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我意识的内涵、作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及表现类型

自我意识的内涵、作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及表现类型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青少年时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排除自我迷茫,避免同一性的危机与混乱。自我同一性如果产生混乱或危机,青少年就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职责、自己承担的角色,人格会异常发展。再者,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对青少年的行为表现起重要作用。若青年人的自我意识出现问题

第五章 认识自我

古希腊有个传说:在一个王国城堡的附近有个女魔,叫斯芬克斯。她整天守着那条过往行人必经的路,让人猜一个谜:“什么东西早上是四条腿,中午是两条腿,傍晚是三条腿。”如果行人不能答对谜底,她就会把他吃掉;如果猜出来了,她自己就会死去。无数的人都不能猜出谜底,于是王国中死去了很多人,外面的人也不敢来这里,王国内充满了恐惧。终于有一天一个叫俄狄浦斯的年轻人来到了斯芬克斯面前,说出了这个神秘“东西”的谜底——“人”!于是,斯芬克斯死了,而这个谜语流传下来。

传说似乎告诉人们,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正如古语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理论指导】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一个人个性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整合、统一人格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对人的认识及相关行为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和监控作用。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不仅是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将影响和制约其心理健康和行为选择,它对于引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

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即个体对自身的躯体特征、能力、性格特点及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就像一个主观的我对一个客观的我的认识。自我认识应该回答“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自我认识,主要包括自我觉知(自我观察、自我感觉)、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等内容,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基础。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卑、责任感、优越感、义务感、内疚感等内容。它是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内在感受,它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我能否悦纳自己”等问题。例如:我为自己是某校学生而骄傲,我对自己的长相很满意,我有点讨厌我的脾气。这些体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成分。

自我调控是指在自我认识的指导和自我体验的推动下,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自觉而有目的的调节,对自己待人和待己态度的调节等。它主要包括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信、自律等内容,如“我怎样节制自己”、“应如何对待他人”、“如何改变我的状况,使我成为理想的那种人”等。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便形成个体完整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是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基础,自我体验能强化自我控制。自我调控的结果又会强化、校正、丰富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紧密联系,共同作用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例如,某人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不受同学的喜欢(自我认识),这样的认知使他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自我体验),进而产生要加强个人修养或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争取做一个受人尊重、喜欢的人的意向(自我调控)。

(三)青年人的重要课题——寻找“自我同一性”

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危机理论”认为,人的一生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一种心理危机。所谓的危机实际上是指人格发展中的重要的转折点,既可能是灾难或威胁,又可能是发展的机遇。危机的消极解决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积极解决则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促进对环境的适应。他指出,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一阶段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缩小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青年时期的社会心理危机主要就是处理“自我同一性”。现实与自我同一性,个体就会有一种“身体到家的感受”,“一种知道自己去什么地方的感受”;否则,将处于一片混乱,“迷不知吾所”。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标志着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人对自我的能力、爱好、性格特点、交友方式、职业发展、理想等问题的全面、清醒的认识。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本质上就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青少年时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排除自我迷茫,避免同一性的危机与混乱。如果青少年经过对自我的认真思考,认定了自我的特点与发展方向,找到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最佳契合点,就能使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得到健康发展,充满信心地奔向未来。自我同一性如果产生混乱或危机,青少年就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职责、自己承担的角色,人格会异常发展。青年人中常见的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徨迷失、骚乱和侵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同一性的混乱。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完善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成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清晰、客观的自我认识对于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非常重要。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一方面可以防止因目标设定过高所造成的失败对自信心的打击;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目标过低引起的盲目自信。作为活动的主体,青少年经常在行动之前就必须设定自己期望达到的目标。自我意识使他们的活动更具有有意性和自主性,呈现自觉活动,保证行为过程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使个体处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最佳状态。

其次,积极的自我体验对青少年情绪的调节有很大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很多的困惑都源于情绪问题,很多情况下是个体长期消极自我体验造成的习惯性影响。培养积极、真实的自我体验,对青少年形成良好情绪和心态非常必要。

再者,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对青少年的行为表现起重要作用。自控能力强的青少年能将自身的行为控制在社会要求、道德约束允许的范围之内,更有利于青少年按照自我塑造计划进行自我监控。有意识地调节自身的行为,抵制消极的影响和诱惑,保证发展的良性循环。

