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爱心的“家庭课堂”
——记武霞敏31年“义务家教”的事迹
任祝景
武霞敏,现年70岁,是位因小儿麻痹而留下后遗症的重残者,退休前是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副教授。1960年大学毕业后的她撑着拐杖,以单腿支撑坚守讲台35个春秋,并早在退休前就默默地做着“义务家教”,一做就是31年。她原居住在卢湾区五里桥街道,是卢湾区残联主席团成员,现迁居徐汇区斜土街道。2005年加入了“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
武霞敏年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使左腿残疾,右腿由于长期用力造成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半脱位,行动极为不便。在家就用一把装有滑轮的椅子推着走路。由于双腿无力,只得依靠双臂支撑,长期用力使双臂都长出骨刺,经常会钻心地疼痛,只得以贴止痛膏药来缓解。外出以残疾车代步。丈夫王震先生,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研究馆员、著名学者,下肢残疾。这样一个残疾家庭本应得到社会与他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的武霞敏老师却克服了自身残疾和深患重病等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1978年恢复高考后,在自己家中无偿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免费家教。近31年来,为那些残疾人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子女无偿家教,为了各种类型的特殊的学生,她和家人默默地付出,所谓“无偿家教数十载,教书育人一辈子”。一位残疾退休教师,以自己坚强的毅力、无私的奉献,倾情于残疾人家庭的子女、成绩后进生、家庭困难学生等组成的特殊学生群体,教书育人、扶贫济困,她的事迹犹如奏响了一曲奉献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之歌。这些都缘于武老师始终信诺的人生真谛——“能够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幸福”。
武老师的事迹除被上海各大报纸报道十余次,北京上海各电视台、电台报道不下30次,其优秀事迹已被卢湾区委宣传部选送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的宣传库,并被编成纪实情景剧于2002年10月在卢湾区演出,还被上海人事局举办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干部服务成果展”于2004年10月在上海图书馆展出。武霞敏老师夫妇俩互帮互学,王震先生先后发表了300余篇文章,出版了20余本书,总字数约1 000万字。武霞敏老师家被评为“上海市五好家庭”,她又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0至2006年多次被卢湾区“市肢协”及“兴家辅导学校”评为优秀志愿者,并荣获上海市2002年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事提名以及上海市、上海市机关事业单位、上海市高等学校、上海交通大学的“老有所为精英奖”。
关于义务家教,那是始于1978年春天,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时,那时武霞敏还是中青年教师,工作之余就在家里免费为学生们辅导。一开始仅仅是为邻居和附近的孩子们辅导数学,有问题就来问她,后来很多经济困难,求知心切的孩子们知道了,都上门求教,教师的责任感使武老师义务做起这个事来。从此,武老师就与义务家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经她辅导后考进北航、同济等大学的孩子前来道谢时,快人快语的武霞敏每每高兴地说:“我是一个残疾人,社会给了我很多关爱,我也应回报社会。教师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武老师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健康与金钱……要知道武老师除了身有残疾外,还患有严重的颈椎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长期高强度的劳累使得长效药对她的高血压病已经失去作用了,只能把长效和短效药混合使用来控制血压。医院的医生几番要求武老师住院治疗,但武老师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高考和中考,硬是不肯住院,祈求医生加重药物治疗,以保证能给孩子们补习功课。家长们得知武老师带着重病为自己的孩子补习,都十分感动,多次劝说武老师要保重身体,但武老师想得更多的却是如何尽可能地为需要帮助他们的孩子提高成绩。
