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 协作学习理论依据
很多理论可以作为CSCL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自我调节学习(技能、愿望和执行控制)、情境认知、认知学徒、基于问题的学习、认知灵活性理论和分布式认知等。它们基于共同的和具有潜在意义的假设,即个体是在有意义的环境中有目的地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能动参与者。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是有机体自我调节的适应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每个人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去理解世界,去解释现实;由于自身的经验和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用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或者说,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每个人对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个人所具有的主观知识其实是内化了的、再建构的客观知识,不同的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沟通、竞争、协调与合作,共同达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
(2)情境化学习理论。情境化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环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整体的一部分。环境对学习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在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反映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现实世界所应用的方法。情境化的学习理论坚持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当置于一个真实度很高的情境中;二是学习需要社会交互与合作。因此说学习是情境、文化和学习活动共同功能。
情境化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质上是一致的,即认为学习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积极地建立新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这些学习理论都给与协作学习的理论支持。人置身于社会之中,个体学习者是学习团体中的一员,而学习团体具有共同的信念与行为,通过协作学习,高效地达到学习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