最后,完善的自我意识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青少年正处在人生中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期。身体快速成长,进入了人生第二次发育高峰,逐渐趋向成熟;智力水平不断上升;内心感情日益丰富,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意志变得一天天坚强起来;社会化方面,为正式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工作,力图使自己成为一个为社会所接纳的人。自我意识对所有这些方面都有调控和监督的作用。若青年人的自我意识出现问题,则可能对人生发展关键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如不善于给自己定位、不善于分析自我发展存在的问题、不善于营造平衡心态、不善于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等。

总之,发展完善的自我意识在青少年的人生发展中起着定位作用、驱动作用和协调作用,有利于其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具体表现

首先,由于独立感增强,青年大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经常将自己当做成人看待。他们呼唤更多的自主和自立,渴望成人不再像对待小孩那样严格管教和控制自己,对成人严格的管教持否定态度,但却不是如同青春期那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其次,大学生已不像中学生那样过于关注自我,而是在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之间合理地分配注意力:在注视自己的同时也关心周遭环境和他人;渴望了解别人对自我的看法的同时,也能对自我作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探索什么是真正自我,如何做回真正自我的同时,也兼顾社会标准和伦理道德的约束。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已经能在自我和外界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

再次,自我塑造和理想自我具有可实现性。不再有非常脱离实际、纸上谈兵的理想,而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形成适当的理想自我,自我塑造更为可行和现实。

最后,学会了和自我进行对话。在自我表现方面,青年不再如同儿童那样坦率、天真和外露,而代以含蓄、内敛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在行为表现上有掩饰现象,表现出行为和内心相反的情况,即所谓心口不一。这表明他们有了更多内心的秘密。尽管增加了被他人了解的困难,却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正因为他们能用内部语言和自我进行对话,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适应水平产生了飞速提高。当然,负面影响就是这个时期的青年有不同程度的孤独体验,感到自己难以被别人理解。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及表现类型

对大学生来说,能客观地评价自我、理智地分析自我、真实地感受自我、积极地改造自我是他们这个阶段人生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养成良好心态的必修课。然而,人的自我意识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良好的自我控制并非易事。青年大学生刚开始由依赖走向独立,自我意识大大增强。由于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和成长背景过于单一等因素的限制,其自我意识常常出现偏差甚至谬误。这些偏差不仅会对大学阶段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

1.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是自己所期望和塑造的自我形象,而现实自我是感知到的真实的自我形象。大学生一方面对未来的生活、职业的发展充满想象,另一方面却对自我的认知越来越客观,因此,通常理想自我比现实自我要完美得多。如果发现两个自我形象相差太多,就自然会产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这两者对比的结果通常造成这样一些可能的结果:

(1)理想自我过高而现实自我评价过低。这种过大的差距使其心理上常处在一种自我否定状态,由于差距大得超过了其能力允许的范围,使得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变得困难。因此,这种大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容易产生挫折感,并且挫折感还会有累积效应,逐渐对自己缺乏信心。

(2)现实自我评价过高且理想自我也过高。这类大学生对现实自我的认知和评价过高,以至于规划理想自我时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也过高。他们因为一时的成功便过高估计自己,并对理想中的自我进行不切实际的规划,而忘记了人生发展固有的规律。这种自我塑造尽管可能是积极的,却因为其不合规律性而导致失败。如果个体不对自我进行反思,将很有可能将理想自我幻想为现实自我,盲目自尊自大,反而影响理想自我的实现。

(3)现实自我评价过高但理想自我过低。这类大学生通常表现为对自我的过度“悦纳”,而且尽管其自我认知并不确切,但其自我体验经常是积极的,并由于对自我的发展现状非常满意而丧失了自我塑造的动力。他们的自我看似达到了所谓的“同一性”,但其实由于其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并不客观而造成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

(4)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评价都过低。这类大学生由于理想自我的贬低和对现实自我的不满而造成消极体验,自卑心理非常严重。不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难以统一,还会出现自暴自弃、自我拒绝、自责、自轻等状态,甚至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对抗。如果不修正理想自我、正视现实自我,就会造成进取动力不足,将可能引起更强的自卑感,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2.自我同一性混乱。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主观的意识体验,它强调个体自身内在的连续性。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我有充分了解并能客观地对未来发展作出理智思考。

