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进一步贯通
——数学系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初见成效
今年(1993年)8月,翁史烈校长在数学系递交的一份关于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的报告上批示:“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教书育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闵行校区尤为需要,导师制要推广,数学系能做,物理系、化学系和其他的系都可以做。”应用数学系把深化教学改革作为上水平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从去年开始选派了7位教授、副教师及取得了博士学位的讲师担任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导师,同时把学生分布在各个课题组内,让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参加实际课题和毕业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以往该系学生升入高年级后。由于课程减少,专业课分散,四年级第二学期第6周后才进入实质性毕业设计阶段,造成了学生纪律松懈,精力不集中,加上毕业分配的冲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设计都受到不利的影响。信息不灵通,在生活中和毕业分配中产生了许多思想问题而得不到及时解决,也影响学生的学习。
实行导师制一年来,上述状况基本得到改观。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松散现象得到很大改变,良好学风出现了;锻炼了学生参加实际课题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毕业论文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既为系里的科研队伍增加了新的活力,又缓解了学生上机机时不足和课题组人员不足的矛盾;由于学生更热爱本系专业,今年报考本系研究生的学生也增多了;教书育人更有的放矢,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的先进教师。
实行导师制中,应用数学系注意了抓四个方面的工作。主要是:
实现导师制与学生选专业方向相结合。首先请每一个学科方向的带头人和学术造诣深的教授向高年级学生介绍学科方向,现代数学方法和自己所从事的研究课题,使学生了解系的发展方向,熟悉教师,然后自己选择学科方向和指导教师,使学生从三年级起就与系、学科、教师建立起定向的密切联系。
实行导师制与学生参加课题组相结合。在实行导师制后,导师以课题带学生,让学生一起参加课题的讨论,并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给每个学生提要求、定任务。学生通过直接参与课题,接触工程技术、科学计算等实际问题,使学生科研能力得到了训练,应用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学生感到很充实,学到了不少知识。与此同时也带动了课题组的活动。
实行导师制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参加课题组,提高了它们的科研能力和应用技能,从而能较快地进入毕业论文阶段。他们在导师指导下,把实际课题中得到的结果和方法,理论上加以分析、提高、撰写毕业论文,使应用数学系学生的毕业论文更贴近工程技术和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提高了论文的整体水平。
实行导师制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在三年级中实行导师制作为教书育人工作新探索。通过导师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导师不仅在业务上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能在思想上、生活上主动关心学生,如组织学生参加讲座;建立指导学生的责任制;帮助同学解决毕业分配中的思想问题和协助推荐、落实分配单位;主动帮助考研究生的同学等。学生也把导师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愿意向导师沟通思想。这样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今年已有两名4年级学生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摘自《上海交大报》1993年10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