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新闻链接:
根据《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 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 000万人。此项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0年,第二产业人才缺口数字最大,将达到1 220万人。
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心理咨询等,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2005中国人才报告》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将大量需要如下人才: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物流人才;金融服务人才;律师人才;体育事业管理人才;石油勘探开发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等。
妙算者赢——采取行动前先彻底了解情况。
【理论指导】
一、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今天,我们马上就要走出学校步入社会,面对我们的有很多的机遇,也有很多的挑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把握机会,首先就需要去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就业形势是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状态与趋势)。若能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就能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有利于我们的顺利就业。相反,我们的就业行动将会盲目、被动。
根据教育部估算数字: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37万人待业;2003年52万人待业;2004年69万人待业;2005年79万人待业。这种高学历待业的情况,从一个层面更加体现了就业形式的紧迫性。同时大学生就业的起薪水平也随之在大幅度的下降,一般本科大学生的起薪已由往年的2 000元/月下降至1 000元/月;研究生的月薪已降至2 000元/月。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为了尽快就业,采取“零起薪就业”的办法。相对于“零工资就业”,现在有些大学生面对“就业歧视”“就业陷阱”,还提出建立“薪资联盟”,1 500元以下薪资大家都不要去干。这两种走极端做法都不妥当。调查显示,1 200家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对所谓的“薪资联盟”很反感,认为大学生缺少工作经验,拿什么来谈钱。同样,对“零工资就业”,企业家们认为,缺少工作能力的人,哪怕不要钱企业也不欢迎。
200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413万人,2007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464万,到2008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超过550万,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年年创新高,如何应对今天的就业压力,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成为一个严峻的考验。严峻形势之下的两大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这必将影响这些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二是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这对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用人带来影响。另外,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五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以及东部一些中心城市限制人口政策的出台。再者,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而西部不足20%;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
二、就业形势归类及原因剖析
(一)供需矛盾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而待业的人数也在剧增。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 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使得供大于求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总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每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的劳动力1 000万人。另外还有1 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 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劳动力数量庞大对就业尤其是缺乏工作经验的我们这些大学生造成了巨大压力。“十一五”期间年均7.5%的经济增长指标较之“十五”期间的年均9.5%有所下降,如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没有较大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将下降。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20.71%;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75万人,增幅达22%,以此类推,每年都有大量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
再者,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供求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生的择业观念也落后,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但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招工难的现象,劳动力市场在机械制造、数控技术、汽车应用与维修、高级护理、计算机应用及建筑业等领域出现人才短缺的现象,缺乏中高级技术工,缺乏管理方面的人才,这是招工难在工种上的表现;另外就业难层次上却表现为普通基层作业人员富余,基本技术工严重饱和,这实际就是素质问题,这也正是第三个原因。
(二)区域性矛盾
现在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劳动者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适应。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区域性矛盾。就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人员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相对的,人才流入量大,人才非常多,选择面广。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这样,又影响了就业形势,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摩擦性矛盾
就业素质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除了用工供需矛盾和区域性矛盾之外,制约大家就业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求职者个体最具可控性的因素。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低,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整体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在学校能严格要求自己,是一名典型的好学生,但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不能通过学校的各种职业资质证、合格证考试,甚至不能通过毕业考试,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四)其他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2.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由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在招聘过程中对应届毕业生很抵触,使得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更低。
3.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就业指导滞后,有的只是在学生大三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4.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或者争相去考公务员,造成了每年公务员报考时人山人海的新景象。
分析就业形势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应对,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到底该如何来应对呢?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原因分析
(一)择业心态矛盾冲突原因分析
