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信息技术是整合的物质条件
没有信息技术,没有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能是“凑合”。信息技术为整合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具体表现在它可以用于数字化硬件环境的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以及作为教与学的优化的有效工具。
1.信息技术是整合的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的必备条件
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主要是建设能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各种教学媒体,校园服务设施,各种配套的教学、管理、实验设施等,主要分为:
(1)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包括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网络教室,用于个别化自主学习的CAI系统、电子阅览室,方便教师备课的电子备课室等现代化的教学场所。
(2)校园网络建设。包括校园局域网的建设和连接Int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教育教学网、中国教育考试网、中国教育信息导航台等网络的广域网的建设,以保证师生员工快捷、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资源。
(3)校园广播、电视设施的建设。包括配置相关的广播、电视设备,建设相应的电、声、光学用房、实验室,建设校园广播网、电视网,使各种信息在校园里更好地流通和传播,满足师生的各种需要。
(4)校园远程教育系统设施的建设。主要是远程广播教学系统、远程电视教学系统、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以及相应的设施和用房的建设,以方便学习者能够进行远程学习。
(5)校园管理控制系统的建设。包括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电子监测系统、电子测量系统、办公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络安全系统等。控制系统必须能兼顾全局,包揽总体。考虑到实际情况,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分批分步建设,逐渐完善。
2.信息技术是多元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必备物质条件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决定了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当前,为了整合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大对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投入的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应提倡利用卫星电视、网络教育等远程资源。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应该尽量地开发和利用观念形态的、隐性的课程资源,立足本地本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的、历史的、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当然,我们重视整合中课程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所有教师都去开发新的资源,而是要求广大教学工作者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有力工具,广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作为交流手段,促进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地区间、学校间的交流和合作。
3.信息技术是整合中必需的教学手段和学习工具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是整合的表层,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层次的整合是基于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作为学习工具的视角来探讨的,整合定位于方法论的范畴,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再现的作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从而研究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网络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内容。这一层次的整合使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媒体信息、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生能力发展等各个要素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能熟悉信息技术,并能够有意识、合理、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依据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合适的教学环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帮助。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运用适当的信息技术去探索、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学业任务,发展相关技能。需要指出,在整合的实现过程中,不能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要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不应该去排斥以往所使用的技术和手段。而对它们进行选择的标准就是能否最有效地实现教学(或者说课程)的目标,在同时能实现目标的情况下,应该选择经济实用的工具或技术。
综上所述,只有最新的思想观念走在先,娴熟技能、资源丰富、硬件设备跟上,有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才会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