为了更好的教授学生,武老师经常跑新华书店买来各种教材,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解题,然后再逐个按需精心“抚育”,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水平参差,所以她都采取一对一个别辅导的教学。每有新同学到来,她总是先与其谈心,交流思想,对同学有了基本了解后,才因材施教。她在讲解过程中,注重技巧,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她不厌其烦的解释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为止。周一至周五每晚都有孩子来补习,她白天备课解题,双休日更是成为了全天候的辅导员。讲解得晚了就留学生在家吃饭,而对于放学后来补习的孩子,武老师总是先准备好点心。家里的电话成了咨询热线,孩子们的问题多了,会一时答不上,为了让孩子抓紧时间,她就先记下题目,等详细解答好之后再回复孩子。毕业班的学生温习功课总是很晚,深夜打电话求教问题,家里就成了办公室,显得有些零乱不堪,可与武霞敏同是残疾人的丈夫王震没有一丝怨言,并笑称自己“生活低标准,思想高要求”。
自从媒体报道了武老师的事迹后,她的影响力从邻里扩大到了街道,从街道延伸到社区,不少家长从徐汇,静安等区带着孩子远道前来求教,对此她总是欣然接受、乐此不疲。30多年里,经她辅导的初、高中学生、大学生,甚至参加各类学历考试的成年人等共计500余人。默默无闻的31载里,深受武老师无偿助学辅导的学生耳濡目染、聆听最多的是诸如“只要我有能力,我会一直资助下去”;“不能让孩子的读书梦破灭”;“能够激励周围的人与我同行是我最大的愿望”……之类的肺腑之言。而令武老师最欣慰的就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声音“我可以重新上学了”;“我再也不怕数学了”;“我考进大学了”;“我也要像武老师那样无偿为他人服务”……这当中倾注了武老师太多的心血。
武霞敏给予孩子们的爱是全方位的,除了传授给孩子们知识外,还注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成绩好的学生,她要求他们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成绩后进的学生,她从不嫌弃,总是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刻苦学习。初二学生王敏杰,曾经非常恐惧数学,原本数学成绩总在个位数徘徊,甚至考过3分,出钱都没有一个家教愿收他,武老师收下了这个特困家庭的孩子,她对王敏杰采取了特殊教学法,循循善诱、字字含情、句句温暖使他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兴趣,一个学期后,王敏杰的数学考试成绩破天荒地考到了66分,家长高兴惊讶,学校老师难以置信。残疾人家庭的孩子方智刚高三的一年中,每周五武老师都从晚上七点开始给他和其他几名同学辅导,而九点结束后,还会把方智刚留下来单独辅导至十一点。在武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小方的数学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其他科目发挥不佳,他还是在高考中与本科失之交臂,进入了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武老师又鼓励他说:“重点大学也有差生,民办大学也有高材生,不管环境如何,只要你努力,优秀成绩总会有的,不但学习要出色,政治上也要积极争取入党。”并嘱咐小方进入大学后每周五晚仍来辅导高等数学。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年进行五次数学考试,全部得到满分100分,并且通过党课中级班考试,两次获得二等奖奖学金。小方的父亲多次到区残联赞扬武老师,他总说:“可惜认识武老师太晚了。”
双残家庭的孩子庄丽娜,是一个胆小而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因在读初三时,曾被数学老师斥为“我所见过的最笨的学生”,她对数学心怀恐惧,考试常不及格。当长期卧病在床的妈妈从收音机里听到有关武老师义务家教的报道,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武老师写了一封信,因小庄的情况正符合武老师辅导的对象,尽管那时辅导的学生已经很多,但武老师仍接受下来,每周六到她家去辅导。就这样,从初三直到大学一年级所有的数学都是武老师辅导的,升到中专学校后,小庄的数学成绩明显提高,经常在90分以上,中考、高考的志愿都是武老师帮她填的。在面临高考前需读高复班,武老师又给她找了读高复班的学校,又用自己义务家教的举动感动了他们,最终学费减免了500元。后来小庄考上了上海商学院,当时她妈妈已经去世了,除了继续辅导高等数学外,还无微不至的关心她的思想、身体等。正如小庄的妈妈在生前所说的“武老师就是庄丽娜的外婆。”