1.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是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内在原因。心理学认为,人在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时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在无形地保护着自己,干扰对自我的全面、正确、客观和公正的认识,使自我真实形象产生变形或扭曲。而且心理学研究还表明,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与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根据以上心理学理论分析,不难理解大学生择业心态的矛盾冲突。首先,大学生择业是在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理想与现实矛盾、奉献与索取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矛盾等。这些矛盾他们以前从未碰到过,所以很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心理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主要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矛盾、开放与封闭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矛盾等。再次,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大学毕业生有相当部分心理还不成熟,同时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加之个体生活体验不同,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在择业中就表现出内在心理特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此外,大学生择业心理期望高和心理素质不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独生子女存在的弱点,传统的“一次就业定终身”和“求稳”思想,尤其自身素质的不足,都是大学生产生以上不同择业心态的重要原因。
2.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期,是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当前,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毕业人数年年剧增,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望,社会发展迅速,新的行业、新的岗位产生,对职业人的要求在转变。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高校的配套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和调整心态,保证他们择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高校甚至全社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高校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它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过程。这种状况是毕业生产生不同择业心态的直接原因。
3.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是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急剧变化,市场经济提供的一些新的价值要求:自主意识、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平等原则等,都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观当中——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化,自我中心突出,注重功效和实惠。他们选择能发挥自己才干、实现自身价值的单位。这些变化是大学生择业商品化、功利化、务实化,导致其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过于强调自我价值实现,以及各种矛盾冲突丛生的根本原因。
4.就业指导处于滞后期,是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外在原因。大学毕业就业过程中存在需要解决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如何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改革步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解决毕业生心理适应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但是,社会和学校在这方面做的工作(特别是就业心理咨询工作)还不够,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了解择业心态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决不能笼统地认为都是消极心态,从而产生失落和懈怠。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本质。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高校与社会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我们毕业生本身也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择业。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我们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该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态新特点
1.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成就动机是指想要做好事情的动力,它与个人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有关,与个人的抱负高低有关,它对个体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择业中,大学生的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有着希望成功和报效社会的强烈倾向,愿意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有着较高的抱负水平。
2.择业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期望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是有实现可能性的意向。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从入校开始就很高,这种高期望值历经四年更加高涨,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
3.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价值目标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价值所表达的是人们最高的社会需要和价值目标,它表现出人们主观能动地对人生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业制度也由过去的“统分统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生择业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认为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去。可是,同时却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去。从一些学生的择业意向和发展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风顺,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他们虽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但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耐劳有恐惧感,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4.现在的大学生全面素质重要性意识强,但又缺乏意志力,自身欠缺自觉性和主动性。社会虽然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但是这种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全面素质(综合素质)竞争。大学生对全面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十分明确,全面素质在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业生都充分认识到,但是有些人在大学期间却未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的应对方式
1.劳动力总量供需矛盾,供大于求,对每一个毕业生来说,是不可控性因素,但如何站在有岗位的队伍里边,在众多的求职者中把握机遇,这应该是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念,主动了解社会发展方向和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学会进行职业规划,确定职业方向,建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抓紧就业机遇,调整就业期望值,从理想到现实,强化自我的社会生存意识,加强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针对专业对口问题,是很多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问题,对于工作职业及岗位的变化趋势,往往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会使我们失去很多机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带来了职业及岗位的变化。那到底有哪些变化呢?首先,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以家电、电子、汽车零部件等制造业为主(世界工厂),于是劳动力市场在机械制造、数控技术、汽车应用与维修等领域出现人才短缺的现象。再者,国家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商业、流通业、旅游服务业等)的发展,会提供更多的诸如国贸、营销、广告、保险、电子商务等就业岗位。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这为建筑、地产管理、室内设计、物业管理等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些既是变化也是机遇,面对这些变革,我们同学应该如何应对呢?其实,许多人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所谓的专业其实并不专,也就是说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非常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工作所需。我们的建议是对于已经确立职业方向,立志在专业领域里成就事业的人应该坚持专业对口,打牢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功底;对于那些技术性强的专业尽量考虑对口,充分发挥个人优势;而对于其他大多数人而言,就业绝不要受制于专业的局限,可以尽可能的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我们要知道,大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关键的是学习并养成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人的职业方向更多的是在现实工作中逐步发现的,所以建议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应把选择范围放宽,不要受专业限制。关键是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迅速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岗位需要,这就叫适应环境。