进入青年期后,青年开始探索将自我各个成分进行整合,这个过程就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过程。这个过程中如果整合失调,就会导致个体无法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自我确立,称为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认为同一性混乱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点:

(1)同一性意识的过剩:片刻不停地考虑自己“是什么人”、“该怎么做”等,本人完全被其束缚,从而失去自我。

(2)回避选择的麻痹状态:有自我的全能的感觉或无限幻想,从而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是什么,使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也成为不可能的了。他只能不断地回避选择和决断,陷入一种麻痹状态。

(3)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或拒绝与他人交往,或为他人所孤立,或丧失自我而被他人所侵吞。

(4)时间前景的扩散:是时间意识障碍的一种,不相信机遇的到来,也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限于一种无力的状态。

(5)勤奋感的扩散:勤奋的感觉崩溃,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或发疯似的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6)否定同一性的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的类型及其原因

1.自卑。

“在进大学之前,我对学习充满了自信,认为继续保持优异成绩如囊中取物,并准备大学毕业后考研究生,成名成家。没想到大学情况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同学们不仅个个聪明,而且都有各自的特长,如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等。而我除了死读书,样样比别人差,且经济拮据,连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这些都无形中挫伤了我的自尊心。我不敢与同学交往,吃饭时独自一人吃最便宜的饭菜,省下钱来买参考书,课外活动不敢参加,怕动作笨拙引起同学的讥笑。最令我苦恼的事是学习上的相互竞争,他日被称为‘秀才’的我尽管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但成绩总是上不去,有时甚至是全班倒数第一。这种无形的压力压得我抬不起头来,过去理想至上和极其自信的我现在觉得处处低人一等,感觉到无限的忧伤、压抑、烦恼和痛苦。第一学期勉强通过了考试。第二学期一开始,我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以致整天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失眠。现在已无法正常学习,你说我应怎么办呢?”

这位大学生的最大苦恼就在于自卑。自卑的人总在寻求超越自卑的途径,但有的人却有意无意计较自己最不如人之处。因此,他们总是难以摆脱自卑。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学业成绩过于看重,社会和家庭往往也以此来衡量学生的好与差,因此,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进入大学阶段后,能进入大学的学生往往学业、自我概念也比较高,不仅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较高,家庭也以子女考上大学为荣,甚至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也比较高,容易给大学生造成“我是最优秀的”这种错觉。

自卑的明显外在表现为自我评价持续过低、自我体验也比较消极,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自我评价过低:自我评价过低有几种原因,或者是由于个体的个性特征,或者是自我评价以偏概全,或者受他人的评价所影响。性格较内向的人,更可能作出较低的自我评价,也更倾向于将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相比,更容易接受别人的负面评价,因此,更容易产生自卑感。

(2)消极的自我暗示:消极的自我暗示明显有抑制自信的作用。尤其是事前的消极自我暗示往往使人紧张和焦虑、自信不足,更有失败的可能性。这反过来强化了消极自我暗示。时间长了,消极自我暗示将限制能力的发挥,影响行为成效。

(3)过度的挫折:过度的挫折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过度的挫折容易使人产生放弃努力、听天由命的想法,久而久之会变得消极、悲观。尤其是比较悲观或敏感的人,稍受挫折就可能变得自卑。

2.自负。

小晨是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都不曾带给他多少兴奋,现在大学的生活更是让他痛苦,有几次甚至想过“自杀”。何以至此?

“因为我感到我丝毫没有上学的兴趣,一开始就听不进课,作业不想做。虽然明知这样下去,根本无法毕业,可就是没有一点精神去学习。有时也会强打精神去教室,可坐在那里实在看不进去书。我怀疑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去医院医生说是心理问题。”

这种状况小晨曾经也有过!“我从小本来就很优秀,小学到初中总是考第一,从没有得过第二名。高一因不适应住宿,所以成绩有所下降;高二是我最辉煌的一年,我又成为学校的佼佼者,老师、同学都非常看重我,而且那时我的理想是最好考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也罢。可后来由于高三分班,与一个老师不和,同时宿舍又换了,我又开始不适应,而且我当时是班里成绩最好的,所以常常故意不去上课。后来虽然也觉察到这样不行,可当时就像被什么迷了心窍,就一个劲地那么做了。直到临考前84天,学校放我们回家复习,我才算解脱了。那84天是我高三以来最有意义的学习时光,虽然没有考上预期的学校,也算是上了重点。可不知为什么,一进大学就又开始像高三那样,没劲了。”经过与小晨交谈,发现他有两个最大特点:一是从来不喜欢在别人面前“用功”,二是极其要“面子”。