在武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小庄进步很快。小庄常说:“武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用她的热情和精神感染了我,幸运的我遇到了这样的好人,现在我也要把这幸运传递给别人。”小庄现在也做了志愿者,辅导一个残疾人的女儿英语,已有三年了,而且工作很出色,得到区残联的赞扬。
2005年6月,庄丽娜的爸爸庄妙根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说:“去年孩子的妈妈去世时,把孩子托付给武老师。现在孩子拿到了上海商学院物流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武老师不仅决定每年资助我们3 000元的学费,武老师又送来了孩子上大学用的被褥等日用品,甚至连物流专业的书都给借好了,让孩子在暑假里先熟悉起来。”该报道见报时,被总编将武老师捐款一事给删掉了,怕见报后四面八方的孩子都要求武老师资助。一个学期后,小庄的爸爸不仅不许武老师资助又将武老师的资助退还给她,并说:“多年来,您给孩子义务家教已使我们过意不去了,实不能再增加您的经济负担了。”
武老师家境并不算好,夫妇俩人都是残疾人,退休在家,武老师自己又身患重病,生活十分俭朴。平日里,武老师家庭生活平平淡淡,就连柴米油盐酱醋都会“斤斤计较”,一针一线也不奢费;在外连5元钱的客饭都常常不舍,买两个包子就算对付一顿晚餐。可是面对生活困难的学生,她却是毫不犹豫,慷慨解囊。楼下的一户居民家境窘迫,孩子就读民办高中,母亲患癌症,父亲又是高龄待业人员。得闻这些情况,就送上了近百元的参考书籍、一个手表,还亲自给她做了几件新衣服,考上大学继续辅导高等数学,她考了100分就送100元钱给她,以资鼓励,好好学习。“我这里省一点,稍微资助一点,生活也还过得去,但对于那些急切需要帮助的困难孩子和他们家庭来说,对他们的用处却很大。”平日里,邻居们和武老师家相处得特别融洽,他们爱和武老师打交道,说心里话,都亲切地称武老师是居民楼内的热心人。前几年,武老师的爱人单位可以分房子,但最终武老师放弃了可以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说“一来是离不开亲自辅导的学生们,二来是离不开共同居住二十年的老邻居,我们一家生活在这么一个互相关爱、和谐的大家庭中,为什么要搬呢?”邻居们非常钦佩这位极具亲和力的武老师,并感叹她长期无偿为左邻右舍甚至是跨市区的贫困、残疾家庭的学生补习数学,无不认为武霞敏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家庭课堂里,武老师和孩子们笑得欢
武老师的座右铭——人生的意义不在索取,而在奉献。武老师忙碌并且快乐着,因为她信奉的是能够帮助别人就是最大幸福的人生哲理。武霞敏老师30年如一日地无偿资助,用滚烫的心灵温暖了每一片社区、每一个孩子;她的无私奉献,她的自强不息,她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教学精神,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一名普通公民所追求的社会公德的崇高理念。她经历平凡的岁月,却无悔地履行着作为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此时,我们似乎依然能够依稀地分辨出不远处那个在昏黄的灯光下,佝偻着身体,伏案备课的背影。
鉴于武老师整整30年义务家教,即她30年“知识扶贫”的事迹被市残联有关组织作为第三届上海市“慈善之星”候选人,推荐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该会已将武老师等50个单位及个人候选人的资料向上海新闻媒体通报,一些新闻单位对武老师的事迹尤感兴趣,首先由《上海老年报》进行了综合性报道。2007年7月26日上海《新闻晚报》“今日民生”版以《“慈善之星”评比推荐感人园丁重残教师30年坚持义务家教》进行报道,7月28日《解放日报》“社会新闻”版以《交大退休教师、肢残人武霞敏坚持义务家教30年“只要不躺下,课我会一直补下去”》为题进行报道,“东方卫视”也为武老师赶拍了新闻纪录片,将于9月向全国及全世界播出;12月15日上海《新民晚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武霞敏《30年办“家庭课堂”的幸福感受》。2008年元月,武老师荣获第三届上海市“慈善之星”,再次为交大争光。
上海慈善基金会主办的《至爱》杂志2008年第一期根据武老师的事迹发表评论说:“慈善并不是富人们的专利,您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和感动、认可和尊重”。
(任祝景综合摘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