3.就业素质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我们最具有可控性的因素。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对员工招聘和职业化素质的普遍要求是“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人品优先”指的是企业在引进人才时,首先考虑其与企业价值观是否融合,企业员工的职业行为是否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如果不能忠诚为企业服务,这样的员工即使能力再强也不能用。如一些企业驻外业务经理挖墙脚势必被拿下。“能力适度”指企业引进人才时以岗位要求为依据,不盲目追求高学历。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说服并实施、反馈并分享。计划—执行—总结。“敬业为本”,则要求员工以企业主人翁的态度出现,老板在与不在一个样;而有些员工面对工作给多少钱干多少事,这必然成为淘汰的首选。“团队第一”是在组织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对客户要有服务意识,与同事要精诚协作,服从上级,坚决执行,富有团队精神。不需要个人主义、不需要英雄主义。针对这些要求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企业更多的是注重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操守,作为将要面向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我们需要从自身来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
四、我国的就业方针和政策
现阶段我国确定的就业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以充分开发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镇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对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进一步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好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类计划和项目;要积极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大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重点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要认真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形成促进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加大力度,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进一步放宽高校毕业生在城市落户就业的政策。同时,做好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我国2002年推出新的就业政策,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原则——“公开、公正、择优、自愿”,采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鼓励学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凡是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明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鼓励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选拔任用、薪酬待遇、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到国有单位就业的一视同仁。基层鼓励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就业。凡是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给生活补贴,计算工龄。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考研、考公务员,优先录取;颁发证书;服务期为1年的,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为2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奖章,表现优秀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经过5年的实施,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数稳步增加,2007年到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高达55万人左右,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14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0.7%。另外,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3万人左右,占已有就业毕业生的0.4%左右。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国人事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发挥政府人事部门职能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一举推出十项措施。人事部此次的《通知》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五个重点,十大举措”。“一个目标”,即强调要进一步发挥人事部门职能作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以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五个重点”,一是建立健全人事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机制;二是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继续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三是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大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四是加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监管,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五是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五、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首先,我国政府将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其次,作为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再者,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并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我们则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更新就业观念。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案例分析:
1.盲目自信、胃口太大导致的巨大落差:李新是一个本科生,大学里学的是令人羡慕的国际贸易,曾梦想做个走遍世界的大牌商人,毕业后认为到北京更有发展,更能“与世界接轨”,于是,他放弃了父母为其找好的工作,与同学结伴来到北京。北京的工作机会果然多极了,但找工作的人也是数不胜数。刚开始,李新和同学比赛要找到一个更接近理想的单位,一个多月过去了,简历投出20多份,有回音的只有两份,面试后又无音信了。面对着强手如林的职场,眼花缭乱的招工单位,李新可真着急了。难道找工作真这么难吗?当初那么令大家羡慕、父母骄傲的专业就这样被冷落了吗?回到家乡,如何面对“江东父老?”不回家在北京接着漂到什么时候?
2.盲目跟风引发频繁跳槽:崔强是学计算机的,毕业后到一家计算机公司干了三个月,感到公司销售业务量大,技术工作量小,学不到东西。于是跳槽到一家软件公司,以为这下有了学习机会,结果工作拿不下,技术跟不上,非常吃力,质量和进度都不能满足要求,老板很不满意地说:“我这儿是公司,不是培训班。”于是,这次崔强被老板炒掉了。随后,崔强找到一家专搞弱电的公司,公司业务很丰富,电子、通讯、计算机都用得上。但是单调重复的工作、紧张疲惫的加班和公司沉闷压抑的气氛,让崔强暗自又有了想离开的念头。正在此时,IT业大裁员震撼了全球,也震住了崔强,那么多精英都被裁下了,有工作先干着吧。于是,一年中的三次跳槽,暂告一段落,但心中的500强梦依然天天在做。
3.追求高薪,四处碰壁:张文是个本科生,严格说起来,是个与研究生一步之遥的本科生,张文下决心考公务员,但是,谈何容易?连考三年,第一年、第二年,明明感到成绩不错,就是没有上线,第三年倒是获得了面试,但是,不过是多当一回分母而已,最终,公务员的梦还是没有实现。可他还是不甘心,不肯脚踏实地去找工作,他认为打工就是地狱,公务员才是天堂,既然与天堂也只差一步,那就不能心甘情愿进入地狱,就这样,将自己吊在半空中,不上不下,天堂不知何年有望,啃老倒是已成现实。
思考题:
1.现在我国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政策有哪些?
2.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简单分析。
3.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我们的社会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