蔡翘(生理解剖科)共29人。这个名单是笔者抄自1942年9月31日出版的《高等教育季刊》第二卷第3期第152页。之前,文献中曾有说明,当选的部聘教授尚在战区者,姓名不正式公布。因此,这第一批部聘教授名单正式公布时,在数学科下特有一括号注明:“计2人,其中1人暂不发表。”[7]这“其中1人”就是胡敦复,他是1942年在战区中当选的唯一1名部聘教授(原定可选2人)。从此,在我国第1批部聘教授名单中,便没有了胡敦复的名字。而且在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873页中,干脆说,1942年当选的第一批部聘教授是28人,胡敦复不仅名字没有,连名额也没有了。

事实上,1942年因为是我国第一次选举产生部聘教授,当时为博采众议,特别慎重起见,除办法规定外,还由国内大学及独立学院,暨已备案之全国性学术团体分别遴选。然后提交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再由该会将各候选人分科制成名单,发交公私立各院校教务长(主任)、各学院院长及各系科主任,各就本人之相关学科于名单中荐举2人,并注明对于被选举人之意见,以供该会审议时参考。数学科集中了14位候选人,胡敦复和苏步青是这14位中荐举票数最多者。[8]最后由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胡、苏两位为数学科的第一批部聘教授。胡敦复在战区当选,除具备部聘教授的所有条件外,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独立自主的教育是不言而喻的,至关重要。足见胡敦复不仅是中国一流的教育家,也是中国一流的数学教授。以后在部聘教授的相关名单中未被记载,是由于当时的抗日战争环境所致。

主要参考文献

[1]黎照寰:弁言。《科学通讯》,1935年4月,第一卷第1期。

[2]裘维裕:发刊大意。《科学通讯》,1935年4月,第一卷第1期。

[3]任南衡、张友余:《中国数学会史料》,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12~145页。

[4]张奠宙、张友余、喻纬:数学老人话沧桑——苏步青教授访谈录。《科学》,1993年第45卷第5期第51~54页。

[5]张友余:陈省身教授谈中国数学会。《中国数学会通讯》,2005年第2期(总第94期)第9~13页。

[6]数学杂志编委会。《数学杂志》,1939年第二卷第1期。

[7]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三年来学术审议工作概况。《高等教育季刊》,1942年第二卷第3期第123~125页。

[8]同上,第152~1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