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范援朝(2007年12月)
一、实验室主任变动情况
1978~1982年实验室主任:金增锋(兼职)。
1982~1988年实验室主任:何焕熹。
1988~1997年9月,实验室主任张克邦(兼职)。
1997年起实验室主任宋宝瑞(兼职)。
数学系办公室、实验室人员
1989~2005年8月范援朝任实验室副主任,主管实验室日常工作。
2005年9月起,刘小军任实验室副主任,主管实验室日常工作。
从1978年至今实验室的设备管理工作由范援朝承担。
二、实验室三十年的发展
1978年,是经过十年高校停滞不前转入复苏的一年。当年,数学从交大基础部分离出来,成立应用数学系并筹建应用数学实验室。
当时,固定资产:45台件,金额52 987元。主要设备:机械式手摇、电动计算机,求积仪、计算尺、穿孔机等,千元以上的有3件,还有200多件数学教学模型。
30年来实验室在校系领导的关心下,在本系教师的支持下,在实验室人员的努力下,为培养有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4、1985年从美国ALTOS公司进口ACS68000-14计算机2套带18个终端(UNIX多用户操作系统)。
在1985年,在本实验室开设算法编程实验,有数值代数5个实验、微分方程数值解3个实验、最优化模型与软件3个实验。实验上机量3 000多机时。
实验室第一任主任:金增锋(右)
左起:胡芬兰,陈华,实验室(主任)何焕熹,范援朝,邹强
这在当时,应用数学系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房,能开发、应用开设十多个编程实验,这在全国高校中是少有的。
1985年,何焕熹为数学系学生首开FORTRAN-77算法语言课。
1986年,范援朝为数学系学生首开在UNIX多用户操作系统下CBASIC16算法语言课。
1986年,邹强为数学系学生首开在UNIX多用户操作系统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
1989年,范援朝开始为数学系学生开设(XENIX、LINUX)多用户操作系统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至今。在多用户操作系统下,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在非计算机专业自己为本系学生开设计课是极少的。
1991年,由赵增铃首开NENIX多用户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课程。
1996年,由赵增铃为数学系学生首开《计算机文化》课。
1996年,由袁晓为数学系学生首开《数据结构》课。1998年后由赵增铃开课。
1996年,由彭勃为数学系学生首开《C++程序设计》课。2000年后由赵增铃开课。
1989年闵行校区数学楼二楼实验室机房:
(从左至右)范援朝,张克邦,赵增铃
1997年,由彭勃在数学系学生中首开《数学软件》选讲,主要有《Mathematica》、《Matlab》、《SAS》并编写三本讲义,当时在全国内高校中是首开这类课,2000年后由刘小军开课。
工科数学教学基地实验室
这在当时,非计算机专业自己为本系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与开发的课程有6~7门是极少的。
1998年,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微积分与数学软件》课,使用《Mathematica》软件,将微积分中的一些原理和例子用数学软件形象地演示和求解,在非数学专业中的40多个班中推广,使学生在学习微积分中难点更容易理解、解题更容易,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深受学生赞扬。
在1999~2001年在全系兴起将数学软件《MATLAB》、《Mathematica》引入到数学教学中的热潮,先后在全校部分专业中的《工程数学》、数学分析、数学实验、数学模型中使用。数学软件的使用由我们实验室老师在机房利用多媒体广播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2002年,由刘小军参与编写完成计算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由于,机房管理的大部分程序自己编写,当机房设备更新换代时,管理系统的软件能够顺利移植到新设备上,这在非计算机专业是极少的。
2002年实验室全体荣获校《工科数学教学实验》特等奖
2003年,实验室赵增铃、刘小军完成“211”项目《数学试题库》软件编写调试并通过专家审核。
2005年,实验室刘小军编写完成数学系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教师工作量录入、审核、统计、管理;设备借用个人查询、校系设备帐同步处理、统计管理等)和系网站信息发布分块管理等功能,这在全校非计算机类院系自己编写信息管理软件是第一个。
实验室人员4人,负责全系实验用设备与行政用设备的管理维修,并开设多门计算机应用与开发的课程。本系局域网与网站管理维护、本系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
2006年1月,实验室与设备处要求院系增设实验室秘书岗,主管院系所有设备,范援朝被聘为数学系实验室秘书,把原来由行政和实验室两个口管的设备合为一个管。
2007年10月,应用数学实验室改名为数学实验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