这位大学生的问题就在于自负。他希望在别人眼里是位天才,不用努力就硕果累累,桀骜不驯,与众不同。但实际的他根本不是这样的,许多不可能的事,成了他竭力要做成的事。他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太大,自己又不能正视这种差距。

自负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期望过高。自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理想自我设定过高、自我期望过高,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脱节。“理想自我”是我们设定的最佳形象,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自我”,而“现实自我”是实实在在的我的本来面目,这两个我如果处于不一致的状态,就必然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最常见的就是“理想我”高于“现实我”,“现实自我”不知怎样达到“理想自我”。

3.自我为中心。

小李是位大二的男生,家庭属于中产家庭,但他喜欢在别人面前吹嘘他“优越”的家境,在寝室里难以和同学相处,因为同学反映此人极没有涵养,与人相处总是有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优越感,稍不如他意,就大发雷霆,或者把别人贬得一文不值。在寝室里,他的作息时间,就是别人的作息时间,别人若在他睡时,没有及时睡下,他就破口大骂,认为别人故意影响他。寝室里的同学非常受不了他的霸道,纷纷要求更换宿舍。短短的两年大学时间,他交过5个女朋友,但时间都不长。他在学校里总是独来独往,无人喜欢接近他。

小李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要求别人时刻关注自己,不允许别人对自己有丝毫的不满。自我中心的人是人格上的不成熟,好似小孩对家长的肆无忌惮的要求。该类型的人在行为上表现为,对批评的反应多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面表露出来);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希望别人特别关注自己;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缺乏同情心;有很强的嫉妒心。

【自我训练】

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的调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的偏差是可以调节的,针对不同的偏差类型,有不同的调节方法。

(一)克服自卑

自卑者缺乏的是内心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感,他们更在意自我的价值。自卑感常常发生在当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被否定时,这种否定要么来自于自己(不恰当的自我评价),也可能来自于他人,或者兼而有之。其实,自卑心态是可以矫正的,重要的在于调节自我认知,最根本的是找到真正适合自我的发展道路,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自信,不以人之长比己之短。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一时的成败使自我在自卑与自负之间浮动。

1.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自我评价。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要善于挖掘自己的长处,肯定自我,切忌一味关注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只有客观自我评价,才能稳定自信、克服自卑。

2.积极自我暗示。学会自我鼓励、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我的能力。当信心不足时,可以这样暗示自己:一定会成功的,这没什么难的;或者告诉自己,如果不成功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这个最坏的结果自己该如何应付。这样,事前就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自卑感就可以降低了。

3.寻求社会支持。自卑者的社会支持通常非常有限,经常是自己独处。心理活动关注面过窄自然会使注意力总局限在自我身上,容易自卑。如果又没有社会支持,自卑者的消极情绪难以舒缓,更会影响自我体验,从而更加自卑。

(二)纠正自负

古人曰:“人贵有自知之明。”“贵”字不仅表明一个人有自知之明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且意味着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自卑固然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过于自负也同样如此。自负的人通常对自我的某些方面的认知存在夸大的错误,对别人不是很关心,比较自我,常沉溺在自己过去的成功中。要纠正过于自负,消除过于自负的影响,可以从客观认识自我,真正了解自我开始。

(三)克服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必然时常遭受挫败,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怎样才能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呢?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尝试改变:

1.解除自我为中心观。

人生中最为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自我为中心的人,在行为上退化到了婴儿期。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

婴儿化的行为

·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总想占有一切,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

消除以自我为中心观的具体方法是,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便要时常告诫自己:(1)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2)我不再是孩子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4)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

2.学会爱别人。

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为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为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以自我为中心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四)增强自信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其自我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大学生要做到既悦纳现实自我又不满足于现实自我,既注重完善又要留给自己犯错误的机会,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辩证地看待社会、自我,最终超越自我,实现真正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在大学的校园生活中,人总会有失意的时候。英国心理学家克列尔·拉依涅尔提出了10条增强自信心的规则:

1.每天照三遍镜子。清晨走出宿舍之前,对着镜子修饰仪表,整理着装,务必使自己的外表处于最佳状态。午饭后,再照一遍镜子,修饰一下自己,保持整洁。晚上就寝前洗脸时再照照镜子。消除对自己仪表的不必要的担心,更有利于你将注意力集中到工作、学习上。

2.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身体缺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身体缺陷,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对自身的缺陷不要念念不忘。其实,人们往往并没有那么在意你的缺陷。只要少想,自我感觉就会更好。

3.你感觉明显的事情,其他人不一定注意得到。当你在众人面前讲话感到面红耳赤时,你的听众可能只是看到你两腮红润,令人愉快而已。事实上你的窘态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其他人发现。

4.不要过多地指责别人。如果你常在心里指责别人,这种毛病就可能成为习惯。应逐渐地克服这种缺点。总爱批评别人的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5.多数人喜欢的是听众。因此,当别人讲话时,你不要急于用机智幽默的插话来博得别人对你的好感。只要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他们就一定会喜欢你。

6.为人坦诚,不要不懂装懂。对不懂的东西坦白地承认,这不仅不会损害你的形象,还会给人以诚实可信的感觉;对别人的魅力和取得的成就要勇于承认,并致以钦佩和赞赏。

7.在自己的身边找一个患难相助、荣辱与共的朋友。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会感到孤独。

8.不要试图用酒来壮胆提神。如果你害羞腼腆,那么,就是喝干了酒瓶也无济于事。只要你潇洒大方,滴酒不沾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9.拘谨可能使某些人对你含有敌意。如果某人不爱理你,则不要总觉得自己有错。对于有敌意的人,不讲话虽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唯一的方法。

10.一定要避免使自己处于一种不利的环境中。否则,当你处于这种不利情况时,虽然人们会对你表示同情,但他们同时也会感到比你地位优越而在心里轻视你。

思考题:

1.为未来的你画像,描述“理想自我”,体验面对“理想自我”的时候的感受,你准备怎样做?

2.自我训练:“我是谁?”

目标:

(1)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眼中的我及他人眼中的我。

(2)增进学生彼此熟悉的程度,增加班级凝聚力。

程序:

(1)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A4影印纸。

(2)学生两两分组,一人为甲,一人为乙(最好是找不熟悉的同学为伴)。

①甲先向乙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乙则在A4纸上记下甲所说之特质,历时五分钟。

②教师宣布活动的规定为:“自我介绍者,在说了一个缺点之后,就必须说一个优点”。

③五分钟后,甲乙角色互换,由乙向甲自我介绍五分钟,而甲做记录。

④五分钟后,教师请甲乙两人取回对方记录的纸张,在背面的右上角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彼此分享做此活动的心得或感受,并讨论“介绍自己的优点与介绍自己的缺点,何者较为困难?为何会如此?个人使用哪些策略度过这五分钟?”两人之中须有一人负责统整讨论结果。

(3)学生三小组或四小组并为一大组,每大组有六至八人。

①两人小组中负责统整的人向其他人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②分享后,教师请每位同学将其签名之A4纸(空白面朝上)传给右手边的同学。而拿到签名纸张的同学则根据其对此位同学的观察与了解,在纸上写下“我欣赏你……因为……”。写完之后则依序向右转,直到签名纸张传回到本人手上为止。

③每个人对其他组员分享他看到别人回馈后的感想与收获。

(4)全班学生回到原来的位子。

①教师请自愿者或邀请一些同学分享此次活动的感想与收获。

②教师说明了解真实自我与接纳真实自我的重要性。

3.自我训练:“自画像”

目标:强化自我认识,促进自我觉察。

程序:

(1)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A4影印纸,让学生画出自己,可以有标题,也可以无标题。要求把自己心里最能代表自己的东西画出来,可以是抽象的、形象的、写实的,动物、植物,等等。

(2)完成画作后,请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请学生对自己的画解释并答疑。

自画像是用非语言的方法将画者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是一种独特的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展示的方法。通过团体内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加深对他人的认识和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